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辨別「無效社交」

如何辨別「無效社交」

無效社交是指那種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感和進步的社交活動。但具體應該怎麼區分,卻很少有人提出具體的標準。今天我就來試試說幾條標準,供大家參考。

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社交是無效社交

在這裡,借用一下法學上「權利」和「義務」的概念。人與人之間交往,是一種互換,尤其在商品經濟社會,交易的概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社交。社交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互相給予、互相交換。比如我今天幫朋友寫份材料,明天朋友幫我打聽個重要消息,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對等的社交,俗話稱「有來有往」。當一方給予另一方的利益重大或占其能力的的比重很大時,我們就會稱其「情深義重」。當一方給予另一方利益,而享受了利益的這一方無法對等地回報時,就是「欠了人情」。

懂得社會規則的人都知道並且運用這個道理,受了人家好處,總要回報,俗話說的「知恩圖報」便是這個道理,朋友聚會輪流請客也是一種懂得社會規則的表現。

然後現實中總有這麼一種人,老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別人都欠他的,只享受別人對他的好,而不知回報。反映到朋友交往當中就是:輕則吃飯老逃單、別人幫他做了什麼還覺得理所應當、自己幫別人一點事則心不甘情不願,重則端碗吃肉、放碗罵娘,最過分的就是收了好處就翻臉過河拆橋、甚至恩將仇報。

一個有尊嚴、懂規則的人,在與人交往中一定會遵守「權利與義務」對等這個原則,即使一時因為條件、能力所限,無法回報,也一定會有感恩和回報的態度。而一個在與別人交往中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人,根本不值得當朋友,除了必要的場合,與TA的社交便是無效社交。

經常向你傳導「負能量」的社交是劣質社交

我們經常會發現身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滿嘴抱怨,經常怨天怨地怨社會怨父母,經常說這個人太Low那個人太傻,自己卻一事無成。TA們還喜歡沒事拉著你喝酒聊天看電影,喋喋不休地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老闆是傻事、同事缺德、老公是渣男,然後搞得你也心情煩躁。當你跟TA理客中地分析問題、講道理的時候,TA們反而會覺得你情商太低、不知感受他人情緒,頗有微詞:「我就是心情不好找你發泄一下,你跟我講什麼道理?是不是情商低?」完了喝酒的錢還是你付的。你一回到家,發現自己原本愉快的心情被朋友這一通牢騷攪得如果渾水,莫名其妙地煩躁,還不知為何聯想起了一通煩惱。

這種人,真的不要當朋友,一個人處於人生的低谷時,短暫地處於這種狀態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個人長期這樣,就不要指望他能有所成就了,更不要指望他能對朋友多好。因為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性格軟弱,只會禍害身邊的人(很多軟弱的人坑起身邊的人來更狠),對朋友還缺乏感恩,可謂害人害己。

對於這種人,我建議遠離,甚至沒有必要與其多打交道,即使是好友因為一時的落魄陷入這種狀態,也一定要幫TA儘快走出來。

所有正面關係,無論夫妻、戀人、親屬還是朋友,總體上都應該是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幫助對方成長,讓對方過得越來越好,而不是用「負能量」毒害對方。

與工作、生活、興趣愛好關係小的是低效社交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只要東拉西扯,總能多多少少扯上點關係,但我們顯然不可能就跟任何一個人交朋友或打交道,只能根據與自身的關係密切程度有選擇性地進行社交。

很多人抱怨一些社交無效,其實就是因為社交對象或社交涉及的事情與自己關係不大。與自己關係不大的社交,當然收穫少——你與別人關係不密切,人家當然不會給予你什麼,你自然也沒有什麼收穫。

根據社交的目的,社交可以大致分為四種:工作上的溝通、純粹聯絡感情、純粹放鬆和興趣愛好交流。現實當中,這四種目的往往互相交融,很難嚴格區分開。所以我們參加社交,就要先搞明白這麼一次社交與自己的關係有多密切、大致有哪些目的、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大致能收穫什麼。這樣一來,就不難辨別輕重緩急,決定是否參加、參與度多少。

