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兵敗譚家橋到孟良崮大捷,「戰神」粟裕煉成記

從兵敗譚家橋到孟良崮大捷,「戰神」粟裕煉成記

首發:7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關山遠(新華每日電訊專欄作者)

近讀粟裕傳記,頗多感慨。粟裕是「戰神」級人物,他病逝後,骨灰撒在全國八處他曾經戰鬥過的地點,陪伴當年犧牲的戰友。其中有兩處,一是安徽譚家橋,一是山東孟良崮,這是粟裕傳奇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兩個地點。

從1934年12月底兵敗譚家橋,到1947年5月孟良崮大捷,正好12年。粟裕遇到的是同一支隊伍:在譚家橋敗於國民黨補充一旅陣前,12年後,在孟良崮全殲由補充一旅起家的七十四師。

12年,古人叫「一記」,今人稱「一輪」。這12年,對粟裕而言,是一個男人在苦難磨礪中的崛起,走向「戰神」之路。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這12年,也蘊藏著由弱到強的密碼。

指揮戰鬥中的粟裕(左二)。來源:網路

生與死,距離有多遠?

也許就一個晚上,從太陽落下,到太陽再度升起,已是生離死別。

1935年1月16日下午6時,在今天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的江西上饒市玉山縣隴首村,一支疲憊的先頭隊伍整裝待發,這時有戰士飛馳來報:大部隊已集合,但太累了,需要就地休息一晚上,明天再出發。這支部隊的兩位指揮官商量,一位態度堅決:「情況這樣緊,決不能遲延了,今天晚上必須一律通過敵封鎖線。」另一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但表示:「你率先頭部隊先走,我去跟大部隊匯合,一起行動,馬上追上你們。」

當夜帶隊出發的是粟裕,留下來等大部隊的是方誌敏。這是他倆的永別。

「當我先頭部隊通過時,山上碉堡里的敵人打槍,我們派出兩個戰鬥班佯攻,吸引敵之火力,敵人沒有敢從碉堡里出來。這樣,我們就加快步伐,上半夜全部通過了敵人的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的大小坪、黃石田(均屬德興縣)地區。到達之後,我們一面同省委、軍區聯繫,一面等待主力部隊。可是,等到下半夜沒有見大部隊到來,第二天也沒有來,第三天、第四天還沒有來。我們到達閩浙贛蘇區以後,隨即派出大批幹部組織便衣隊前去聯絡和接應,均未能聯繫上,心情十分焦急。開始隱隱聽到那邊有炮聲,以後就沉寂了……不久,方誌敏、劉疇西同志即被捕了。」這是《粟裕戰爭回憶錄》中粟裕刻骨銘心的記憶。

粟裕時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留下來等待的,是軍團長劉疇西率領的大部隊。

紅十軍團只存了短短的兩個月,1934年11月,這支部隊為掩護紅軍主力長征而組建,組建之後,在今天安徽黃山的譚家橋,遭遇王耀武率領的國民黨補充第1旅,此役決定了紅十軍團能否在皖南立足,由於指揮失誤,紅軍失敗,譚家橋戰役,也成為紅十軍團的轉折點,紅軍無法再待在皖南,只能在寒冷的山區風餐露宿,靠兜圈子避敵,逢敵必戰,逢戰必退,部隊戰鬥意志大大削弱。特別是劉疇西變得優柔寡斷,行動遲緩,因此當粟裕決定連夜突圍時,劉疇西卻選擇先休息一夜,從而陷入敵人重圍,最終在懷玉山被敵軍14個團重兵包圍,苦戰連天,最終兵敗,方誌敏、劉疇西等相繼被俘。

研究紅十軍團在譚家橋失利與懷玉山全軍覆沒的著作論述很多,公認的是,這是紅軍慘重的損失——譚家橋之役,紅軍優秀將領、不滿22歲就當上軍團長的尋淮洲戰死。後來王耀武挖出了他的遺體割首照相,發現他上身無衣——可見當年紅十軍團何等艱苦,裝備奇缺,犧牲者的衣服,戰友穿著,繼續戰鬥。懷玉山之役,紅十軍團全軍覆沒,方誌敏、劉疇西先後被俘,他倆英勇不屈,同時就義。方誌敏在獄中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字,流傳至今。

