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土壤中低鎂黏土礦物與鐵氧化物富集輕鎂同位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中低鎂黏土礦物與鐵氧化物富集輕鎂同位素機制研究獲進展

鎂是動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參與動植物生長的多個生理過程,如蛋白和葉綠素的合成等。土壤是植物主要的「營養元素庫」,鎂通過根系吸收進入植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體中。因此,了解鎂在土壤體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對農業生產及人體健康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鐵錳結核是區域性土壤中的常見礦物組分,由於其極大的比表面積,強烈影響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遷移分布及生物有效性。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劉承帥課題組通過 Mg 同位素地球化學手段對我國華南水稻土壤、鐵錳結核、孔隙流體及植物體等 Mg 同位素組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新的認識和進展:

(1)鐵錳結核與土壤具有完全不同的 Mg 同位素組成,這可能與 Mg 的來源有關:鐵錳結核中的 Mg 主要來源於孔隙流體,而土壤中的 Mg 來源於原硅酸鹽風化。

(2)由於重 Mg 同位素優先進入礦物中,鐵錳結核結構中的 Mg 相對於可交換及可溶性 Mg 具有較重的 Mg 同位素組成;但是,頻繁的氧化還原反應會使鐵錳結核富集輕 Mg 同位素。

(3)因為低鎂黏土礦物的 Mg 同位素組成主要受控於具有較輕同位素組成的可交換 Mg,土壤具有很輕的 Mg 同位素組成;孔隙流體與次生礦物(如鐵氧化物和黏土礦物)相互作用過程中,離子交換反應可以優先置換礦物中的重 Mg 同位素。

該研究證實了鐵氧化物和低鎂黏土礦物可富集輕 Mg 同位素,提供了一種關於自然界中部分土壤具有較輕 Mg 同位素組成的新解釋(如圖)。研究也進一步證實,孔隙流體與次生礦物之間的離子交換也是土壤 Mg 同位素分餾的關鍵過程,這也是決定 Mg 由惰性態轉變為可利用態的關鍵地球化學過程。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領域期刊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ao, T., Ke, S., Wang, S., Li, F.,Liu, C*., Lei, J., Liao, C., Wu, F.Contrasting Mg isotopic compositions between Fe-Mn nodules and surrounding soils: Accumulation of light Mg isotopes by Mg-depleted clay minerals and Fe oxides. Geochim. Cosmochim. Acta, 2018, 237: 205-222)。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高庭,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劉承帥。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701266、U1612442、41420104007、41561092)、中科院前沿重點項目(QYZDB-SSW-DQC046)和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資助。

圖:該研究及已發表文章土壤的Mg同位素組成彙編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高應變率衝擊液壓成形技術及裝備研究取得進展
能為肺部做磁共振的臨床檢測中心落戶武漢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