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誰在西廂 守候那千年輪迴的月光

誰在西廂 守候那千年輪迴的月光

文/十一貝子(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00題圖:《西廂記》連環畫「邀宴」彩圖

導讀:山西蒲州普救寺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唐人傳奇、金人唱本和元人雜劇對寺院景緻有不同描寫。王叔暉先生的經典連環畫又讓北京廣濟寺與《西廂記》結下了難得的緣分。


1.鶯鶯傳

《西廂記》故事源自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傳奇是一種短篇小說體裁,唐宋時期最為流行,往往情節離奇,人物特異,非尋常故事可比。

圖01:《西廂記》連環畫「驚艷」彩圖

《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主要內容講述唐朝貞元年間,一位姓張的書生去蒲州旅行,住在當地的普救寺。崔家寡母鄭氏帶女兒鶯鶯、兒子歡郎和一群奴僕、丫環回長安,途中也在寺中寓居。當時遇上兵亂,張生與崔母有姻親關係,托相識的將領派人保護崔家。崔母答謝,令兒女與張生相見。張生對鶯鶯一見鍾情,在丫環紅娘的撮合下私結良緣。後來張生去京師趕考,反思過往,居然變心,給鶯鶯寫信絕交。

這個始亂終棄的薄倖故事據說是元稹本人與其表妹的真實情史。他在文末對張生的決斷大加讚譽,稱其為「善補過者」,其實是在替自己尋找託詞。元稹的朋友李紳聽說這個故事後,寫了一首《鶯鶯歌》,另一位朋友楊巨源寫了《崔娘詩》,元稹本人也另外做了一首《會真詩》,都一直傳唱至今。

後世《西廂記》的基本情節和人物在《鶯鶯傳》中均已具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元稹把故事的發生地描寫為蒲州東十餘里的普救寺僧舍,之後的各個戲曲版本都沿用了這個設定。

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濟市,因為境內有一條長坂,舊名蒲坂。隋唐時期蒲州是河東重鎮,確實擁有一座普救寺。唐初道宣大師所著《續高僧傳》中有一篇《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文中提到這座寺院位於蒲坂的南面,東臨州里,南望黃河、遠山,地勢高爽,建有「上坊下院」,周邊農田環繞。隋朝初年僧人寶澄發願在此處山崖上修鑿高達百丈的大彌勒佛像,但未能完成。道積大師繼承這個宏願,費心竭力,終於雕造成功,周邊以三層岩廊圍合,遠近聞名。

貞觀年間,玄奘大師西遊歸來,奉敕在長安慈恩寺組織譯經,《三藏法師傳》記載當時有來自各地的高僧參與證義、撰文,其中包括蒲州普救寺的和尚神泰和行友。

古代交通不便,旅途迢迢,城鎮以外的偏僻之地往往找不到旅店、客棧,寺廟卻遍布山林鄉野,而且大多為香客設有客房,因此旅人在寺廟中借宿是很常見的事情。蒲州普救寺在唐代名氣很大,又正好位於長安通往河東的古道上,元稹很可能去過,因此將之寫入《鶯鶯傳》——在佛門禁地發生這樣一段香艷的風流佳話,顯得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不過《鶯鶯傳》沒有對這座佛寺的建築作詳細描述。古代庭院通常為方形格局,坐北朝南,北面是正房,左右兩側對稱布置東廂房和西廂房。崔氏母女和仆佣住在普救寺一個獨立的院子里,「西廂」正是鶯鶯所住的屋子,東邊有一株杏樹。上半夜月亮從東邊升起,把朦朦月光和淡淡花影投在西廂房門窗上,與人影相映照,有一種特別的浪漫氣息。如果換作東廂房,則處於背光狀態,意境遜色很多。

圖02:明代《西廂記》刻本鶯鶯繡像

鶯鶯在絹上寫了一首《明月三五夜》詩,托紅娘轉交張生:「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詩中約定了相會的日期和地點。到了十五日深夜,張生乘著月色,爬樹翻牆,進入房門半掩的西廂,與鶯鶯見了一面。幾天之後,鶯鶯主動來張生寢室,紅娘送來被子和枕頭,成就好事。