著名軍旅作家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寫了當時國民黨軍官王耀武審問紅軍被俘師長鬍天桃的場景:「時值嚴冬,天寒地凍,這位紅軍師長上身穿著3件補了許多補丁的單衣,下身穿著兩條破爛不堪的褲子,腳上穿著兩隻不同色的草鞋,背著一個很舊的乾糧袋,袋裡裝著一個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再無他物。」王耀武勸降未果,胡天桃英勇犧牲。王耀武因此次立下大功,深受蔣介石賞識,從此飛黃騰達。

對粟裕來說,兵敗譚家橋,是他終其一生都無法釋懷的痛,此戰,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史軍史上的一觸摸即劇痛不已的淚點。

譚家橋一役,紅軍的作戰指揮,有諸多硬傷,比如輕敵,比如布置不當。而他們的對手王耀武,又兇悍異常。後人曾經設想:如果譚家橋戰役由粟裕來指揮,會是什麼結果?但歷史,又怎麼能夠假設?在譚家橋戰役中,粟裕手部受傷,但他帶出來的數百人,此後成了新四軍的主力。12年後的1947年,解放軍發動的濟南戰役中,粟裕親手擬定了作戰口號:

「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譚家橋之役。來源:網路

粟裕的命有多硬?

1927年南昌起義後,剛滿20歲的粟裕隨部隊南下廣東作戰,10月17日,在閩贛交界的武平,粟裕被一顆子彈打中了腦袋!他倒在路上,大家都以為他沒得救了。

許多年後,他在《粟裕戰爭回憶錄》中回憶了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就在掩護大隊撤出武平戰鬥時,我第一次負了傷。一顆子彈從我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當時我只覺得受到猛烈的一擊,就倒了下來,動彈不得,但心裡卻還明白。依稀聽得排長說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他卸下我的駁殼槍,丟下我走了(這個排長後來自行離隊了)。當我稍稍能動彈時,身邊已空無一人。只覺得渾身無力,爬不起來。我抱著無論如何要趕上隊伍的信念,奮力站了起來,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只好順著山坡滾下去,艱難地爬行到路上,卻又滑到了路邊的水田裡。這時,有幾個同志沿著山邊走過來,幫助我爬出水田,替我包紮好傷口,又攙著我走了一段路,終於趕上了部隊……」

其實,學生時代的粟裕就開始經受生死考驗。

1927年「4·12」事變後,全國各地陷入白色恐怖,一片腥風血雨。

粟裕當時在位於湘北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讀書,剛加入共青團不久。5月24日,駐常德的反動軍警發動「敬日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血腥鎮壓工農和青年學生。他們用機關槍架在學校門口,警察局長帶兵到校園內逐室搜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抓到了,就是一個死。學校組織黨員團員撤離學校,粟裕堅持到最後一刻。

常德常發水澇,城內的下水道特別粗大,而且直通城外。粟裕躲入下水道里,趟著臭氣熏人的污泥濁水,一直走到常德城外,在洞庭湖畔,搭船沿湘江南下長沙。在長沙車站,乘黑夜爬上火車,藏在座椅下面。火車沿洞庭湖東側向北賓士,第二天清晨進入湖北境內。這時,他才鬆了一口氣。

從軍作戰後,他多次負傷,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時,子彈擊中他左臂動脈,鮮血狂噴。為避免感染,醫生建議將左臂鋸掉,他拒絕,漫長的恢復後,所幸沒有感染,但左臂一直殘疾,活動不便。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粟裕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他一次次與死亡擦身而過。即便他們時時處於高強度的轉移狀態,敵人也隨影如形。

在浙南一條叫松陽溪的小河邊,游擊隊陷入敵人包圍,粟裕率隊邊打邊跑,一路狂奔,但敵人緊追不捨,怎麼都甩不掉。大家實在跑不動了,最後只能鑽進荊棘叢里,追兵四處搜尋,粟裕把槍上了膛,準備等敵人一到面前就開槍。當時天降大雨,馬上又天黑了,敵人才離去。

