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里:ET城市大腦是怎麼煉成的?
6月19日,2018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在北京舉辦,在高德專場分論壇上,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在交通領域,智能在端,智慧在人。
阿里雲ET城市大腦正式宣布向與城市治理有關的全部生態參與者開放平台AI能力。閔萬里提到,城市大腦更多地承載了開放創新的使命,希望彙集交通行業力量一起探索,致力於用新技術和新視角審視交通行業的發展空間。
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
今天希望大家能記住一句話:我們在過去兩年對城市大腦的實踐證明了一種可能性——把正確的演算法和充分的算力嫁接在公共資源數據上時,沉睡的數據會被喚醒,上班的路也會更加暢通。
今天講的主題是開放,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普惠就是讓更多的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務,下面我給大家做一個關於「過去2年城市大腦是怎麼煉成的」主題分享。
前期我們講了「互聯網+」跟高德息息相關,今天我們發現「互聯網+」不僅是模式相加,還是技術相加。
我們講「互聯網+交通」的時候大家都說:做了一個APP就智能了?今天來看還遠遠不夠,如果將目前的互聯網技術深入的植入到數據底盤當中,那麼我們有可能預見的是10分鐘的路況,20分鐘後路口燈是紅還是綠,怎麼把事後諸葛亮改為未卜先知呢?
所以我們提出了互聯網+信號燈、互聯網+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創新。
(如圖)這是2年前,8月31日,在廣州天河用高德數據和阿里雲數據發現這些區域中哪些地方紅綠燈不合理,最後告知應該加大多少力度最後的結果。
我覺得互聯網技術應該可以在交通中做不少事情,所以才有了在杭州、蘇州的實踐。
還是講講信號燈,一個小小的燈走了100多年,今天我們不挑戰他的權威,挑戰他的智能。信號燈從出廠第一天起,他的智能(IQ)可能就被寫死了,但是今天我們講與時俱進。
互聯網數據對比傳統信號燈的優勢,今天我們看這個信號燈是近視眼,只看到眼下,只看到剛剛發生的事情。而高德在天,你的APP每次動一下,誰在動,只要你開了車,就知道南來北往的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將一目了然。
看得見,想的遠,自然比別人做的多。
所以我們做互聯網+信號燈,對比傳統只用感測器,預見性就更強,因為它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還有多少車在上游路口將要過來,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優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設想一下,如果在廣州海珠區,每個路口提前預知將要來到的車流,基於未來的路況和需求進行調配的時候,這個計算量是無與倫比的,為什麼到2016才實現,因為技術計算能力的缺失,阿里雲今天開始將往這個方向去看這個事情,因為有了數據底盤。
今天城市大腦公共服務版發布,體現兩個方面,一個上行,一個下行,互聯網APP數據上行是數據源材料之一,加上交通數據,當原材料更加豐富的時候,你需要更好的配方和加工方法生產出更加優良的產品和商品,所以我們需要更好的技術,就是互聯網技術,數據技術,雙向通道,兩者的結合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途徑。
比如信號燈優化配時,我們信號燈優化從單點開始,現在開始做區域優化,是以數據底盤作為支撐。
今天很驕傲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杭州和上海做的城市大腦當中,對視頻全量實時計算,不是事後抽查。在杭州做到了主動預警、主動發現,以前是巡檢在控制台,現在我們做了全景在線,準確率95%以上,數據的完整就使得創新成為可能。
如果ITS交通系統不挑食,既能處理視頻當中的非結構化數據,甚至APP數據,才能長出很強健的智慧體,不挑食還要能消化,比如如果你發現了有這麼多視頻,但是無法實時處理,最後相當於睜眼瞎,看而不動,看而不動的就是熟視無睹,因為計算能力不夠,消化不了。
但是今天再不是這樣的情況,有了雲計算,有了數據底盤,可以20秒內主動發現每個視頻當中的情況,達到95%的準確率。
今天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看一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我們交通是從工程化角度進行構建,從物理模型對城市進行建設,但是今天我們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抽象處理,城市是一個網路,如果把它想像成一個網路雲,很多信息流的處理變得順其自然,因為在互聯網當中,我們天天處理網路流量,城市的網路一模一樣,路網上有流量和車速。
假如有這樣的關係,有一些小公式出現,那我們今天求解什麼問題,求解網路結構上最小的子網,找到關鍵路徑,所有的控制節點下手的地方不需要在全程下手,只要在關鍵路徑上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控制力介入,就有可能把上游的擁堵給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所以要回答的問題是在哪些路徑,在什麼時間段以什麼樣的力度進行介入,關鍵路徑的發現。
