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這一鍋鍋的雞湯我不背,知行合一的真意是醬紫的
作者 | 肖公子
1
最近出了《王陽明和他的對手們》,很多朋友就開始紛紛問肖公子王陽明的問題,而且經常發一些關於王陽明的網文過來,
什麼「王陽明:別想太多,做了再說」;
什麼「王陽明:心態是最好的本錢」;
什麼「王陽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
什麼時候王陽明已經成了網路文學界的雞湯教主了?
能給我一個超大寫的莫名其妙的見鬼的表情嗎?
就這樣把王陽明悍然摁到了雞湯鍋里,不由分說就給燉了?
人明朝老王真不是這個意思好嗎!!!!
像這篇文章,武斷的認為——王陽明:別想太多,做了再說。
別想太多,做了再說,事都沒想明白,就動手,這是不是有點傻啊?
大哥,所謂「知行合一」真不是這個意思。
不能這樣曲解陽明先生的和行合一啊。
王陽明是五百年來,在「立功立德立言」都得到歷史高度評定的大牛人,
他會是事都不先去想明白,就動手胡搞的人嗎?
2
寧王蓄謀多年,起兵造反。
王陽明路過而已,組織手頭僅有的一點兵力平叛,這是「別想太多,做了再說」嗎?
扯淡。
王陽明早已經聚齊自己的團隊,分析出了寧王的「上中下」三策,
並準確判斷了寧王的動向,釋放了諜戰、反間計一系列動作,打亂了寧王動作。
這是別想太多?做了再說?
人已經妙算在胸了好嗎?
寧王帶領主力沿長江進攻九江,
九江守軍堅決抵抗,雙方打的如火如荼。
一些人建議王陽明增援九江,
結果王陽明帶兵直逼寧王老巢——南昌,趁寧王軍主力不在,南昌城防空虛,一舉成功。
這是「別想太多?」
人對整個戰場形勢洞若觀火,洞察全局,圍魏救趙,活學活用。
王陽明是四十來天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你可以認為王陽明做事非常迅猛、果敢,
但這絕對不是「別想太多,做了再說」,你以為平定叛亂,靠二啊?
人是對戰局充分掌握、精準判斷後的深思熟慮,
是對敵我對比,彼此心態、糧草、方向,精準把握後的完美行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不是催你做了再說,
這是謬解聖賢。
3
常人總會有一個思維定式,
就是把開會、研討、分析、討論、制定方案這些動作當做「知」,
而把落地操作、出征、打戰等等這些動作當做「行」,
看黑板,大寫特寫——這其實是錯的。
事前研討分析難道不是「行」的一種嗎?
臨陣決斷,敵人突然出現漏洞,你對此重點出擊,這是「知」還是「行」?還是先知後行?
你劃分這些概念性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這就沒必要區分,因為四個大字
「知行合一」!
所謂「知行合一」都是做事來實現的,在實事中實踐的,是結合自身情況,實事求是的。
事情變了,你難道不變嗎?
時變世移,其法易也,怎麼知行合一?
要的就是操作中的千變萬化,因事而變,實事求是。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絕對不是坐在一起空談用的,
對知行兩字只做概念理解,你是領會不到王陽明真意的。
必須要去做事中體會知行合一。
4
大家一起討論一個營銷計劃,
創意、修改、設計、傳播、推廣、物料、落地、案場、反饋、應急……
各個環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動作明確,
現場指揮臨機而變,
有功賞,有過罰,
你做這些的時候,想過什麼是知,什麼是行嗎?
把事做完、做漂亮、做完美、做到超於預期、做到爆款……
各個目標不同,結果會一樣嗎?動作會一樣嗎?
這是該去想的,但這個想絕對不是割裂出來的「知」,
知行都是合一的,在你的實際操作中,
這樣你做事才會一往無前。
很多人會說,並沒有啊,我們開會大家彼此就是很難共識,討論很久,知就是解決不了,行就別提了——這樣劃分好像很清晰啊……
王陽明的門人也提過類似的問題,聖人的回答是:你們那些討論,有多少是出於做事?有多少是出於私慾蒙蔽?
多少討論,真是為了做事?有多少討論其實是為了部門、個人的那點利益和勞苦,為了個人那邊活和責任,推來擋去呢?
一場場沒完沒了的會議里,多少是私慾流動?
凡是把「知行」拆開來的,其實都不是做事的精神。
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陽明的心學到現在已經五百年了,大家為什麼有時候覺得費解,
因為「知」、「行」、「心」、「意」、「道」等等等等很多基本的語句、辭彙的含義,有了變化,
比如明朝人對「心」這個詞的理解,肯定和我們當代人的理解不一樣,
古人可能先想到意識層面那些,現代人首先聯想到心臟這個器官。
如果不先對古代、現代的語境,作出梳理和解讀,
只是特別簡單的掃兩眼聖人之道,就認為自己可以「別想太多,做了再說」,
那就真的辜負了古人傳道的一片真心了。
想了解更多國學、心學的,可以關注這裡這裡這裡,
肖公子努力讀好國學,一起成長。
TAG:國學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