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地區心理諮詢師的「本土化」困境
文∣郅睿
圖片∣攝圖網
【導讀】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總結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的心理諮詢師在進行「本土化」努力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和問題。之所以強調中國大陸地區,主要是因為在港澳台地區,心理諮詢「本土化」有著和大陸地區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而只談困境不談解決方法,則是因為這個問題過於宏大和複雜。筆者想談清楚「困境」在哪裡已是才疏志大之舉,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同業關注,同時期待高人高論。
一
心理學本土化與本土心理學
「本土化」一詞在人文社科領域的使用十分普遍,但定義「本土化」卻很困難。究其原因,在於這個詞的內涵和外延會隨著語境以及與其結合的具體領域的變化而變化。即使在心理學領域,對「本土化」也有著豐富的見解。
1.心理學本土化的肇始與源流
20世紀70年代,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心理學本土化的探索。心理學本土化是指基於本國、本地區具體的社會文化、歷史源流等背景,將西方的心理學理論進行改造、發展,使其能夠更好地解釋、預測和指導本國、本地區個體的心理、行為。
二戰以後,以美國心理學界為主的西方心理學界受到了挑戰。受達爾文進化論和弗洛伊德等人精神分析觀點及新精神分析觀點的影響,傳統的西方心理學普遍認為,人類的心理發展是一個由遺傳因素決定、受環境因素影響而單向的由原始形態向現代形態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提高適應現實能力的動態發展過程。這種心理發展理論的缺陷,在於其以白人為中心且忽略文化異質性的影響。所以導致了這樣一個現實:這種心理學理論在西方白人社會以外,都面臨著難以和其他在地民族達成「本土性契合」的困境,即心理學理論的「水土不服」問題。
在大中華地區,最先開始進行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是港澳台地區。他們發起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外來理論的解釋乏力。主要表現為對中華文化圈內特有的心理現象的解釋乏力、外來心理學理論與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關係的衝突矛盾。如台灣地區,心理學界對「面子」、「關係」等問題的研究就是為了應對這一問題。第二,民族自尊心的激勵,是對以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白人社會生活為基礎的主流心理學的反叛和顛覆。心理學本土化強調的是民族文化、宗教、語言、習俗對心理的影響及對心理現象的跨文化比較。
2.心理學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學的區別
心理學本土化與本土心理學在概念上有著重疊和混淆。從字面意思來看,「心理學本土化」是一個改造、發展的動態過程;而「本土心理學」則有著屬於心理學分支學科的意味。
具體來說,心理學本土化是一個更為廣闊的概念,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心理學的上位理論——哲學體系的本土化;第二,心理學理論、流派體系的本土化;第三,心理學概念、技術、研究方法等具體技術層面的本土化;第四,心理學應用的本土化。可以說,對心理學中的任何內容進行「本土化契合」的過程都屬於這一範疇。
本土心理學則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心理學本土化成果的集合,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本土化的心理學研究。狹義來說,本土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有著相同的內涵。曾有中國大陸學者提出「中國心理學」的概念。1988年,這一提法在反思與批駁下被改為「本土心理學」。狹義的本土心理學更強調用原有「價值中立」的科學方法去研究本土心理內容和心理現象,它並不尋求哲學、研究方法及方法論上的本土化。
二
心理諮詢的本土化
心理學本土化的進程很曲折,充滿爭議和矛盾,這也導致其在應用領域的混亂。本文要探討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諮詢師的本土化則是心理學應用本土化的一環。在心理諮詢中,心理諮詢師面臨著更具體的困難和挑戰。
1.心理諮詢本土化的基石——哲學思想的本土化
哲學思想的本土化是心理諮詢本土化的基礎。西方心理學脫胎於西方哲學,所謂「現代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即指根植於西方心理學中的哲學傳統。另一方面,在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領域,西方民眾之所以易於接受談話諮詢,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基督教具有如懺悔、告解等宗教傳統習慣。
那麼,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是否要在哲學基礎上進行徹底的革新,從本土哲學觀點中生髮出新的心理學觀點?答案是確定的,這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核心。否則,所謂的「本土化」就只是新瓶裝舊酒,對西方心理學的化妝而已。
但這一基礎工作在國內心理學界卻不被重視或處在有心無力的狀態。究其原因,首先是國內心理學界的哲學素養培養不足。國內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東、西方哲學從來不是必修課程;其次,中國哲學或東方哲學的特性難以和現代生活的現實結合。東方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例子並非沒有,諷刺的是這一工作最早也是西方學者最先開始的,如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理論對佛、道哲學思想的借鑒,但這些努力的結果往往被國內一些學者批評,他們認為這是將心理學神秘化、宗教化和玄學化了。
2.心理諮詢本土化的關鍵——人的本土化
人的本土化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這裡的「人」,包括諮詢師、來訪者及一般民眾。如何看待現代人的「本土性」?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心理特徵有多少成分是由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造就的?在心理學領域強調「本土性」,其實就是在強調一種「本土的」特殊性。並且由於這種「特殊性」,東方人的心理結構、心理內容以及適用的心理治療或諮詢的原理都應與西方有很大的區別。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民族心理學、跨文化比較心理學以及語言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都已經有力地證明了語言、習俗、民族文化的差別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也的確有著充分的證據表明,在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領域有必要開發有文化針對性的治療和諮詢的方法。
矛盾的是,現代人究竟是在趨同還是在趨異?如果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現代各民族的個體在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都是趨同的。尤其以中國大陸特殊的歷史發展來說,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西化過程。因此,定義中國的「本土」就變得很困難,個體的「本土化」往往和「個性化」、「傳統」、「古典」等概念相互纏繞和混淆。關鍵是,如何確定哪些心理、行為是由本土文化生髮出來的?正如生活中觀察到的,若中國的青年和美國的青年都穿著牛仔褲、吃著漢堡包,看著美劇《生活大爆炸》哈哈大笑,那麼又如何精確地在中國青年身上發掘出他的「本土性」呢?