層次相差太多的社交往往無效

很多人喜歡追求「高端社交」,喜歡跟著各種大佬混,認為這樣能學到更多東西,也可能得到大佬的垂青。

我反對這種做法。「高端社交」有機會確實應該參加那麼一兩次,增長一下見識,但沒有必要刻意參加或頻繁參加。在與高端人士溝通的過程中,由於見識、閱歷和技能的差距,很可能導致這麼一種情況:他說的每一個字你都認識,每一句話你也都彷彿聽得明白,但就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而更多的情況是:你覺得自己聽懂了,但一回來,又發現完全無法將從大佬那裡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提高自己。

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人與人溝通的過程當中,並不是聽到或看到的就是全部信息,更多的信息需要靠理解甚至「腦補」,而缺乏足夠的人生閱歷和技能水平,說了你也聽不懂,或者只是很膚淺地理解。舉個例子,我聽馬雲演講,和電子商務的高端人士聽,理解的東西肯定不是一個層次的,我只聽馬雲天馬行空,業內高端人士卻能看出行業發展動向、商機等信息,甚至能指出馬雲的錯誤。無論我與馬雲的接觸多「親密」,哪怕他耐心地和我深入說說他的心得,我獲得的信息量也絕對多不到哪去,因為我與他的層次差得太遠了。

與「高端社交」相反的,是與比自己低很多的人交往。這種社交我也不主張。試想,馬雲和我聊天,又能得到多少益處呢?所以,除非感情所在,不要過多地與比自己層次低太多的人交往。

所以我認為最有效的社交,是與自己層次差不多的人交往;最優的社交,是與比自己層次略高的人交往。這樣一來,你既能理解對方傳達出來的信息,你傳達給他的信息對他也有一定價值,他的資源對你有所價值,你的資源對他也不是沒有益處。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把自己提高到他的水平,然後再與比自己層次略高的人交朋友,如此反覆。

缺少收穫的社交少去

很多人所說的「無效社交」,其實就是缺乏收穫的社交,比如與朋友喝酒,一場酒喝下來,說了一大堆沒營養的話,吹了一通牛逼,灌了一肚子酒,回家之後,除了宿醉,別無所得。

某些社交的目的就是純粹的放鬆、娛樂,這種社交就不需要帶著刻意有所收穫的目的參加了,純粹地享受這個過程就好。

而對於其他的社交,就要認真考慮收穫,不是為了純粹湊熱鬧而與人交往,而是要考慮一下成本、收益。

現實當中,我們幾乎不可能考慮清楚每一次社交的意義後再決定是否參與,那該怎麼辦呢?簡單,就是在社交過程中賦予其意義。

比如說,朋友純粹只是想跟你喝酒,那麼你們就在酒桌上聊些有用的,比如分享一些有建設性的信息、近期心得或給對方點建議。如果酒桌上不方便這麼做,就在事後,借著喝酒建立或鞏固的感情,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再比如,有一個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例子:「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這個例子,其實是沒有搞明白一個原則:社交的重要性應當放在工作之後。如果砍柴的把一天的柴砍完了,再和放羊的聊天;或者砍柴的只花30分鐘和放羊的邊聊天邊談成一筆用50斤柴換一隻羊的生意;或者砍柴的和放羊的真的很沒營養地聊了一整天,唯獨聽到了一個有用的消息——最近天氣要變冷,柴火可能漲價;或者砍柴的和放羊的花一天搞好了關係,兩個人互相幫助、開展合作,他們的聊天還會不會對任何一方無益呢?還算不算無效社交呢?

事實上,這個例子當中,錯的不是社交本身,而是砍柴的一來沒有把工作的優先權置於社交之前,也沒有賦予這次社交以意義。

社交存在優質與劣質,也存在高效與低效。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不能逃避社交,而是要明確社交的目的及其優先等級,才能真正地辨別無效社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亞細亞伸手黨 的精彩文章:

TAG:亞細亞伸手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