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臨終前,效仿勁敵諸葛亮,留下一計,千百年來無人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古人誠不欺我等,畢竟亂世之所以精彩,少不了英雄之間的爭鬥。此處的爭鬥,並非單指比武鬥狠,此處的英雄,也不單指武將猛士。因為在亂世之中,梟雄想要稱霸天下,不但需要悍將征戰沙場,還需要謀士運籌帷幄。謀士之間的勾心鬥角,雖不轟轟烈烈,卻也精彩十足。例如三國時期,就有兩個分屬曹魏與蜀漢陣營的謀士,成為了勁敵,即有「冢虎」之稱的司馬懿,與有「卧龍」之稱的諸葛亮。他們兩次對陣沙場,第一次司馬懿大敗,被諸葛亮繳獲了大量輜重,第二次則是司馬懿生生耗死了諸葛亮。如此看來,他們兩人能力在伯仲之間,很難分出勝負,正如古人所言,文無第一。
不但司馬懿顯然不這樣認為,他在五丈原將諸葛亮耗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之後,不但沒有為扳回一局而沾沾自喜,反而在諸葛亮去世十餘年後,對諸葛亮的一種做法進行了效仿,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一個千古難題,至今無人能解。司馬懿效仿的,到底是什麼事情呢?他給後人留下的,又是什麼難題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據說,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被屬下扶靈回到成都。對於自己的安葬問題,他早早的做好了安排,那就是派四個士兵,抬著他的棺槨前行,繩子在什麼地方斷掉了,就將他葬在何處。一直將他尊為相父的後主劉禪,自然沒有違背他的遺願。不過被派去埋葬諸葛亮的四個士兵,並沒有等到繩子斷裂,累了之後,就隨意將他安葬了。這四個士兵回到成都復命的時候,被劉禪識破,爾後被殺,從此諸葛亮之墓到底在何處,便成了一個千古謎題。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遺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也就是說,他臨終前,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是,葬在定軍山,墳墓不必太過顯眼,只放開棺槨就好,而且不用任何陪葬品。這就是諸葛亮採取的薄葬和密葬了,不過至今還存在於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是後人所建,並非真墓。至於諸葛亮到底埋葬何方,卻不知道了。
而司馬懿臨終之前也學著諸葛亮留下這麼一計策,雖然他沒有像,關於諸葛亮的傳說中那樣,故弄玄虛,而是正常安葬,但是他的陵墓至今依舊沒有被發現,因為他臨終之前曾下令:「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說,他死後要在首陽山進行土藏,不起墳頭,不植松柏,不立石碑。另外,給他下葬的時候,不必鋪張浪費,入斂時只需普通的衣服,墓穴內不必放任何陪葬物品,後人不得與他合葬。正是因為這一道遺命,他的陵墓到底在什麼地方,至今依舊是一個無解之謎。
後人傳說諸葛亮之墓,無人知曉方位,是出於對他的敬畏,是將他神化之後,故意增添神秘感,而司馬懿作出「不墳不樹」的念頭,恐怕並非存了這樣的想法。他一生隱忍,到了晚年終於得以獨攬大權,而且迫害過不少忠良,對於此事,他終究是心虛的,這一點從他最終被已故之人生生嚇死,可見一斑。因此,小編認為,司馬懿此舉,大概是害怕,自己百年之後,被後世之人挖墳踐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