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相信我們很多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故事,那就是孟子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第一次為了守孝而搬到墓地附近,第二次又從墓地附近搬到集市,第三次的時候才從集市搬到學校附近。雖然這個故事成了現代教育的典範,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孟母三遷對孟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孟子並沒有在孟母三遷以後就變好了。其實孟子真正變好是從孟母的一次發怒變好的。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來慢慢推算一下。

我們首先來分析孟母三次搬遷的情況,第一次是住在目的附近,搬家的原因是因為在墓地附近上墳的人多,孟子經常都會看到很多哭喪和辦喪的場景,於是整天和小朋友們一同學習這些場景,這是孟母的第一次搬遷。

第二次孟母搬遷是到了集市,這時候孟子又整天看到了那些小商小販的營業,於是又和小朋友們玩起了經商的遊戲,整天都在裝小商販,學習開門迎客,點頭哈腰,討價還價,這導致了孟母的第二次搬遷,這次搬遷搬到了學校,這是孟母覺得最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的確也給孟子很深的教育意義,但是從後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判斷,這三次搬遷雖然對孟子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影響還是不夠深刻。

結合我國傳統教育來說,當時孟母三遷應該都是心平氣和的。對於古代來說,母親的教育要比父親更加重大,所以在古代就有岳母、母儀天下之說,可見當時家庭教育中母親佔了大多數。其實這點我們也是很簡單就能判斷的,畢竟在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落後,父親成了一個家庭中的主要勞動者,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落到了母親身上,這點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了解。

一是古代母親必須注重言行,因為這是孩子的參照物 ,這點我們不用去查詢史料,就是現在的一些歷史劇裡面我們也可以發下。

二是注重孩子的生活環境,這點我們可以從《顏氏家訓》中的一句話看出,那就是「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三是反對溺愛,古時候有句話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古代就算是皇親國戚也是這樣的家教方式,所以古代有「慈母敗子」的說法。

四是善於運用比喻,這點其實在孟母三遷中我們很有體會,相信孟母也是這樣的母親,而接下來小編要說的故事更是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五是清廉教育。在古代能夠做官那才叫官,可以說是讓很多人下跪,《范進中舉》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在古代做官的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在古代做官是很多人的夢想,丟官那可以是丟人了,可能比現代更加丟人。

從這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孩子教育中母親佔了家庭教育的主導地位。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上面我們說孟母三遷對孟子產生了變化,但是這個變化不是最終變化,這點我們可以從《三字經》中看出來,《三字經》中有這麼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上面我們可以基本解釋「昔孟母,擇鄰處」的意思,大致指的就是孟子小時候的三次搬家,但是後面一句「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在《三字經》中排在了「昔孟母,擇鄰處」的後面,其實這個事情也是發生在孟母三遷以後,怎麼說呢?

因為}「子不學,斷機杼」並不是發生在孟子的幼年時期,而是長大了,讀書逃學的時候,這說明了孟母三遷孟子最多是幼教,「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已經大了,至少已經搬到了學校附近。而這句話的解釋是因為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問學習情況,孟子漫不關心的回答和過去一樣。其實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單身母親,為了一個敗家子(此時的孟子在孟母心中真的只是個敗家子)三次搬家,最後孟子還要逃學,所以就算修養再高也會生氣,於是就間斷了已經織好的布,還將織布用的梭子也折斷,可見這時候孟母是真的生氣了的,但是接下來的一幕我們不得不服孟母的修養真的很高,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難處。

孟母在做了這幾個動作以後告訴孟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像織布一樣堅持才能成功,如果厭倦中途放棄,最後只會前功盡棄,這就是前面小編要說的古代家教中的比喻家教法。

其實這或許是孟母生命中第一次對孟子發火,也是最後一次,而從來沒有看到孟母發火的孟子當然嚇得不輕,在母親的支持下開始真正的改變,後來才投歸子思門人門下,成為一代「亞聖」,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小編看來,孟母三遷不是孟子真正改變的原因,真正改變的原因還是孟母發怒,你覺得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冒犯,敬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咖 的精彩文章:

中國沒有成為大教育家卻培養出大教育家的女性,說她無人不服

TAG:歷史大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