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的動畫片
很多人都愛看動畫片。動畫片是把一個動作分解成一系列的動作,然後按一定的次序放映,從而產生動畫效果的。
沒想到對於這一點,生活在石器時代的我們的祖先也早就想到了。他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製造「動畫片」,並把居住的洞穴變成了一座天然的「影院」。
自19世紀始,考古學家在歐洲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發現了許多山洞,洞壁上或刻或畫著許多動物,有野牛、麋鹿、猛獁、角馬等等。據考證,這些壁畫是距今1萬~3萬年前生活在石器時代的歐洲人祖先留下的。
這些動物圖像線條簡單,彷彿小孩的塗鴉。有意思的是,很多畫看起來好像是由幾幅畫疊在一起形成的。比如,畫在法國拉馬克洞穴的一匹馬,有5個頭、2條尾巴和至少6條前腿;法國南部科隆米洞穴壁上的一隻角馬,有兩條尾巴,一條垂向地面,另一條翹向空中……如此等等。
為什麼要畫成這樣呢?過去人們有兩種解釋:一種看法認為,原始人想表現幾隻動物並排行走的場面;另一種看法認為,那是史前藝術家在開畫之前打下的草稿,畫成之後沒擦去,從而留下了痕迹。
現在又出來第三種解釋,很多人覺得這個解釋或許更合理。
故事要從1990年代說起。馬可·阿茲瑪是法國一名人類學博士。他整天都跟那些古老洞穴里的壁畫打交道。這些壁畫看多了,阿茲瑪就對那些畫疊著畫的現象產生了興趣。他腦子裡閃出一個想法:原始人給一隻動物畫多餘的腿,或者多餘的頭和尾巴,既不是要表現幾隻動物並排走,也不是草稿的遺痕,而是想在畫中捕捉動物的運動,賦予畫面一種動感。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阿茲瑪把這些疊在一起的圖像通過電腦軟體拆解開來,製成幻燈片,然後以一定的順序放映。結果,幻燈片顯示出每隻動物運動時的情景。例如,拉馬克山洞那隻馬的畫面是,我們看到它先彎下腰去,以蹄扒地,然後抬起頭來,晃動著尾巴;科隆米洞穴里的那只有兩根尾巴的角馬,則在不停晃動著尾巴;那些有很多腿的動物,放映時,就出現了快速奔跑的畫面……總之,它們都成了動畫片。
當然,原始人沒有放映技術,不可能產生如此生動的效果,但他們自有一套簡單的手段可以讓這些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感。要再現這種效果,我們必須模擬原始人生活的環境。譬如,那個時候他們沒有電燈,洞內是靠燃燒動物油脂來照明的,而這種照明的特點是閃爍不定。有一幅畫,當人剛進洞穴,在閃爍不定的燈光下,從遠處看,看到的畫面是:一隻獅子,兩耳後垂,正虎視眈眈地盯著前面的獵物角馬。當人往洞穴深處走,畫面就起變化了:獅子已經在奔跑著追捕角馬。
在一些動物畫上,原始時代的藝術家甚至利用了洞壁凹凸不平的特點,來產生動畫效果。比如,有一幅麋鹿畫,原始時代的藝術家有意把麋鹿的胸脯畫在洞壁岩石的突起處,當光線斜射過來,胸部投下陰影,就有了立體感。當燈光閃爍時,胸部輪廓的陰影在不停跳動,於是看起來就好像麋鹿在呼吸。
更讓人叫絕的是,原始人還想出一种放映「動畫片」的技巧。考古學家曾發掘出一塊圓盤狀的骨頭,中間有一個圓孔。在圓盤的一側,刻著一隻蹲著的野牛,另一側則是一頭站立的野牛。很長時間以來,考古學家一直不知道這圓盤是做何用的。後來,有人在圓孔上拴上一根繩子,然後把繩子擰上幾圈,等鬆開手,底下的盤子就旋轉起來。這時你看到的是:這隻野牛一會兒蹲著,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蹲下去,又站起來……就像活物一樣。這像現代的動畫片一樣,也利用了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
能看動畫片,做個原始人看來也不賴啊。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