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教教派簡介早期主要教派

道教教派簡介早期主要教派

道教教派簡介(壹)

GIF

早期主要教派

①方仙道

興起於戰國末, 是指從事方術、方技等道術的人,時稱方士。包括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堪輿等技藝並宣傳服食、祭祀可以長生成仙的人。據《史記。封禪書》載:最早的方士是周靈王時候的萇弘,據稱他會陰陽之學,明鬼神之事。至戰國時最有影響的方士是齊人鄒衍,他倡導「五行相勝」,「始終五德」的天意徵兆,成為顯赫一時的陰陽家。秦時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他是最早以「求仙藥」名義東渡日本,將先秦文化,特別是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及百工技藝帶到了日本,成為最早開創中日友好的歷史,促進了日本、亞洲及世界文明的發展。先秦方仙道代表還有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羕門以及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兩漢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門君惠、欒大、公孫卿、甘忠可、于吉、宮崇等。均是當時有名方士,這些方士們均是為帝王求長生不死,或為之找尋神仙、或為之採藥、煉丹,宣傳神仙可學、可求,這些活動一直延續到漢末仍很活躍。方仙道的興盛期為戰國後期到漢武帝時,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

②黃 老 道

興起於漢代,文帝、景帝為了鞏固漢室江山,均採用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尤為竇太后好讀黃帝、老子之書,這樣影響皇宮貴族包括太子、諸竇均讀黃帝、老子之書,就是曹參、陳平等國相亦不另外,使黃老學說蔚然成風。據《史記》載,最早研究黃老之學的人是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樣,上上下下形成一股黃老學之風,使黃老之學大興於漢。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儒家亦崇拜黃帝、老子。加之黃老之學又與當時的神仙家、陰陽家、五行家、方技家、術數家等相融,特別是楚王英齋戒祭祀,學為浮屠,崇拜黃老。漢桓帝親自去陳國苦縣和濯龍親祀老子,由於帝王親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黃老學說正式發展成為有宗教色彩的黃老道。

③太平道

是繼方仙道和黃老道之後出現的早期道派,創立人是河北巨鹿人張角,主要活動時間為漢靈帝時即公元172至184年,他敬奉黃帝、老子為教祖,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符水治病、叩頭思過為傳教方法,其教徒有數十萬,遍布河北、河南、湖北、江蘇、山東、北京等地,影響很大,他自稱大賢良師,其弟張梁、張寶則自稱良醫,行醫傳教,深得人心,人民擁戴。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地公將軍,張寶自稱人公將軍,統帥信徒數十萬,共設36方,實行傳教、軍隊合一的教團組織體制,打作「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震驚朝野的「黃巾起義」,後張角病死,其弟張梁、張寶均戰死。黃巾起義失敗後。其道徒、信徒流散,有些併入其它道派。

④天師道

後人稱正一道,創立人是江蘇封縣人張陵,為漢功臣張良第八世孫,本太學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無所不知,尤好老莊,曾任巴郡江州令,後棄官入北邙山修長生之道,常讀[黃帝九鼎丹經],丹成於繁山,又得隱書於嵩山石室,因朝政紛亂,隱退餘杭十年,漢順帝時[126—144]於四川鶴鳴山,傳播「三官手書」,和「正一盟威」之道,為百姓治病、消災,漢安元年[142]太上親授天師《正一經》、《太平洞極之經》等,固號」天師道」。又因要求學道之人要奉獻五斗米,固後人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尊崇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以[老子想爾注]傳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經典還有《太平洞極經》、《太清經》、《太玄經》、《正一經》、《五斗經》等,又規定教徒:一要誦習《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過,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六修橋鋪路,七行黃赤之道,八置祭酒,設立二十四治以領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其孫張魯,人稱系師,後歸順曹魏,被拜為鎮南將軍,得封萬戶侯,使天師道發展壯大,特別是張魯在漢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師道不但在民間傳播而且逐漸轉向上層領域發展,這樣,天師道不僅有經典、醮儀、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漢中,成為影響很大的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固後人均認定天師道為道教的正統,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師張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從此,天師道又名正一道。與金元時興起的全真道並成為兩大教派,延續至今……

地址

南寧市西鄉塘區(江北大道)大學東路105號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實驗大樓10層

來源

網路圖文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如果侵權請您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西道協 的精彩文章:

TAG:廣西道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