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教授給內地家長「洗腦」

台灣教授給內地家長「洗腦」

為人父母者,都期待孩子積極學習、學有所成。但孩子是不能催熟的,尤其從大腦實驗上就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天賦各有不同,應該順著天性幫助孩子成長。近日,本報記者有幸聆聽了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做的演講「從腦科學看有效學習」,分享給讀者朋友。

洪蘭, 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目前為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演講中,洪蘭教授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的大腦結構的發展講述,告訴大家: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三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在洪蘭看來,「人生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

洪蘭給大家講了一個早療見效的例子:一個早期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的兒童,醫生診斷為永遠不能說話。孩子媽媽辭掉工作,自己回家帶孩子。別人教孩子說話都是以次為單位,而這個孩子的媽媽以「萬次」為單位。最終,這位媽媽成功了,孩子能開口說話了。這個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洪蘭在給這位兒童做腦掃描檢查時找到了答案:由於媽媽不懈地努力,孩子大腦發生了發展和改變,其部分功能得以遷移,最終促使孩子開口說話。「大腦的發展,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決定的是神經的連接方式,後天決定的是神經的連接密度,而密度是可以改變的。換而言之,後天的教育可以改變大腦。」洪蘭用這番話為「孩子無不可教」來佐證,並且總結:父母和老師不能把孩子學不會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而應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什麼是有效的學習,怎樣可以有效學習

第一,最有效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習。主動學習才會促使神經鏈接,才會發揮作用。英國做過一項試驗,掃描了一位在英國倫敦開了45年計程車司機的大腦,對照在英國倫敦開了45年的公交車司機,他們雖然都開了45年車,但公交車司機是不能夠改變路線的,可計程車就不一樣,上車要依照顧客目的地不斷改變路線。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大腦會因為環境的需求改變神經分配,學習就是神經迴路的改變,當你學會了以後,造成了神經迴路的改變,長出了新的連接。我們的神經決定我們的行為,神經又因為我們後天的經驗而有所改變。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在學習新東西時,要增加神經的鏈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在時間上可以看到,學和習是分開的。習在甲古文,是羽毛的羽加上每一天的日,就是告訴我們要反覆地飛。在試驗上看到,我讓你學,可不讓你習,你學的就沒有存起來。這裡面有個關係,我們學了東西要在晚上作夢的時候拿出來整理,我們的記憶需要一個過程,叫固化。固化的歷程就是讓我們做夢,晚上睡覺時,睡眠對我們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假如你有看到,但你沒有時間把它固化,這個記憶就跑掉了。在教孩子時,不是要一直塞東西給他,那樣沒有用。讓他晚上在家裡睡覺,把學的東西消化了以後,第二天才會覺得好。有很多試驗證據證明,學習時我們拚命地給孩子塞東西是沒有用的,他必須消化,必須吸收完時它才有用。如果孩子晚上很累了,讓他去睡,不可以要求孩子功課沒有做完不許睡覺,寧可先睡了早上早點兒起來接著再做。睡眠在第四階段的時候分泌血清張素、腎上腺素,還有生長激素,前面兩個和我們的學習是有直接關係的。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小時以後,他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你做了1萬小時後,神經鏈接得很密,這時候就到了自動化地步,自己會活化起來。

大腦不斷在改變,人生早晚都能贏

在洪蘭看來,過去以為大腦過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變的觀念是錯的。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所以家長真的不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爭先後,人生好似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洪蘭說。實驗顯示,猴子的中指斷掉,失去功能一段時間後,大腦中相對應的區域會因為太久沒有使用而被周圍的其他功能佔領,即第二根和第四根手指的大腦相對應區域會擴大並覆蓋第三根手指的相對應區域。

「大腦是一直不停在改變的,會不停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洪蘭表示,因此,老話所說的「三歲定終身」也是錯誤的觀念。洪蘭分享了這樣一個循環: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洪蘭說,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教育過程中,老師、家長今天怎麼對待學生、孩子,會影響他們的神經連接,最終影響他將來的行為。「所以,不要總跟孩子說你很笨之類的話,這些話會最終固化他們的行為。」

洪蘭教授強調,人是可以大器晚成的,愛迪生、王陽明都是大器晚成的人。愛迪生到了5歲才會說話,王陽明也是5歲才會說話,大腦的功能基本上是,你這邊多,那邊就會少一點,他們都是在空間能力上比較好的人。所以,不要擔心孩子小時候怎麼樣,大腦是一直不停在改變的,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它會順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鏈接。學習、經驗、壓力、創傷、受虐等等都會改變大腦。我們在教孩子數學,如果教會它概念,題目換一換他就會,如果是用背的,題目一換就不會了,主動和被動區別很大。它們的神經鏈接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被動學習基本上是肌肉的鏈接,主動學習是神經鏈接得很密。孩子的動機被引發出來,沒有動機,老師講到累死都沒用。孩子真的不想學的時候,就把他放在外面去,讓他動手做。芬蘭的教學是讓孩子在森林裡面,森林裡每一秒都不一樣,孩子坐在家裡對電腦是不會有觀察力的。學習是貝殼形上升的,好像我現在學學學卻一直沒有進步,有一天突然開殼了,會更上一層樓。中國人就喜歡考孩子,就喜歡你不會,美國不是每個月考試,我覺得這樣的制度比較合理,我們每天去考孩子,而孩子成長的背景、時間不一樣,有時就是你前面講我不懂,可是考完了之後我就懂了。

此外,從培養創造力的角度來看,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使用大腦,多聽、多看、多想,能引發並深化大腦的神經迴路,有益於靈活思維、激發創意。進一步說,主動學習與廣泛的生活經驗能使神經聯結更為緊密,有助於增進大腦各區域的功能發揮。

