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武術協會主席:淺談傳統武術的拜師禮儀
禮是發於人性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節之多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
「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頭等大事,中國很多傳統的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如:戲曲、書法、國畫、中醫等等。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千百年來師徒相授一直是武術最主要的傳承形式。武術講究「師出有門」,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的說沒有師承,沒有師父不算入門。行里的人認為,不是門裡出身,通俗的講「不正規」。因此,武術界尤其是傳統武術界,特彆強調師徒名分,師承關係,講究尊師禮節,注重拜師禮儀。通常只有通過拜師入門,才能被視為真正的弟子。拜過師的稱為「入門弟子」,沒有拜師的只能稱為「記名弟子」。所以,不論是師父,還是徒弟,都把拜師儀式看作是一件非常隆重和嚴肅的事情。
拜師講求一個緣分,找一個老師不難,但是,找一個「德才兼備、文武雙修」的老師很難。俗語說「投師不明,學藝不高」,學生起點高,才能得藝深。收徒,續的是前世緣分;授徒,繼的是傳承血脈。學生在得識老師並從藝一段時間後,可以自己真誠地提出來或者有門內人代為轉達拜師的請求。有些年齡較小的學生,家長可代為要求拜師。老師在正式收徒前,一般要對學生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較長時間反覆全面的考察,包括學生的經歷及家庭背景等等,以決定是否擇其為徒。確認品德端正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後,經人介紹,本人寫拜師申請或拜師帖。拜師帖的內容各門派雖然有各自的門規,但大致相同。如:為什麼要拜師?對本門派的認識、理解,拜師後要遵紀守法,尊師重道,武德武風,刻苦練功,不得背叛師門等等。現在拜師帖大都已經印好了內容,只需填寫姓名、引薦人、年月日就可以了。然後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拜師儀式要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如: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天是武聖關羽的生日,我們這裡俗稱是關老爺耍大刀的日子,武術界都非常尊崇關羽,所以要在這天舉行一些紀念活動。比如:武術表演、學術交流、聚會等,利用這個時間拜師,非常有意義。或者利用節假日舉行,人員、時間較為集中。舉行儀式時,參加人員除了老師和拜師者,主要是門內叩頭弟子、引薦人、學生家長等。現在為了使儀式隆重更有意義,可以邀請體育、文化主管部門、社會賢達參加。拜師場所布置的要莊嚴喜慶。中間懸掛祖師畫像或者照片,過去還要擺香案(現在基本不擺),表示本門香火興旺,傳承有人。有先人造拳,福蔭後人,我輩努力,發揚光大之意。舉行儀式時,老師要坐在上座,拜師學生要跪在老師面前,現在一般為恭恭敬敬地立正站在老師面前。聽司儀介紹本門派的由來、授業老師的習武經歷及主要成績、拜師學生的基本情況。拜師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拜師帖舉過頭頂,雙手向老師呈上,並向老師行三叩首大禮。這是接受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是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有向祖師像行跪拜禮,向老師三鞠躬。然後,拜師學生為老師遞上蓋碗茶,名為「改口茶」,表示以後改稱「師父」。拜師學生遞上紅包(稱壓帖禮,或稱拜師禮金),多少不限,必須得有,以圖吉利。現在,也可給老師送運動服等有意義的禮品。老師回贈學生禮品可以有表演服,資料書籍,練功器材等,並贈語加勉。來賓也可以講話、或贈送書畫作品等表示祝賀。徒弟與老師單獨合影,與主要人員合影。最後,以老師的名義宴請在場的全體來賓和弟子及弟子家長。
