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政風、政績的內在邏輯關聯
【光明論壇】
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功成不必在我並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
政德、政風、政績三者具有內在邏輯關聯,但一些領導幹部卻常常在對待政德、政風與政績關係上出現錯位甚至顛倒。他們往往為了謀求所謂「進步」,熱衷於各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陷入「唯GDP」的怪圈,放鬆了自身政德修養,忽視了地區政風塑造,最終導致違紀違法違規行為發生。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幹部,應胸懷政德,塑造良好政風,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政績。
政德乃為政之本,塑風氣之資,立政績之道。《論語》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做官首重立德。恰如錢穆先生所言,「德,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謂之德性。為政者當以己之德性為本」,從而涵養政德,作為施政之本、執政之基。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對領導幹部而言,黨性就是最大的德」「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因此黨員幹部必須重視學習尤其是經典理論學習,時刻注重自我反省,嚴於律己,秉公用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將政德內化於心,外見之行,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施德政、行善治。
政風乃執政之要,借政德而塑,保政績不失。北宋學者邢昺曾講:「在上君子,為政之德若風;在下小人,從化之德如草。」也就是說,從政者須以自身良好的政德來營造積極健康的政治生態。倘若黨員幹部其身不正,則不僅個人會出問題,也會貽害一個地區、一個機構、一個團隊,不可忽視。因此政風怎麼塑,關乎深遠。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總結其從政經驗時談道:「一省風氣全繫於督撫、司道及首府數人,此外官紳皆隨風氣為轉移。」其啟示意義在於作為「關鍵少數」的主要領導幹部,對於政風塑造的作用極其重要。廣大領導幹部應「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範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形成『頭雁效應』」。要有持之以恆正風肅紀的決心信心,加強教育引導,注重破立並舉,憑藉政德來塑風,為實績佳績保駕護航,逐漸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政績乃施政之果,由政德鑄魂,依政風引導。所謂政績,顧名思義,即官吏在職期間辦事的成績。按照現代公共管理的概念,所謂政績,是指政府在積極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和承擔公共責任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去除施政成本後且滿足人民需求的輸出結果。它必須經得起人民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它一定是良好政德培育和優良政風熏陶下的結果。作為黨的領導幹部,必須實實在在為人民謀幸福,為地方謀發展,這是從政的原則。政績之精要,無非一個實字。領導幹部必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決策用權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符合科學,知行合一,謹記初心,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
修政德,塑政風,謀政績,重中之重在於德。政德是形成良好政風之本,領導幹部要嚴私德、守公德,以明大德。成風化人,以身示範,從而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態。領導幹部要常懷功成不必在我之心,胸藏成功必須有我之念,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最終形成政德、政風、政績表裡結合、互相促進的生動局面,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事業取得紮實進展。
(作者:王學斌,系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中國史教研室副主任)
※匯聚人類文明美的河流——中國美術館藏國際藝術作品展舉辦
※黨旗所向 先鋒所在 實幹所為—記中航工業殲-20設計製造團隊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