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批90後家長已經認命了:時代越發展,父母越難做

第一批90後家長已經認命了:時代越發展,父母越難做

作者丨小石頭

來源丨小石頭侃升學

(ID:xiaoshitoushengxue)

我們的父輩是「50」「60」後,現在的中產家長多是「70」「80」後,逐漸地「90」後家長的也開始加入孩子上學的大軍。不同年代的人多少帶有一些社會賦予時代的色彩和偏見,有人說「70後」是農民工沒受過教育,「80後」是垮掉的一代,不如「50後」「60後」吃苦耐勞,「90後」經不起大挫折,只打遊戲不閱讀之類的……到底家長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受到了家長很大的反彈,我怎麼可能還不如父輩?

小石頭採訪了幾位有20餘年教齡的老師,這些人目睹了三代家長和學生的變化,或許他們最有發言權。

一、「50後」「60後」家長:「散養」式教育

過去中國人有「生」的經驗,卻沒有「育」的條件,能讓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的,便是極好的父母。「50後」和「60後」家長,是經歷了苦難的一代人,趕上改革開放的春天,忙著賺錢養家,多以「散養」的方式帶孩子。

「老一輩是完全沒有教育意識的,更別說給你找老師輔導,報一些課外班,你能吃飽就是好的。他們很多人是廠里的職工,一周6天班,每天早上6、7點出門上班了,出門前會留點吃的,孩子自己上學去,然後晚上5,6點才回來,孩子自己去房裡寫作業,或者出去玩。日子過得慢,男人在家裡聽相聲,女人打掃衛生,小孩喜歡聽《岳飛傳》《楊家將》廣播,睡得早,從來不會像現代人這樣半夜才睡。」

二、「70後」家長:「砸錢」式教育

「70後」家長大致分兩類,當時經歷高考的大學生,這些人畢業後工作並不難找。相對而言,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才是「70後」的主體人群,他們要靠自己奮鬥和拼搏來生活。

這代人經歷「文革」,思想受傳統觀念束縛,又比較理想主義,很多人當時沒有好好學習吃了苦,或者想學沒有條件,加上親眼目睹了高考的重要性,所以對下一代的教育是絕對的支持,「即使花費畢生積蓄也要把孩子教育搞上去。」

「家長是醫生或是教師,真正靠自己苦上來的一批人,對教育孩子特別關注,會給孩子報些課外班,平時也會和積極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老教師告訴我們,正因為經歷了「50後」父母的散養式教育沒能成才,在教育自己孩子時,很多「70後」家長都恨不得規劃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因為他們見證了「散養最後成才的孩子寥寥無幾,成功要靠自己去拼去博」。

「有位媽媽,她從孩子兩歲開始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引導,4歲送孩子去幼兒園,小學之後開始報各種特長班,最近幾年人工智慧火了之後,又送孩子去學機器人,假期的時候為了帶孩子開闊眼界,一家三口出國玩,然後3年級的時候還帶著孩子報了奧數,才發現別的孩子從1年級就開始學習奧數,有的孩子跨級上課,已經超越了他不止一兩步,從而變得很焦慮。」

如果高考不利,「先送去再說」也成了很多「70後」家長的共識。雖然他們知道送出去的孩子最終會回國,依舊主張「最好先在美國待上幾年:「為了兒子去美國讀書,這家人兩年里已經花了近30萬元人民幣,用於找留學機構、英語培訓、參加夏令營等。去加州後,兒子每年還需大約5萬美元學費,生活費另算。」

當然,任何時代都有特例,「60後」從政的一批人給自己的孩子打下一片江山,如今很多「70後」繼而成為政界的中流砥柱,他們也會把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傳給下一代,這種世襲從政的家族,從爺爺輩到孫子輩,對教育的態度始終如一。

「我們初中的孩子家長大多數是70後,這些家長現在都是政府里的官員或者是依靠拆遷富起來的暴發戶,他們小時候絕大多數都是吃吃喝喝長大,然後依靠上一輩家裡的關係進了政府機關,體會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對孩子教育也不上心,那些暴發戶就更不懂了。每次想和家裡溝通,說一下孩子最近的成績,在校表現之類的問題,人家基本上是不理你的,要麼就是回老師你別管了,我家孩子就這樣。」