正式拜師後,方能進入師門,成為師父的入門弟子。就要遵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武林規矩,老師對待愛徒要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精心傳授技藝。沒有拜師這種關係,老師可以教,也可以不教。有了這種關係,老師的責任感加強了,要因材施教,悉心傳授。要毫不保留地把門內尤其是不外傳的技藝、功法傳授下去,對徒弟嚴格要求,甚至可打、可罰。徒弟的責任感也加強了,要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尊重和侍奉,稱老師的妻子為「師母」。在學習本門功理、功法中,要勇於吃苦,融會貫通,立志成才。你的行為表現,功夫展示,社會對你的口碑等等,各個方面都代表著師門,關係到師門的榮辱,要在做人和功夫上能為本門增光添彩。對待老師家裡的事,要主動去做。三節(元旦、春節、八月十五)兩壽(師父、師母的生日)有條件時都應該到老師家中看望。弟子如果取得了什麼成績都要向老師彙報、送禮,表示自己沒有忘記老師的栽培之恩,這叫「報師」。入門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或稱嫡派或嫡傳,指能得到傳承人親自傳授的一派,表示正統。最先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稱為大師兄,亦稱開門弟子。最後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稱為小師弟,亦稱關門弟子。同時入門的年長者為師兄,年輕者為師弟。未經拜師程序,向師父學過拳技且功夫較好得到師父承認的,也是師門弟子,但只能稱作記名弟子,不能稱為入門弟子。不是入門弟子,也不是記名弟子,只是跟師父學過拳技,稱為學員、學生或學徒。如:「xx拳訓練班」,學習者可以稱為學生,也可以稱為學員,不能稱為弟子。傳授者稱為老師,也可以尊稱為師父,但沒有嚴格意義的師徒關係。只有真正遞帖拜師的,才能稱為入門弟子。弟子之中,敏而好學,深得堂奧,有所造詣的,稱為入室弟子。入室弟子中,與老師關係密切,受到老師賞識的,可以稱為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中,盡得所傳真髓,且深受老師器重,老師一般欽定為衣缽傳人。也有部分入室弟子能夠把老師所授發揚光大,而且在武林中有一定影響,而被公認為某某傳人的。一般而言,沒有自封的,大多數都是得到同門師兄弟首肯,或是得到武林同道認可的。「傳人者」,能夠傳承之人也。在武術界能夠稱得上傳人的,絕非泛泛之輩。首先,作為「傳人」,要繼承老師的傾囊之授,理法合一,完全把老師的真髓學到手。其次,就是要消化吸收,能夠把所學上身,變成自己的東西。再者,就是要使之能夠傳承下去。有的同時進兩個師門的問題,原則上,老師在世就不再拜其他老師,一個徒弟進兩個師門學習一種拳術是犯忌的。但不是同一個門派的也可以拜,拜其他老師之前,必須取得目前老師的同意。有不少老師高風亮節,不但支持自己的弟子再拜高人,有時還為自己的弟子推薦武技高超的老師。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熱潮,國人越來越重視傳統禮儀。我市魏門弟子在傳統武術的拜師收徒儀式上,按照傳統拜師禮儀程序,摒棄封建糟粕,留取嚴肅規正的環節,減少繁瑣又無實際意義的項目。增添了體育主管部門贈言、贈送錦旗以資鼓勵和鞭策,來賓贈送書畫作品,門內弟子表演等內容。並邀請拜師學生的家長一同參加儀式,提高對拜師儀式重要性的認識,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大大提高了拜師儀式的文化品位,豐富了儀式的形式和實際內容,使拜師儀式更為隆重、熱烈,更有意義。
魏慶新先生,1950年生於山東臨清。首批國家一級武術裁判,社會體育一級指導員。臨清市武術協會擔任主席,聊城傳統文化研究會主任委員,臨清市文史研究員,臨清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理事。
出身武術世家,少年時期,多次參加首都武術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解放軍體育學院畢業,1973年至1984年任甘肅省酒泉地區武術協會副主席,地區武術隊教練,為部隊和地方培養的大批武術人才,,《解放軍報》,《武林》雜誌,多次進行報道。
1985年專業回臨清後,多次任聊城地區武術比賽裁判長,三次任山東省武術比賽副總裁判長。
1993年國家體委授予「優秀裁判員」稱號。他始終以:「融通兼備,文通武備」為武學基本理念,精研勤習,深究理法,分別在《武林》、《武當》、《中國體育報》等報刊,發表武術套路及理論文章80餘篇。
2009年香港首屆中華國術大賽授予他「突出貢獻獎」。2017年第三屆武當國際演武大會獲得男子E組全能冠軍,並授予他「武林名家」稱號。2013年首屆運河名城臨清文化名家。
入編《中國武術人名詞典》、《中國武術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