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婆媳之戰,嬴了對方輸了娃

婆媳之戰,嬴了對方輸了娃

GIF

(本文作者為理解孩子編輯王娜,一位喜歡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時光的寶媽)

家裡,媽媽抱怨婆婆追著孩子喂飯,沒有給孩子穿新衣服,沒有給水杯消毒……這時,孩子就在一邊看著。

小區里,一堆奶奶在一起,說著各自兒媳婦,花錢大手大腳,老在外頭吃,睡到好晚都不起床,不讓把尿……這時,孩子就在一邊看著。

像這樣婆媳之間明爭暗鬥的「戲碼」會在很多家庭「上演」。殊不知,你們之間的「口舌之爭」和「心理拉鋸」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的為人處世產生不良影響。

遇事怨天尤人推卸責任

小李從小就跟父母、爺爺奶奶生活中一個大家庭里,在他的記憶里,家裡的歡笑聲很少,而爭吵聲卻不絕於耳。

小李小時候總生病,每次生病時,媽媽和奶奶也會互相埋怨。

「媽你給孩子穿那麼多,能不捂出病嗎?說了多少次都不聽。」

「怎麼是我給捂出病的?你大冬天給孩子吃冰激凌,把孩子胃傷著了還怪我。」

……

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他的母親和奶奶經常拌嘴,一直相處得不融洽。當家裡遇到事兒了,母親和奶奶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互相指責,推卸責任。

「就怨你奶奶,自己不會做還偏要逞能,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都怪你媽,啥也不幫忙,累得我腰酸背痛。」

……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小李養成了怨天尤人的性格。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他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很多人都認為他自私,沒有擔當,不願意與他進一步交往。

背後議論他人說人壞話

麗麗的媽媽和奶奶表面上和和氣氣,暗地裡卻在相互「較量」。每次麗麗在奶奶家時,都會聽到奶奶向爺爺或鄰居說媽媽的「壞話」,比如:懶、饞、虛榮等等。麗麗心裡很生氣,但因為奶奶很疼她,所以她就當作沒聽見。

回到自己家裡時,媽媽也會向爸爸或朋友們傾訴對奶奶的不滿,比如:不衛生、迂腐、偏心眼等。麗麗聽到後心裡也覺得很不是滋味,但後來就慢慢習慣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麗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學會了媽媽和奶奶的那一套,喜歡背後議論別人,說人壞話。這樣的做法不僅讓人覺得她人品和形象有問題,連人際關係也受到影響。

自卑缺乏安全感

對於小鄧來說,自己的童年是一場噩夢。因為成績差,爺爺奶奶經常「借題發揮」,挑唆爸爸媽媽吵架。每次成績單出來要家長簽的時候,都是小鄧最無助的時候,她害怕再次引起家庭的「紛爭」,所以糾結好久才能夠踏入家門,然後戰戰兢兢地等待著家庭的「審判」。同時,小鄧內心一直很自責、自卑也很愧疚,覺得是由於自己做的不夠好,才導致家人不開心。

長此以往,小鄧的內心變得十分自卑,她害怕面對新環境,害怕與人接觸,遇到挫折便想要逃避。其實,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家庭極少給予她肯定,並且總以她為由挑起「爭吵」,造成了這種難以彌補的性格特點。

缺乏尊敬長輩、孝順老人的品質

一位婆婆打碎了碗,兒媳婦當著5歲女兒的面對婆婆破口大罵:「真是越老越沒用,連個碗都拿不了,我養你有什麼用,還不如把你送到養老院!」

結果兒媳婦在收拾飯碗時,也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女兒看到後,學著媽媽罵奶奶的樣子也「罵」起了媽媽:「真是越老越沒用,連個碗都拿不了,我養你有什麼用,還不如把你送到養老院!」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天你對老人頤指氣使,明天你的孩子就會對你指手畫腳、傲慢無禮。你對老人沒有盡孝道,你的孩子也不能學會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的美德。

性格軟弱沒有主見

同事小潘的媽媽和奶奶一直都合不來,一言不合就爭吵,無人能勸得住。每次她們吵架,爺爺悶頭抽煙,而爸爸出門躲清靜。在小潘的印象里,爸爸和爺爺都是老好人,每次都不參與媽媽和奶奶的「鬥爭」,也不勸說,因為就算是勸說也沒有用。

小潘的奶奶經常罵爺爺「和稀泥」、「沒用」;小潘的媽媽也會罵爸爸「牆頭草」、「懦弱」、「沒主見」。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潘也逐漸形成了軟弱、沒有主見的性格。在和同學、朋友相處時,他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總是順從於別人的想法。

婆媳之爭是兩個女人的鬥爭,說明這兩個女人都是家中比較強勢的角色,這樣的家庭男性地位就會偏弱。在「陰盛陽衰」、「陰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女孩會偏向媽媽的性格,不尊重男性;而男孩會變得內向,膽小,怯弱。

婆媳關係不和諧會對孩子產生這麼多的不良影響,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緩解婆媳關係,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呢?

1.相互理解相互體諒

婆媳雙方的相處最重要的是要互相體諒,遇事時要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不能單方面指責某一方錯誤。通過設身處地的相處,不僅不會出現大的矛盾,還會越來越親密。

2.真誠對待真心關懷

婆媳相處就跟交朋友一樣,需要真誠的對待,用真心去關懷,這樣才能消除心理上的隔閡,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因此,做媳婦的平日里要經常向婆婆噓寒問暖,老人身體不適時,要悉心照料;而老人也要把兒媳婦當作女兒一樣關懷,兒媳婦自然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疼愛。

3.講究策略和技巧

婆媳之間很多事情的處理不能像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那樣直接,相處時需要「策略和技巧」。例如兒媳婦不喜歡婆婆做的飯菜,也不能明說,可以在幫助婆婆做飯時委婉地告訴她新學了一種做法很不錯,可以嘗試一下。

4.爸爸要充當「調和劑」

在家庭中擔任兒子、丈夫、爸爸三重身份的男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處在妻子和母親之間很為難,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承擔起雙方的「調和劑」,適當介入協調雙方的矛盾。但要注意的是,此時爸爸要跳出與父母輩的親子關係,不能一味地屈從父母。

5.不要在背後「數落」對方

俗話說:「家醜不外揚」,婆媳雙方不應該在背後說對方的不是,在外人面前更不應該說,在家人、尤其是孩子面前也不能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庭氛圍是需要營造和維護的,我們可以多跟人說家人的好,通過他人的口,傳播到對方耳中之後,只會增添感激和好感,又怎會惹出事端?

家庭是一所學校,而父母、家人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只有豁達、大度的父母才會培養出性格開朗、胸襟寬廣的子女,所以,請不要讓內心的自私與狹隘給孩子純潔的內心蒙上灰塵。

(本文為理解孩子原創,版權歸理解孩子所有,轉載請申請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解孩子 的精彩文章:

TAG:理解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