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脈中 汲取城市特色
近年來,經歷了高速城市化的突飛猛進,「城市特色」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當前,反思「千城一面」「同質化」的聲音時有出現,提煉特色、挖掘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在許多城市發展決策中成為重要議題。
不久前,「大型特色活動與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國家社科重大課題成果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上海舉辦,研討會公布研究結果顯示,2011年,中國城市人口首次突破50%,達到51.27%,中國城市人口與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幾乎相當,這標誌著中國邁入以城市社會為主要形態的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與此同時,專家們認為,現代化全球化浪潮往往淹沒了各各相異、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而一些城市打造「特色文化」的方式是「大幹快上、急功好利、好大喜功,把文化當標籤當膏藥,到處亂貼」。
城市要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應該說這已成為普遍共識,但什麼是「特色」,城市「特色文化」從哪裡來?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曾明確指出,「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而「歷史文脈」「歷史傳承」「歷史文化」得到反覆提及。事實上,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正是一個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過程,「城市特色」正是來自於她的歷史,僅憑短期設計打造的符號標籤,最終也會被歷史淹沒。
城市在歷史進程中發展而來。人口聚集,產業升級,功能變化,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存在一個設計師,事先把一切都規劃好。城市不是純粹的「人造物」,如機器一般,從零開始製作;城市是一個「生命體」,自由的吸取「養分」,當人們意識到的時候,它已經基本成熟了。
在這種自然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氣質。影響因素有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底蘊、重大歷史事件等等。這些因素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兩江千湖的自然環境,讓武漢成為「江城」;十三朝古都的歷史,讓西安城牆古意盎然;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事實上,除了這些具有特殊條件的大城市,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再小的城市,其自然環境,發展的歷史過程都不同,進而使居民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產生區別。
客觀地說,從外觀和空間規劃的角度批評城市的同質化現象,有點強人所難。作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地方,城市要具備很多功能,如何以最小的成本,高效的滿足各方需求,需要一個通過科學研究得到的標準。城市特色註定來自歷史積澱,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城市特色,不應該從外觀和功能性入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炒作各種千奇百怪的「第一」「最大」,建造各種奇奇怪怪的建築,這是為特色而特色。
長江日報評論員 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