三、「80後」家長:「崇洋」式教育

「80後」出生的時候,社會正迎來初步的自由思想,對外開放。很多人年輕時沒有經濟條件,但嚮往那些一夜之間流行起來的外來文化,在經濟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把這種「渴望」投射給下一代:「經常有媽媽為家裡不能給娃提供雙語環境而惴惴不安,恨不得把娃培養的英語說的比美國娃還強。學英語不請個外教都不好意思說出口,怕被人噴是後媽。看書要看原文書,學習工具也要原版進口。」

與「70後」家長為了高考給孩子報班相比,這些「80後」家長更傾向於樂器、繪畫、體育、英語這類多元化的課程,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課程更「洋氣」:「早教班游泳班就不說了,三歲開始各種興趣班如火如荼,恨不得把娃培養成全才,就怕一個不小心耽誤了一個音樂或美術天才。」

另一批「80後」家長,留過洋,或者從小有經濟條件去接觸那些優質的西方文化,反而不容易在下一代的教育上盲目跟風,消費時會更加更理性。

他們也會讓孩子從小上興趣班,但是會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班;他們也讓孩子上名校,但是他們更關注是否有好老師教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需要購買學慣用品時,他們會更多考慮這些東西到底適合不適合。有位媽媽給6歲女兒報全英語授課班時這樣考慮:「現在世面上英語學習的機構非常普遍,比較火的迪士尼英語有外教1對1的課程,身邊媽媽們一個個砸錢往前跑,可是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他能學什麼?不如6、7歲開始踏踏實實走進度,省下8-12萬的學費可以投入到其他興趣班。」

四、「90後」家長:「體驗」式教育

「90後」家長呈現出的是另一種時代色彩。他們出生在優越的物質環境中。移動互聯網和手機,讓人更自由,也更會玩。這代人小時候,家長們經常在孩子耳邊灌輸的就是要好好讀書,未來才能有出息。所以他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也表現得非常自主。無論是懷胎十月通過各種途徑去看育兒書,給孩子買繪本報課外班,還是搬家搗騰學區房,首先自己不要不輸在起跑線上。

「90後爸媽與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聽音頻,看動畫,參觀博物或科技場館,或者親近大自然,觀蟲觀鳥觀花草……主動學習如何在心理上把自己變得和孩子一樣大,和他一起從0歲活到成人。」

「如果孩子喜歡唱歌,可以跟著媽媽一起演出玩樂隊。如果孩子喜歡踢球,爸爸非常樂意陪他一起玩。」

另一方面,互聯網讓信息獲取更容易,方便他們線上查詢育兒方面的知識,但也是因為這代人知道了太多的東西,加重了教育的壓力。同時由於經歷了上代人對名校的盲目迷信,或者「別人家孩子」的無形打壓,「90後」爸媽對自己的言行更加謹慎,希望以身作則。

「教育的本質並非僅僅追求書本知識和分數,不只是追求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和孩子一起去擁抱這個世界,不做只提供物質的旁觀者。」

四、不是家長一代不如一代,是做個好家長越來越難

很多人說家長一代不如一代,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變差了,而是時代變快了。

過去「50後」只能依靠出賣體力掙錢,「70後」還在依靠工作資歷和社會資源掙錢,現在「90後」已經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掙錢。經歷這麼多代人的淘汰,演變,階級劃分越來越清晰,有錢的做什麼都成,沒錢的多努力也不見成效,壓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喘不過氣,尤其隨著二胎三胎政策開放,競爭越來越大,能人輩出。未來的家長,單是成功穩住自己的階級地位已經很難。

在知識層面,雖然現代人的學歷在增長,素養在提高,有更多的時間和物質條件去教育孩子。但時代更迭越快,家長需要應對的知識盲點就越多。比如,過去家長見到孩子玩刀可以立即阻止,因為刀的危險是看得見摸得到的,但是現在,誰也不知道自己孩子手機上面有個軟體Hello,它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未來的家長們,要教育孩子所付出的意識和思想上的轉變,是遠大於過去的。「00後」「10後」成為家長的時候,社會已經邁過自然簡史的時間拐點,進入人工智慧新的奴隸制時代。機器是我們的奴隸,一旦科學發展足夠好,全有大數據了解你,有隨時給你服務的機器人。而再下一個時代,人類一旦失控,就變成機器的奴隸。誰又能預測,他們要如何努力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 end ?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別忘了點贊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石頭侃升學 的精彩文章:

TAG:小石頭侃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