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長群里作的時候,知道別人怎麼看你的嗎?
家長群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今年暑假,把娃送到一所託班後,我成功打入了這個傳說中的神秘組織。
傳聞混在家長群里的人,都被世界虧欠了一座奧斯卡獎盃。
所以被拉進群的時候,我的八卦之魂在隱隱期待:真的有很多戲精嗎?大家會一言不合就開撕嗎?老師和家長到底誰先崩潰?
帶著這些好奇,在群里潛伏了一周以後發現……emmm,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型的情緒失控現場啊!
一入此群深似海,從此佛系是路人。
1
把無法剋制的焦慮
download給群里的每一個人
以前聽過有種人養小孩,誇張到每一頓飯具體吃了多少、拉了怎樣形狀的便便都會被記錄下來。如果把他們切換到家長群的頻道,大概就會變成這一類的存在:
「還在哭嗎?」
「好好吃飯了嗎?」
「睡午覺了嗎?睡了幾個小時?」
彷彿身上背著準時提醒的鬧鐘,到點之後,這些人就準時上線。
可別小看了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自帶魔咒,往往能迅速引起群里的跟風效應——
當一個家長在群里發問@了老師並得到了回應,其他潛水者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種氣氛之下,你很難控制住雙手在屏幕上敲字跟風:老師,我家娃今天還適應嗎?
屏息等待老師一個小時以後的肯定答覆,內心的焦慮才得到一絲緩解。
通常來說,執著於一日三問的家長,也對其他方面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比如能夠成為評判孩子此刻過得好不好的重要線索:小視頻。
我們群里有個家長,在老師發完視頻後敏銳地察覺:我家娃看起來好像沒精神?怎麼一個人站邊上,她怎麼了?
還有一段小傢伙們在玩橡皮泥的視頻,有個家長看完後問:剛才是打架了嗎?老師說沒有啊,家長繼續追問:可我聽見視頻最後好像有我們家孩子在叫的聲音啊?
逼得老師再次上傳其樂融融的畫面才肯相信。
但比起他們,更恐怖的是這一種——因為自家小孩感冒了,強制要求老師關掉電扇。被@的老師只好在群里髮長文解釋,開電扇是為了讓教室通風,家長卻不買賬:就是因為總吹風扇,我家娃都發燒了。
可不通風只會讓別的小朋友也生病啊!於是又有人義憤填膺了:老師說的沒錯啊!
濃濃的杠味,讓焦慮一不小心就演變成大型干架現場。
2
誰都往群里拉
家長群禮儀了解一下?
和源源不斷的焦慮成正比的,還有源源不斷地被拉進群來的家長們。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建群的前幾天,尤其是在老師發出一段小視頻之後的幾分鐘,你會看到群內醒目的提醒:「XX媽媽邀請XXX/XXX加入了群聊」。
很快,這些人的群昵稱會改名成某個小朋友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比如有個小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外婆都進群了。看著齊刷刷的前綴,不禁懷疑:這到底是家長群,還是家族群?
但比起進群後,只是希望第一時間圍觀到孩子上課現場的長輩們,還有一種不停在刷存在感的老人:他們或許不太熟悉打字,但不妨礙用語音不遺餘力地和老師交流。
通常來說,點開語音後,你要費上好幾分鐘才能聽懂,那一口勉強的普通話在表達:老師,我是XX奶奶,我們家的XX好嗎?給我們看看他在幹什麼?
但,十分鐘前,XX小朋友的媽媽已經在群里cue老師重點拍攝他了啊!群都進了,消息就不能也跟得走心點嗎?
3
對老師寄予過高期望
老師:做不到啊!
和這些人比起來,還有一些家長就顯得更加得寸進尺了。他們就像一個習慣了發號施令的領導,常常會在群里對老師提出各種獨斷要求。
比如這樣的:
「我們家的還不太會吃飯,老師你多照看一下」;
以及「關注下XX,讓他多喝點水」;
還有「讓他站到人群中間去,小動作少做一點」。
彷彿聽到了老師的崩潰聲。
但故事還沒完,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還會對老師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那些家裡改不過來的習慣,通過托班上兩天全部糾正過來。
像是這一種「我們家的吃飯怎麼老是在用左手,昨天剪紙也是,在家裡有時候也會這樣,老師你要幫我們看著改過來啊」;
還有「我們家的午覺平時睡不好,老師辛苦你一點,讓他好好休息」。
行了,老師現在可以崩潰了。
除了這些類別,還有家長一點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聊天慾望,動不動就在群里直播自己還有幾分鐘到達接娃現場?然而過了五分鐘後,她又會發來一條語音:老師對不起啊,堵車有點嚴重!
未讀的消息使我點開了語音,逃生的慾望讓我離開了群聊——明明可以私聊的話題,為啥非得往群里扔?
所以每每打開老師曬到群里的小視頻,看著視頻里的小蘿蔔頭們漸漸適應新環境的樣子,我忍不住想感慨:比起孩子們,更需要成長的,其實是我們這些家長啊。
當我們作為其中的一員,忍不住跟著群里的消息心情起伏和焦慮之時,需要做的是停下來冷靜冷靜先。
只有我們擺正心態,想到把孩子送去學校的初衷,是為了讓他自己成長,自己去適應和融入集體的生活,這些焦慮的感覺,才能緩上三緩吧。
把每一個家長群,當做我們當家長後的一次成長,難道不好嗎?
(本文配圖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