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萬不要再用這個辦法,來測試孩子愛不愛你了

千萬不要再用這個辦法,來測試孩子愛不愛你了

有的時候我覺得,現在小孩的生存環境真是太艱難了

前幾天飯後吃西瓜,小孩剛伸出手,婆婆就笑眯眯地說:「小寶,把你這塊給奶奶吃,肯不肯呀?」

看小孩毫不猶豫地把瓜遞過去,婆婆就笑了,她連連揮手:「不要了,不要了,你吃吧,小寶乖。」

一旁抱起瓜大啃的我說:「媽,給你的就拿著吧,那麼一盤子呢,他要吃再自己拿。」

婆婆連連擺手「我飽了,我就是看看他(給不給)。」

小孩還沒收回去的手舉在那裡,看看我,又看看奶奶。

我舉著手裡啃了一半的西瓜,看看小孩,又看看瓜。

多麼熟悉的一幕,這從我小時候一直流傳到現在的逗娃套路,還沒過時啊?

其實我還挺能理解婆婆的。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

作為一個泱泱吃貨大國,骨子裡對吃這件事的執念,是能融會貫通所有文化層面的。

比如一說謙讓離不開孔融讓梨;一談孝順就有卧冰求鯉,連秦香蓮和陳世美這種苦情劇,都有她割自己的肉給公婆吃的劇情。

所以對婆婆來說,「有了好吃的誰先吃、願不願意給我吃」這件事背後,是有著深刻意義的。

——因為我愛孩子,我願意為他奉獻一切,所以好吃的一定要留給孩子;

——我想確認孩子對我的愛,那我就看看他願不願意把好吃的給我吃。

他給不給、我吃不吃得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儀式感」。

要說「食物代表我的心」這種觀念,還真有官方認證過。

前段時間朋友圈都在瘋轉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十年前的一段公益講座。

裡面有個片段說,她有次帶著孩子回老家。給孩子剝橘子的時候,小孩剛想放到嘴裡,她說,你先給爺爺拿去,爺爺拿完之後是奶奶,然後是姑姑、爸爸……等到最後一瓣橘子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放到媽媽嘴巴里。

看著這樣的小孩,媽媽很欣慰,又給他剝了一個新橘子。李教授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小孩才會懂得,一個家庭里的分享多重要。這樣做,孩子才不會自私,他腦子裡面有別人。

還是那個道理:對你好就是先把食物給你吃。

這個古老的道理你懂我懂大家懂,可小孩不懂:不就吃點東西嗎?為什麼也要上綱上線到你愛不愛我,我愛不愛你?

你要和小孩解釋說:你給奶奶吃就代表愛她,奶奶捨不得吃留給你是因為愛你。

小孩肯定要被繞暈了:那下次我是要給、還是不給?

對啊,到底該不該給?

要是小孩沒抵抗住誘惑,自己先吃了,大人要傷心失望怪他不懂事;小孩好不容易剋制自己慷慨了一把,大人又不要了。

很多大人覺得這也就是逗小孩的套路,沒關係啦~

但小孩要是哪天真在「套路」上飛奔了,大人往往又要翻臉了。

比如前幾天吃飯的時候,兒子夾起一塊肉,手一抖肉掉在地上了。

我說:「掉了算了,去扔垃圾桶吧。」

結果兒子動作利索地撿起來放在婆婆碗邊:「奶奶會吃的。」

所有人頓時都面面相覷,舉著的筷子半天沒放下。

婆婆的內心OS:桑心!受傷!這是誰教的!

我的內心OS:冤枉啊和我沒關係!

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老公「啪」地把筷子往桌上一拍:「為什麼要把掉了的食物給奶奶!」

小孩理直氣壯:「以前掉下的東西,奶奶都會吃啊。」

這麼一說好像還真是。

以前吃蝦掉在地上,婆婆也是撿起來吹了吹說「沒事還能吃」就放進自己碗里;小孩不小心把餅乾灑地上,婆婆心疼食物,也找個盒子裝著自己吃。

你看,小孩的邏輯就這麼簡單:你以前這麼做,所以我有樣學樣照著做。你想吃你告訴我就好了啊,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但是你說了想吃我給你你又不吃,我到底要不要給你吃啊?

……

所有被小孩氣死的大人,都是這麼給自己鋪路的。

大概因為小孩生下來和大人之間先建立的是餵養關係,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大人總要有一套特別讓小孩不理解的邏輯:

有了吃的小孩不懂先讓大人吃,沒禮貌

大人問小孩要吃的,小孩不給,自私

小孩把大人吃的東西給大人,沒規矩

所以千錯萬錯,都是寶寶的錯咯?

總之,我們在吃這件事情上,捆綁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一口食物不是食物,那是愛、是孝心、是大人對小孩的養育之恩做的一個隨機測驗。

但是說真的,老人們經歷的那個食物不太豐富的年代早就過去很!久!了!

想吃啥吃啥、誰愛吃誰吃,愛吃的時候吃、不愛吃的時候不吃……

像孩子一樣簡單做人,不好嗎?

(本文配圖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年糕媽媽 的精彩文章:

生個娃才能看清老公?最能看清的是閨蜜吧
到底怎樣才是要生了?這幾種情況才是最準的

TAG:年糕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