2.董西廂

金朝一位被稱為「董解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宋金元時期也用作讀書人的尊稱)的文士寫了一部《西廂記諸宮調》,正式以「西廂」為題,後世稱「董西廂」。這是一部說唱文本,以《鶯鶯傳》為基礎,結合其他詩文,拾綴成五萬多字的長篇,增添了許多細節,並將故事結局完全顛覆。

在《西廂記諸宮調》中,張生名叫張珙,字君瑞,赴京趕考途中寓居蒲州,去普救寺遊玩,而鶯鶯是崔相國之女,隨母親在寺中為亡父守靈,二人在佛殿前初逢。叛軍首領孫飛虎包圍寺院索取鶯鶯,崔母向寺中眾人許諾,能退賊兵者可娶其女。張生傳書白馬將軍,得以解圍。事後崔母悔婚,張生與鶯鶯相互傾心,思念成疾,丫環紅娘積極相助,二人私訂終生。崔母拷問紅娘,發現隱情,逼張生動身上路,不得功名不能娶妻。最後張生一舉中第,官授翰林,榮歸普救寺,與鶯鶯正式成親。整個故事的主題由虛偽的「善補過」變成「美滿團圓」,皆大歡喜。

這部《西廂記》劇本對普救寺建築的描寫大大增多。

張生問店家二哥蒲州有什麼「希奇景物」,店家回答:「蒲州東十餘里,有寺曰『普救』,自則天崇浮屠教,出內府財敕建,僧藍無麗於此。」又說:「國家修造了數載,余過其間,蓋造的非小可,想天宮上光景,賽他不過。說謊後小人圖什麼?普天之下,更沒兩座。」

張生來到寺前,看到的景象是:「祥雲籠經閣,瑞靄罩鐘樓。三身殿琉璃吻,高接青虛;舍利塔金相輪,直侵碧漢。出牆有千竿君子竹,繞寺長百株大夫松。綠楊映一所山門,上明書金字牌額,簸箕來大,顏、柳真書,寫『敕賜普救之寺』。」

張生在知客僧委派的行童引導下進入寺內,發現「普天下佛寺無過普救,有三檐經閣,七層寶塔,百尺鐘樓。正堂里幡蓋懸在畫棟,迴廊下簾幕金鉤。一片地是琉璃瓦,瑞煙浮千梁萬斗。寶階數尺是琉璃甃,重檐相對,一謎地是寶妝就。佛前的供床金間玉,香煙裊裊噴瑞獸。中心的懸壁,周回的畫像,是吳生親手。……欲侍問是何年建,見梁文上明寫著『垂拱二年修』。」這裡提到三重屋檐的經堂、七層寶塔和百丈高的鐘樓,正殿上覆琉璃瓦,下築琉璃階,牆上有大畫家吳道子繪的壁畫,房樑上書寫的修造時間是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

圖03:明代刻本《西廂記》插圖

寺內種植高竹、長松,引入溪流,點綴湖石,與金殿寶塔交相輝映,很有園林氣象,正所謂「明晃晃輝金碧,修完濟楚,栽接奇異,有長松矮栢,名葩異卉。時潺潺流水,湊著千竿翠竹,幾塊湖石。瑞煙微,浮屠千丈,高接雲霓。」

張生一路游賞,讚嘆不已。沿迴廊來來到經閣北、法堂西、廚房南、鐘樓東的一個別院,臨近松亭、花溪,有粉牆掩映著幾間屋舍。張生在此初見鶯鶯,魂飛天外。寺僧法聰告訴他:「這一位也非是佛殿,舊來是僧院,新來做了客館。崔相國家屬,現寄居裡面。」

下文寫到張生施了五十兩銀子,在寺中塔後的一個小軒住下。關於鶯鶯所住西廂的描述很少,與《鶯鶯傳》沒什麼差別。

顯然,董解元根據自己的見識,對蒲州普救寺做了若干新的想像。創寺年代改在佛教盛行的武則天時代,建築規制和園林景觀都變得非常豐富,雖非原型寫實,卻也反映了當時敕建寺院的大致情形。


3.王西廂

到了元朝,雜劇作家王實甫又寫出一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劇本,後世稱「王西廂」。全劇分為五本二十一折,基本上沿襲董解元的本子,但情節更加緊湊,文辭更為優美,劇末仍是大團圓,唱道:「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屬。