孩子是看著大人背影長大的:

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榜樣在教學中並非主要的東西,它是唯一的東西。為什麼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是要節省大腦的資源,一天中60%的行為,是習慣化的行為。我們教孩子,一定是要在孩子崇拜父母親的時候,再把你的價值觀,把你好的行為教給他。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崇拜你的時候,把你的價值觀給他傳遞出去。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地,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家裡一定要有規矩。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夠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這是錯誤的,只能有一套規矩。因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比如,鼓勵不是隨便的,他要做對某種事情,鼓勵才會有效。在試驗上發現,每一句負面的話需要四句正面的話才能抵消它的影響。很不幸,在一般家庭里,小孩子接受十個負面的評語,才會接受到一個正向評語,學校中是每七個負面才有一個正面,難怪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大人不斷地灌輸這個訊息到他的腦海中。這個現象在中國父母身上就更可怕,中國人要謙虛,你是可以謙虛你自己,但你不可以謙虛你的孩子,孩子不知道你是講真話還是假話。 在國外,你和人家說這件衣服很漂亮,他會說:謝謝你,我很高興你的品味和我一樣。這句話講得多好,我也稱讚了你,也稱讚了我自己。中國人不是,他會說:哪裡哪裡,地攤買的。100塊買的,後面有個洞你沒看到。我們不能接受別人的稱讚,我們在講假話,大腦是知道的。

錯誤里學到經驗,不要犯第二次

美國有一所平民窟的校長,有的學校學生進來是身上刺滿紋身的那種,他們學校進來是要走金屬的偵測器,因為學生身上帶刀帶槍的。可被他教了三年後,都能進耶魯哈佛,後來美國總統召見他,問他用什麼方式把最壞的學生教成最好的學生。他說,我沒有任何秘訣,開學時我把學生請到我辦公室,一對一地談。我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在我的學校里我不要求完美,我只要你學習。如果你犯了錯,我不要去追究是誰的錯,我只問一件事,你能不能從錯誤里學到經驗,不要犯第二次錯。我們教孩子只要教對這句話,你永遠不要擔心,錯誤裡面學到經驗,不要犯第二次。

愛因斯坦說,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事物。現在要教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我們知道一些名人是有閱讀障礙的,丘吉爾、畢加索、愛因斯坦,但他們都為世界做出貢獻。為什麼?因為人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我們步入社會和人家競爭是用能力,我們為什麼去管孩子的短處呢,管他短處的時候我們叫截長補短,短處補來補去,也不如別人的長處,你又沒有時間去發展你的長處,最後步入社會就沒有飯吃了。重要的觀念,是我們到現在還不懂教育。我們還強調勤能補拙,愚公移山。這是不對的。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去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

決定一生成敗的6個C

好習慣要從小養成,教育孩子學習的目的,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有用的人?還是快樂的人?其實我們這三個都要,我們不希望只快樂卻什麼都沒有。決定一個人一生成敗的因素,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James Heckman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這個人38歲時,發現影響他一生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是:自我控制,正直,毅力。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肯定是最有毅力的人。愛迪生髮明鎢絲的時候,做了2790次,才找到鎢絲是最好的。有研究表明,4歲的時候有自我控制的人,到4年級學業和社交上滿意度最高。因為自我控制,不會讓他發脾氣,自我控制懂得要去做功課,懂得自己的責任。正直,在21世紀就更重要,已經不是分數,不是IQ,孩子的品德是決定孩子一生成敗最重要的東西。

今年6月在美國前瞻會議上,21世紀我們怎樣訓練我們的人才?提到6個C,第一個C是溝通,團隊里溝通很重要;第二個C是合作,現在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候;第三個C是閱讀;第四個C是批判性的思考。你沒有背景知識,根本不知道對方講的對不對,你自己要有知識才有批判性的思考;第五個C是創造力;上面這些都有了,第六C是自信。你的自信絕對不是早上起來對照鏡子大叫三聲,我最好,那是自己騙自己。你的自信來自於對你自己長期的肯定,你必須有長處,這個長處被人家肯定後,你才會有自信。

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常問孩子為什麼要讀書,台灣有個叫曾正成的人去參加電玩比賽拿了冠軍,那年才15歲,他功課非常的不好,我先生做教育部長,就把他找來想要勸他讀書,智商這麼好的孩子將來應該有比較好的前景。他很聰明,馬上說,我已經知道我為什麼要讀書,我以前覺得讀書沒有用,因為學生沒有看到所學所用的地方,讀這個書不如打電玩。現在我知道,我去韓國,我的英文不好去哪裡都是導遊幫我翻譯,我又看到和我一樣打電玩的人都可以將來設計電玩遊戲,所以,我需要寫電腦程序,我需要有背景資料,我知道我為什麼要讀書。孩子不難教,只是我們教的方式始終是注意他的分數,注意是他的名次,你在學校考100分,這個學校的100分不是和別的學校在同一線上,可能別的學校你只能考50分,什麼名次也不重要,進入社會以後,老闆你要用我呀,我上學時是第1名,沒用,要你的能力。孩子沒有情緒控制,沒有朋友,人生路上沒有人提拔他,他沒有好的品德,做壞事被人家抓到,沒有毅力,他真的就不成才。

今天我們看到,教孩子有效地學習其實非常簡單,你就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做。每個孩子大腦的發展不一樣,有人快,有人慢,只要他繼續發展,有一天會達到他的目的。大腦像做東坡肉,不能催它,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的精彩文章:

這些添「堵」行為,凡是駕駛人都要戒!

TAG: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