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州大學開發新型發電元件,無溫差發電將超越風能太陽能發電
溫差電效應是德國科學家塞貝克於1821年首先發現的,人們稱之為塞貝克 (Seebeck)效應,即兩種不同的金屬構成閉合迴路,當兩個接頭存在溫差時,迴路中將產生電流,這一效應為溫差發電技術奠定了基礎。
據日經在線技術報道,日本信州大學纖維學部教授村上泰與日本NTS公司近日宣布,他們」偶然發現」,在無溫差條件下也可以獲得1.5V、數mA電力的發電元件。在信州大學纖維學部的技術演示會上,村上教授還做了點亮LED燈的演示。
對該元件的發電原理,信州大學尚在研究之中。但村上表示其「與化學電池及半導體電池不同,或許是一種新的發電類型」,同時還表示,作為利用熱的發電元件,傳統上雖有利用塞貝克效應的溫差熱電轉換元件,但此次開發的元件即使沒有溫度差也可發電。因此村上指出這「不是利用塞貝克效應的發電元件」。
我們認為,日本信州大學和NTS的偶然發現是值得重視的。但他們並沒有搞清楚無溫差發電的物理機制,因此不可能製造出實用的產品,即沒有推廣、應用價值。他們迄今為止的實踐活動也表明了這一點。
我們已經研發出「非溫差熱電轉換技術」。以此,我們已經申請了發明專利「非溫差熱能電池」( 201710935272.4,國家專利局已經公示,可上網查詢)。該技術有以下顯著特點:
1、該技術是利用「大氣和地球地面物體所蘊含的內能」來發電(註:根據物理學,物體內能的改變數就是熱量)。但是,該技術的發電裝置的運行完全不需要「溫差」這個被業界認為金科玉律的苛刻條件。這樣,它就為人類在風能、太陽能以外找到了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涉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節能環保、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等重要領域,該技術的優越性遠遠超過了人們熟知的新能源技術——風能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
2、該技術的發電裝置既可以單獨運行發電。它也可以幫助太陽能光伏電池大幅度(100 % 以上)提高光電轉換率(詳見上述相關專利)。
3、在白天、晚上、陰天、雨雪天、高溫環境、低溫環境、空中、水下、地面、建築表面和內部、汽車表面和內部,甚至人體表面,應用該技術的發電裝置都能夠長期地、穩定地、高效率地運行。與之相對比的是,風能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都只能夠以間歇方式、低效率地進行發電。
4、以上發電裝置的結構和工藝均較為簡單,使用的材料也無特殊要求;但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為顯著。
5、將為中國和全世界創立幾條極其巨大的產業鏈。例如,自供電手機電池、自供電空調系統(無任何機械部件)、自供電即真正的電動汽車、大幅度提高現有光伏發電效率、......。
6、 我們已經對該技術進行了多次試驗(小試),均取得了成功。今後擬開發實用產品。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非溫差熱電技術有望超越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內能電池研究值得關注
※老婆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對我和孩子打罵,我該不該離婚?
TAG:古風情感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