後來回憶這段經歷,粟裕還覺後怕,說:「那真是緊張極了!困難極了!」

在又一次突圍中,游擊隊泅渡過江,粟裕又差一點遭遇不測:他被一個漩渦給卷了進去,怎麼都游不出來,眼看要給漩渦吸到水底,幸好岸上的戰友遞了個傘柄過來,他死命攥住,才掙脫開來。剛上岸,渾身是水,敵人又追上來了,趕緊躲起來……

多少次命懸一線,粟裕憑著嗅覺靈敏、反應迅速,生存智慧超級強大。幾年後,一次戰鬥中,他用望遠鏡看到對面山頭敵人正在準備炮擊,他放下望遠鏡拔腿就走,旋即,敵人的炮彈落在他剛才站立處。

影視作品中的粟裕(中)。來源:網路

1947年5月16日17時,國民黨軍隊中最精銳的七十四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

其中有個細節:孟良崮是石山,缺水,四天四夜的戰鬥中,天沒下一滴雨,然而戰鬥剛結束,就天降大雨,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官仰天長嘆:「天也要滅七十四師了!」

滅掉七十四師的,不是天,是解放軍。這一戰,充分顯示了粟裕軍事才能:判斷力,耐心,決心。殲滅七十四師殊為不易,粟裕連續幾天沒合眼,滿臉脹得通紅,戰後測血壓,高達220。

七十四師全軍覆滅後,蔣介石哀嘆:「真是空前的大損失,能不令人哀痛!」比蔣介石更傷心的是王耀武,他說:「對七十四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

這支精銳部隊,前身是補充一旅,王耀武的「家底子」。譚家橋一役,給予紅十軍團重大殺傷的,就是少將旅長王耀武率領的補充一旅。歷史有時很具戲劇性:12年過去,經歷多少磨難,粟裕完成了「復仇」。

粟裕與王耀武,分別是共產黨與國民黨陣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翹楚,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粟裕王耀武一場場硬仗打下來,打成名將,均讓日寇聞風喪膽。這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他倆之間延續十餘年的數次較量,讓人津津樂道。大歷史中,這種人物之間的比較,確實有足夠的吸引力。

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任山東省主席,併兼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他本是山東泰安的農家子弟出身,可謂衣錦歸鄉,他當官帶兵之外,生意也做得很大。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的戰犯管理所里,王耀武與沈醉聊天,他不無得意地說:小時候在上海一家餅乾店打工當學徒,發跡後,把這家餅乾店買了下來。

跟整天看地圖、只操心好好打仗的粟裕相比,王耀武要操心的事情無疑多了太多。

解放軍兵臨濟南城下,王耀武一面布置防守,一面惦記著家裡的生意,常打電話給太太交待。這電話被監聽到了,濟南失守、王耀武被俘後,國民黨另外一員悍將黃百韜說:「濟南被圍之初,我在無線電話中聽到王耀武和南京家屬通話,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細細叮囑,達半小時之久。大敵當前,身為統帥,指揮之不暇,何能顧及家事?私而忘公,已無必死之心。」

性格決定命運,時代又造化人。

在孟良崮戰役前,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李仙洲所率七個師6萬餘人被殲。王耀武被蔣介石狠批一通之後,自己也破口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三夜共軍也抓不完!」但是,他率10萬大軍守堅固的濟南城,也不過守了八天而已。

王耀武化裝逃跑,結果在壽光被俘,這個過程也耐人尋味。著名作家王鼎鈞在回憶錄《關山奪路》中寫道:王耀武逃亡途中上廁所的時候,讓副官把雪白的高級進口手紙遞過去,就這麼一個細節,被人看破了。另外一個版本是:解放區民兵盤查王耀武時,發現其隨身帶有一卷雪白的廁紙,引起注意。那年頭北方農村基本用樹葉、秸稈擦屁股,高級一點的,也是粗黃的草紙,王耀武又偏偏裝作一個小商人,身邊還有好幾個人低聲下氣地伺候著。明顯不是一個好演員。

有人也分析說,如果王耀武當時徒步,而不是坐大車走大路出逃,或許可以僥倖逃脫。只是,這個曾經的農村孩子,已經養尊處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更別說走遠路了。

他的對手,卻是苦難中崛起的粟裕。

粟裕畫像。來源:網路

不能因為王耀武兵敗被俘的下場而否定他曾經輝煌的戰績與過人的才能,他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蔣介石誇他「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共產黨也高度評價他是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但這個「明白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被俘後,獲三野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見,王耀武問了五個問題:

一,為啥共產黨的寬大政策能夠上下貫徹,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而國民黨卻不能?