劇中對普救寺的描寫遠比董西廂簡略。店小二向張生介紹普救寺,只是說:「俺這裡有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蓋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雲漢。」後文借長老法本之口說:「此寺是則天皇后蓋造的,後來崩損,又是崔相國重修的。」

張生在法聰的帶領下游寺,整個過程寥寥幾句話就概括了:「隨喜了上方佛殿,早來到下方僧院。行過廚房近西、法堂北、鐘樓前面。遊了洞房,登了寶塔,將迴廊繞遍。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聖賢。」他在佛殿上撞見鶯鶯,一路追隨,發現佳人進了一個院子——「門掩著梨花深院,粉牆兒高似青天」。

張生誇讚寺院風光,說:「近庭軒,花柳爭妍,日午當庭塔影圓。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將一座梵王宮,疑作武陵源。」這段話把景色與人物心理結合在一起,將普救寺比作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這部《西廂記》有一處比較重要的改動:「西廂」不是特指鶯鶯所住的「西廂房」,而是泛指寺院西側地段。崔家所居「梨香深院」就位於「本寺西廂下」,張生為自己選擇的住所也「正近西廂居址」,附近還有一個花園——「西廂」由此成為一個較大的範圍,主要故事都在此發生。

張生請求法本借房居住,說:「也不要香積廚、枯木堂,遠有南軒,離著東牆,靠著西廂。近主廊,過耳房,都皆停當。」法本安排:「塔院側邊西廂一間房,甚是瀟洒,正可先生安下。」張生傳書白馬將軍杜確退賊兵之後,崔母邀請他搬到花園旁的別院書房中居住。在一個月圓之夜,鶯鶯來到書房,「風弄竹聲,則道金珮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與張生圓了巫山之夢。

鶯鶯夜間在花園燒香,張生曾躲在牆邊太湖石的後面偷窺。張生在自己屋中彈琴,紅娘又引鶯鶯在園中靜聽。二人首次私下約會的地點也不是鶯鶯住處,而是這個花園,周圍景象是「花陰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淡月明」。

圖04:明代刻本《西廂記》插圖

王實甫這部《西廂記》屬於北曲,又稱「北西廂」,後世流傳最廣,清初金聖嘆將之列為「第六才子書」。《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在大觀園中所讀的曲本就是「王西廂」,後來二人說話,經常改頭換面引用書中的句子,諸如「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多愁多病身」、「傾國傾城貌」、「紗窗也沒有紅娘報」、「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之類。

北曲以江南方言難以演唱,明清兩代文人又在「王西廂」基礎上翻改出幾種南曲《西廂記》,如李景雲《鶯鶯西廂記》、李日華《南調西廂記》、陸采《陸天池西廂記》,統稱「南西廂」,水平遠遜「北西廂」。


4.普救寺

在今天的山西永濟市境內蒲州古城東三公里外的峨眉塬保存著一座普救寺,被認定是《西廂記》故事的真實原址,寺中山門、鐘樓、塔院、大雄寶殿、枯木堂、香積廚齊備,當年崔家所住梨香院以及張生前後所住的小軒和書房歷歷在目。但絕大多數建築都是現代重建的成果,並非原物。

這座普救寺的來歷不很清楚,從相關文獻記載來看,與《續高僧傳》、《三藏法師傳》中提到的隋唐蒲州普救寺未必是同一座寺院。

《蒲州府志》記載此寺在唐代原名永清院,五代時期後漢將領郭威率軍攻打蒲州,圍城多日未克,向永清院的僧人問計,僧人回答說:「只要將軍肯發善心,就能破城。」郭威於是折箭為誓,不妄殺一人,後來果然很快佔領蒲州,於是將永清院名改為「普救寺」,取「普救眾生」之意。

近代此寺已經廢毀,僅剩下一座明代重建的十三層舍利塔。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此出土唐代建築遺址以及佛像、經幢等文物,證明寺院的歷史確實久遠。一塊金代石碑記錄當時人已經認定這裡是「鶯鶯故居」。