3.心理諮詢本土化的實現——技術的本土化
技術的本土化是心理諮詢本土化成果中最豐富的一個側面。心理諮詢技術的本土化也是諮詢師直接接觸和認識的一個領域,即技術工具的本土化。在技術本土化的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三個特點:第一,舊有來自西方的技術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第二,推廣需要高度商業化;第三,不被主流心理學界所重視。
心理諮詢技術本土化主要是為了應對西方傳統心理諮詢技術的「水土不服」狀況。傳入中國的心理諮詢技術在本土應用時往往面臨概念混淆、關係處理困難以及不符合一般大眾對心理諮詢的效果期待等問題。
但技術本土化過程也有著「糖衣化」的問題,即本土文化內涵往往淪為表面功夫和包裝。其原因是缺乏哲學基礎本土化和新技術急於商業推廣。技術本土化面臨著主流學界的否定和實證科學主義的挑戰,並受到玄學化、神秘化傾向的指責。這是本土化過程中部分學者為了迎合公眾對心理諮詢神秘感的期待造成的,同時也和中國大陸心理諮詢行業的管理混亂、認證混亂和缺乏產學結合有關。
三
心理諮詢工作的「本土化」困境
當這些心理學、心理諮詢的「本土化」過程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從業者身上時,便會生出許多具體的困境和矛盾,變成一個個具體職業行為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又充滿矛盾,因為指導選擇方向的原則也存在的很大的分歧。
1.心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多元文化衝擊
如果你是一個有一定從業經歷的心理諮詢師,那麼你在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參加各類培訓時肯定會有過「本土化」或「國際化」的思考。如果你恰好給你的督導或培訓師提出這個問題,那麼普遍的一個回答是,「有效」即可。也就是說大多數從業者用「實用主義」來解決自己的原則疑惑,並美其名曰「兼容派」。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諮詢有效性本身就是這個行業長期被詬病的一個方面。
但該爭議是一個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實用主義的態度並不能解決矛盾。當一個心理諮詢師系統的接受了科班教育後,可以基本斷定他的職業技術的架構是西式的。如果他接受了某些外來諮詢技術的培訓,比如NLP、中德班、艾瑞克森催眠課程等,那麼其視野也是國際化、全球化的;但他踏入行業後又會發現許多打著「本土化」招牌的新技術在市場上傳播,也只好試著去接受和吸納。這樣的結果就是每一個諮詢師都可能面臨著獨自進行技術整合的任務。這一過程本身是困難的,而且會造成心理諮詢技術的不規範和異變。
心理學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態度主要有兩點:第一,多元文化是全球化的特徵,但其前途是整合。即本土化的根本目的是發掘資源以貢獻於心理諮詢技術的豐富和多樣性。換言之,技術本土化的目的不在於發掘出一種僅能用於某特殊群體、民族的技術,而在於從各自獨特的文化中發掘出能服務大多數人的技術瑰寶。第二,本土化應該避免流於表面。名詞的變化不會帶來新的技術,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換個新名字的本土化只會造成心理諮詢本土化資源浪費和污名化。因此,從業者應該既有國際視野,又接受本土化的成果,但要學會區分偽技術和「本土化糖衣」。
2.心理諮詢技術的開發困境
上文提到的流於表面的本土化,即很多所謂本土化的心理諮詢技術僅是在操作手冊中換了名字和關鍵詞。造成這一現象的客觀原因在於心理諮詢技術的開發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形成一個成熟的新技術,需要足夠的個案積累和完備的效果驗證。而我國心理諮詢的一線從業者並不重視開發研究工作,這是客觀的從業環境、個人的興趣和專業訓練導致的。
另一方面,諮詢行業的過度商業化也是技術開發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商業化處在一個畸形的狀態:一方面是基層從業者收入低且不穩定,諮詢機構不成規模,個別名家收入極高,兩極分化;其次,商業營銷過度,效果誇大,借用很多玄學、宗教、靈修等內容包裝心理諮詢。這些客觀條件都為心理諮詢的技術創新造成阻礙。
對本土化的誤解也是心理諮詢技術本土化阻礙因素之一。部分諮詢師將「本土化」理解為迎合來訪者的「契合性」期待。因此,這些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總是會引入一些民俗、星座、屬相等等說法作為包裝,以便更好地建立關係,交流問題。當有學者批判這一做法時,往往會有人用「本土化」來作為解釋的理由。
最後一點在於中國人熱衷於「開宗立派」的文化執著。近年來國內心理諮詢流派如雨後春筍,冠以姓氏、名字的各種諮詢技術、療法不一而足,蔚為奇觀。其中各派技術良莠不齊,甚至絕大多數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創新。凡此種種,都不利於心理諮詢技術的開發與健康發展。
3.個體的文化背景與心理諮詢的關係
心理諮詢本土化有一個重要假設:即個體的心理內容和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心理問題的發生也和這一文化背景密切相關。進一步推論,心理諮詢技術契合這一文化背景會更好地解決這些心理問題。這一假設和後續的推論其實似是而非。個體的心理內容和文化背景的關係是密切的,但心理問題和文化的關係並不明確。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所多有,而心理問題的形式與內容卻多種多樣。同樣地,也沒有證據表明傳統的西式心理諮詢方法在中國就會徹底失效。恰恰相反,大多數國際通行的心理諮詢技術的跨文化適用性得到廣泛的臨床數據支持。
