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化衛城的修建者范興
巍山消息新媒體報道
范興(?~1407),字君復,原籍江南盧州府(今安徽省合肥縣天策衛五里橋),父親名范成,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被皇帝召見,受到嘉獎,其子孫可以世襲恩惠,授穎川衛百戶之職,回雲南駐守。范興也因此而承襲父親的穎川衛百戶的職位,又於1386年升為天策衛千戶,1387年授世襲誥命而被封為武略將軍,隨從張都指揮使駐守臨安府(今建水縣)。1388年征服研和縣,平定了定邊(今南澗縣),就在蒙化定居下來,戍邊屯田,同年調任蒙化衛後所千戶。接著,又奉命率軍征服了順寧(今鳳慶縣)、北勝州(今永勝縣)、南甸(今梁河縣囊宋)、金齒(今盈江縣城)等地方。經過許多戰役,克敵有功,范興被升為景東衛(今景東縣)僉事,加封為明威將軍,1389年調任蒙化衛指揮使。
按照明初的朝廷建制,蒙化當時已被定為府,然而,蒙化卻還沒有築城,形成府制規模,范興便向朝廷提出了修建城池報告,得到明朝廷批准以後,范興請了當時有名的大勘繪家汪湛海進行勘測設計。首先是選址,經過認真勘測比較,確定了如今縣城的位置。整座城池是按當時的江南城池的格局和模式進行設計建造,城池周長四里三分,計九百三十七丈,高二點三丈,厚二丈,磚垛石牆。城牆共有垛頭1277個,垛眼430個。建四道城門,每道城門上面建譙樓一座,為東「忠武」,南「迎熏」,西「威遠」,北「拱辰」,城中心位置建文筆樓(俗稱中鼓樓),城方整如印,因此,文筆樓也叫星拱樓,其狀就像個印把。北門的拱辰樓初建時高三層,可眺整個壩子,門外還建有小月城。城四周開挖壕溝,寬丈余,終年蓄水數米深,以為防護的作用。東門壕溝上建一石橋,南門、西門建木橋,北門設弔橋,整座城由城牆,護城河環環保護,十分堅固,對禦敵入侵和防護盜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永樂四年(1406),由於外敵入侵,朝廷命黔國公沐晟(沐英次子)出征交趾(今越南北部),范興率自己的軍隊隨大軍出征交戰,奪取了沙嘴,由水路沿江進擊,擊敗了來犯的敵人,獲得朝廷的嘉獎銀牌二塊,勝字旗一面,功勘盒各一隻。范興又於明永樂五年(1407)率大軍攻克了多邦城柵,追擊潰敗的敵軍,至黃江渡口。不料中了敵軍的埋伏,被敵軍團團圍住,在無後援支持的情況下,范興率領將士與敵軍進行了幾天艱苦卓絕的激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死疆場,為國捐軀。待後援的官兵趕到將敵軍消滅戰爭結束後,已無法找到范興將軍的遺骸,僅尋到一隻戰靴,是他所穿的,其靴被帶回蒙化,祭於城北門外禾里坡(今稱五里坡),將其葬在那裡,俗稱靴子墳。靴子墳建成,當時的鄉紳、百姓都紛紛到場悼念,文人墨客作詩憑弔,其中的詩聯「遺靴未忍埋荒土,應載忠魂步御階」最為著名。
范興為國捐軀的事迹報送朝廷後,受到了朝廷的褒獎,給予范興子孫世襲千戶指揮使的待遇。清初雍正元年(1723),蒙化境內的紳士民眾認為,范興建城衛國的功績卓越,應建祠以作紀念,遂寫具名申報朝廷,經朝廷恩准,建立寺廟,並賜名為「報忠祠」。祠堂建於城東玄龍寺左邊,取名「龍華寺」,因是褒獎范興本人,後人又稱它為范家寺。自從祠堂起來後,由當時的縣衙以律令規定,每逢春秋時節,由當時的官衙進行祭奠,鄉紳民眾可在平時隨時祭拜,其俗一直延至清末。
范興對巍山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功勞輝煌卓著,范興為國捐軀,血灑沙場,其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是我們的榜樣和典範。
作者:范廉
來源:巍山縣政協《巍山名流100人》
編輯:鄭增綱
TAG:巍山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