圖05:永濟普救寺今景

1986年,普救寺在原址上作了大規模重建,按照王實甫《西廂記》的描寫,將「驚艷」、「聽琴」、「拷紅」等情節的相關空間一一再現,建築造型模仿唐代風格,舍利塔也改稱「鶯鶯塔」,與義大利維羅納的朱麗葉故居、浙江上虞的祝英台故里一樣,化虛為實,打造出一個以愛情故事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5.廣濟寺

古代《西廂記》刻本中經常附有版畫插圖,所繪寺院的風貌完全出於想像。現代許多戲曲劇種都有《西廂記》這部戲,但囿於舞台的局限,也無法表現普救寺的景物形象,只能略作示意。迄今為止,對於《西廂記》場景的最佳視覺呈現,來自著名女畫家王叔暉先生所繪的經典連環畫。

王叔暉(1912-1985)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天津,擅長工筆重彩,長期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要從事連環畫創作。

圖06:《西廂記》郵票

1953年國家頒布新《婚姻法》,為了宣傳婚姻自主、反對包辦,決定出版《西廂記》連環畫。王叔暉受命繪製完成十六幅彩色本,1957年又完成一百二十八幅線描本,被認為是中國連環畫史上里程碑式的名作。1980年王叔暉依舊稿重繪四枚《西廂記》郵票,精美之極,1983年正式發行,被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王叔暉畫《西廂記》時,無法找到唐代的普救寺圖像,便以北京廣濟寺為參照,把寺中的殿堂景緻畫入連環畫,也使得這座原本與《西廂記》不相干的古寺與張生、鶯鶯結下一個奇妙的因緣——巧合的是,「廣濟」與「普救」恰好是一組對偶詞。

廣濟寺全名「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阜成門內西四牌樓西北側,始建於金代,明代中葉在原址重建,之後屢次重修,並得到朝廷敕賜,成為京師名剎。1932年寺院曾經遭遇火災,多數建築被毀,1935年予以大規模重建。

廣濟寺現存格局主要表現為明清時期的佛寺規制與建築風格。主體部分共設四進庭院,中軸線上依次布置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和藏經閣,天王殿前兩側設鐘鼓樓。寺院西部有三學堂、凈業堂、北合院和南合院等幾處附屬院落,也算是「西廂」。

美術界公認王叔暉的仕女畫得好,其實她筆下的古建築同樣是一絕。將《西廂記》連環畫線描本與廣濟寺實景對照,很容易發現二者之間的淵源。

圖07:廣濟寺天王殿與《西廂記》連環畫第4圖

連環畫第4圖所繪普救寺山門,源自廣濟寺天王殿以及西側鼓樓景象,只是兩尊石獅子稍向北移,同時其底部須彌座造型略有變化。

圖08:廣濟寺香爐與《西廂記》連環畫第40圖

連環畫第40圖上的香爐完全是廣濟寺銅香爐的實際寫照。這尊香爐鑄造於乾隆五十八年(1893年),圓爐上立重檐圓亭,下墊刻須彌座,雕飾精美。

圖09:廣濟寺大雄寶殿與《西廂記》連環畫第43圖

連環畫第43圖將普救寺大雄寶殿繪為五間歇山殿堂,高居台基之上,四周以欄杆圍護,正與廣濟寺大殿的情形若合符節,不同之處是將台基抬高了一點,並將台下的香爐和石碑移到台上。

此外,《西廂記》連環畫上很多場景只涉及建築室內外的局部,刻畫細緻,一筆不苟,其中的碑碣、樑柱、門窗、鋪地、傢具以及建築裝飾也都可以在廣濟寺找到原型。

北京廣濟寺並無附屬花園,樹木品種也相對單調。王叔暉為了表現《西廂記》中花園景色,另從江南園林中吸取了太湖石、粉牆漏窗的形象,還畫了許多廣濟寺沒有的松樹、竹子和芭蕉,使得畫面更加生動。

回頭看來,從唐人傳奇、金人唱本、元人雜劇到現代的連環畫,《西廂記》故事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傳唱千年,而「西廂」所在的古寺作為虛構的人物活動場所,雖存在種種不同的描畫,卻與真實的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水中的樓台倒影,似夢似幻,引人遐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侏羅紀世界在自貢
石頭城蔣州府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