那麼心理諮詢本土化的必要性在哪裡呢?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第一,豐富心理諮詢技術。開發一個心理諮詢技術當然需要有一定普適性。換句話說,本土文化應該是新技術發展的土壤,從中生髮出的新技術應該是可以適用於各種文化背景的來訪者。第二,「本土性契合」的客觀要求。外來技術的「水土不服」也是客觀存在的,本土化可使心理諮詢過程更流暢和適宜,同時減少文化差異和排斥導致的阻抗。
但實際操作中諮詢師對來訪者文化背景的把握是困難的。首先,沒有現成的可用的文化背景測量工具。其次,即使掌握了來訪者的文化背景那又意味著什麼?例如你對面坐著一個穆斯林來訪者,你要怎麼對待他?你如何確認他的心理問題和其穆斯林背景有聯繫?即使這些關係得到證實,我們也會發現在技術層面我們無法區別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訪者,這是因為諮詢師不可能同時掌握那麼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技術流派,且目前現實中也沒有那麼多針對性的技術誕生。
4.整合還是分化?本土心理諮詢的前途
當然是整合!這是全世界心理學界的共識,心理諮詢行業也是如此。心理學、心理諮詢流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為了自身發展和學科體系的系統化、完整化,學科內、行業內必然是要走向整合的。否則碎片化、瑣碎化的結果就是出現異化和失去規範,從而使心理諮詢面臨失去其學科地位的危險。
矛盾的是,諮詢師面臨具體的技術時往往是選擇分化的。尤其是具體本土技術的開創者或發明人的門戶之見十分頑固,這是商業競爭的結果還是為了維護自身技術的「純粹性」就不得而知了。但這分化的態度阻礙了行業交流和技術整合,對心理諮詢的本土化是百害而無一利。心理諮詢的前途在於理論、技術的整合,本土心理諮詢若想成體系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必然需要形成一套能夠自洽的完整系統化的理論和技術。
結語
本文並非嚴謹的學術論述,而是旨在對當前心理諮詢界熱門探討的「本土化」問題進行一個簡單的回顧和總結。意在提出筆者觀察到的問題和困境,以供同行、老師們提出解決方法與看法,使面臨同樣困境的同業能得到啟發。並且筆者資歷尚淺,所學有限,行文難免掛一漏萬,希望同業、老師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周曉虹. (1994).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會心理學的現代雙翼. 社會學研究(6), 13-21.
張秀琴, & 葉浩生. (2008). 本土心理學評析. 心理學探新, 28(1), 3-6.
周寧. (2001). 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8(4), 46-49.
毛丹. (2004). 對心理學本土化「本土性契合」問題的思考. 心理學探新, 24(4), 7-9.
解慶福, & 葛魯嘉. (2013). 歷史視域下的心理學本土化進程研究. 學術探索(3), 140-144.
趙忠宇. (2013). 論我國心理學的本土化進程及其理論難題. 東南學術(2), 167-172.
楊躍. (1995). 論心理測量學的本土化方向.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 64-68.
汪新建, & 張曜. (2016). 論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存在形態與本質特徵.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39-147.
孫聰. (2010). 論中國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緣起. 社會心理科學(5), 42-44.
馬曉羽, & 葛魯嘉. (2018). 心理學本土化的後現代反思. 心理學探新(2).
賈林祥, & 葉浩生. (2001). 心理學本土化研究若干問題之思考.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0(3), 143-148.
葛魯嘉. (2007). 心理學中國化的學術演進與目標.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6(4), 118-123.
吳素梅. (2002). 心理諮詢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趨勢.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8(3), 65-69.
楊娟. (1998). 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幾點思考.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3), 80-85.
呂小康. (2014). 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源起、流變與展望.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47-156.
葛魯嘉. (2002). 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展的跨世紀主題.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 5-15.
歷史文章
TAG:高德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