二,為啥毛澤東在陝北的山溝里發命令,你們解放軍都聽指揮,俺們蔣校長坐著飛機滿天轉,下面的將軍還是不聽話?

三,為啥你們共產黨幹部都能夠秉公執法,令行禁止,莫非你們有啥特別的獎懲條例?

四,為啥國軍俘虜了共軍,一個都不敢用,共軍俘虜了國軍,馬上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呢?

五,當年髮匪作亂,也曾沸沸揚揚,然則好景不長,終有洪楊之亂;北伐初起,俺們國軍也是所向披靡,然則如今也是山河垂淚;你們共軍現在當然是春風得意,但是否也會和洪楊、北伐一樣功敗垂成呢?

此刻,王耀武是否想起:1935年,他一身將校戎裝,審問紅軍被俘師長鬍天桃,後者衣衫襤褸、腳穿草鞋,卻毫無怯色,神態自若地談共產主義信仰……

其實,粟裕與王耀武的較量,是共產黨與國民黨較量的縮影,從譚家橋到孟良崮這12年,共產黨像厚重暗夜裡隨時可能熄滅的燭火,卻如粟裕的生命一般堅韌,最終大放光明,孟良崮戰役後,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相形之下,一度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已日薄西山。

國共之爭,實質是兩種價值觀的競爭,從政治路線、軍事鬥爭到理想信念、組織紀律、群眾基礎……全方位的競爭。

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將軍杜聿明就曾埋怨道:粟裕的部隊10萬人,可是後邊跟了40萬、50萬農民,推著小車運傷員、運彈藥、運糧食、運給養;「而我們30萬部隊從徐州出來,走過村莊老百姓早就跑得精光,所有的糧食全都埋起來,水井全部填掉,你說我能不失敗嗎!」

歷史大勢下,能更清晰看明白國共兩個陣營中的人。《「戰神」粟裕》一書寫道,國民黨大員陳誠曾總結過「45歲現象」: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事主官,凡軍師長以上,平均年齡已在45歲以上,這種現象與北伐時期正好相反。「45歲現象」帶來的最大弊病,就是主官們作戰時普遍缺乏勇猛精神,衰弱、拖沓、低能、企圖心不強,甚至愛財怕死者,隨處可見。陳誠注意到了解放軍陣營的不同,他認為解放軍指揮員「莫不年輕,能吃苦耐勞,活躍於第一線」。

孟良崮一役,極其慘烈,比拼到最後,其實就是毅力與協同作戰能力。解放軍軍令如山,國民黨軍卻擺脫不了擁兵自重、見死不救的老毛病,張靈甫哀求救援,王耀武調兵遣將,卻無濟於事。一方面,解放軍打援隊伍拚死阻擊,另一方面,國民黨援軍三心二意,滿肚子花花腸子,比如李天霞,不願為救張靈甫消耗自己實力,又不敢違抗命令,於是很「聰明」地讓一小隊人馬帶著電台靠近孟良崮,假裝出很給力的模樣。

再看看共產黨這邊:粟裕不爭功,與陳毅配合默契,時稱「陳粟不分家」,有爭執,報告延安,請黨中央決定,然後不折不扣執行,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

再說說另外一個國民黨將領黃百韜,在被「45歲現象」困擾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他絕對是個另類,雜牌軍出身,卻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打仗不要命,相救同僚也從不省力,蔣介石很是欣賞。但正因為如此,他惹上一堆羨慕嫉妒恨。淮海戰役開始,粟裕以重兵在碾庄將黃百韜團團圍住,判斷國民黨部隊尤其是那些嫡系不會來救,果然,苦戰15天後,黃部七萬人被全殲。

1984年2月,一代名將粟裕逝世,家人竟在他的顱骨骨灰中發現了三塊彈片,全場所有人潸然淚下。

這是他曾經的苦難,也是他永恆的榮光。

更多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戰神」是這樣煉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發揮開發區優勢 實施「興工富縣」戰略
辛苦攻關好幾年,農科為何難到田?培育一堆新品種不如發一篇SCI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