這套技術在互聯網當中,包括在很多其他水力學當中,只要是個網大家一直在用這些理論基礎。
今天我們把它嫁接到城市交通當中來,再結合雲計算實時處理能力,以往這樣的一個想法是有的,為什麼不敢做,就是因為這樣的結構解析,計算量非常大。
如果大家看到我在2011年發的文章當中,對計算複雜度做過評估,那時候提出望「數」興嘆,那時候一個PC機還是非常貴的,基本上無法承受計算成本。但是到了2016年,阿里雲的出現,這一切變得不再難,問題迎刃而解了,連一個小白用戶在很短的時間內,都可以得到超量的計算能力。
我們講城市綜合治理,今天我們不能只看信號燈,不能只看路邊的交通,還有軌道交通,還有海陸空、水運、空運等。我們發布過航空大腦,是對機場的調度,這一切只要有流動的數據流,有數據流的地方就是大腦一定要去看的地方。
今天我們把這個邏輯徹底講清楚,這裡講數據底盤,數據來自哪裡,城市的一舉一動都有數據產生,數據有可能有價值。但是今天的數據跟石油不一樣,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但城市數據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新的,這是一個數據通貨膨脹的年代,所以數據價值轉眼即逝,我們應該釋放它的價值。
這才是數據真實的價值,我們做出了全球首創的一路綠燈,在杭州蕭山區。
當救護車快到下一個路口的時候,我們做到提前10秒鐘或者提前20秒鐘變綠,清空前面堵的車,使救護車到的時候道路是空曠的,感覺像是VIP車道,享受元首的待遇。
整個綠色通道的產生10秒鐘完成,然後配時方案同時下發各個路口。以前在一個信號燈上加一個攝象頭,感知救護車到來了,我們現在沒有加,現在是智能在端,智慧在人,我們做整體的優化,給救護車全程綠色信息通道。
最後總結,技術方面,我們創造了實時的彈性綠波帶,任何OD直接通過,任何時候,不管是直線還是曲線,我們能夠創造一個全程綠色生命通道,可以是救護車,也可以是消防車。
這種可能性,已經跑了十個月,從去年8月份上線到今天,我想它證明了一件事情,不管信號燈的權威性還是什麼,不管存在多久,曾經是多麼的合理,但是在新技術面前,在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時候,我們一定有機會用新技術和視角重新審視它的發展空間,沒有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這是我們用數據底盤,用高德數據,用線圈交警數據,用阿里雲計算能力做出來。
其實整個大腦練成是在2015年9月25號,在浙江首次上線,全球最大範圍的實時路測,給老百姓在國慶節的出行,提供了一個實時路況預報,告訴他們哪些地方持續擁堵,並滾動分析。
後來我們發現這個理念和技術加上公共數據資源是可以得到一些新東西的,才會有大家看到後面的主城區和蕭山區,包括蘇州的實踐。
證明了用既有的數據資源加上硬體上的0投入,沒有買任何新的硬體,沒有增加新的探頭,純粹是從軟上面著手,得到了這些百分比的提升,或者縮短了幾分鐘的擁堵時間。
那麼,大腦到底是怎麼練成的?我覺得今天更重要的一點,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們一起打造類似前面那樣的全球首創的案例,開放創新是我們的使命,像去年11月15號,科技部授牌四家人工智慧開放平台,阿里雲的城市大腦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開放創新不是說說而已,今天我們真實的落在了這樣的架構上。
大家可以看到一體化計算平台顯然是我們特別擅長的,還有數據平台,阿里巴巴有大數據能力,而且在電商當中得到了沉澱,今天把這個能力對外界釋放,到數據最密切的交通行業當中,這兩層是我們最擅長的。再往上面就是應用智能平台,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生態夥伴跟我們一起打造類似綠色生命通道的案例。
今天中國人口密度和數據密度幾乎成正比,當一個系統,某一個資源密度超過臨界點的時候,應該就是價值爆發的時代,這個催化劑就是計算,當有這些算力的時候,化學反應自然就會來。
還有我們的數據資源平台,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做的獨家首創的數據,包括城市模型,全部從電商當中提煉出來的方法論和產品,這些方法論現在已經成為了產品,已經在城市大腦中用起來了,在上海、杭州、蕭山和蘇州都已經落地。
我講生態,很重視應用演算法這些數據和平台,像業務這一層,我們對所有都是開放的,歸根結底所有數據都是大家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我們跟大家一起做這樣的事情。
這樣的理念在國外也得到了驗證,今年1月29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我們把城市大腦落地在首都吉隆坡280多個入口,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純技術出口案例,我們沒有賣任何一個攝象頭,沒有賣任何一個硬碟,我們賣的是代碼,賣的是方法論。
所以當我們「一帶一路」或者我們參與世界經濟體,以往是中國製造,是賣商品,今天我們賣的是智慧的結晶,甚至就是我們的一些竅門。
我們在馬來西亞落地的城市大腦,屬於城市創新平台最佳實踐。
未經本人審核
TAG:賽文交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