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副神柱牌,請出兩尊神

一副神柱牌,請出兩尊神

GIF

近日, 一位文友從偃師老家祖屋樓上找到一副神柱牌(其祖屋建於1919年,至今將近百年)。他把神柱牌的照片發給我,讓我鑒定這是什麼牌位?有什麼作用?經過仔細辨認,牌位上、左、右三邊雕有龍的圖案,上面的文字是「供奉惠宇總理江河謝,顯惠靈佑襄濟黃,大王之位。」看完讓我不覺精神一振,情緒有些激動,這裡面一定有故事!可是這謝、黃兩位大王是哪路神仙呀?一時讓我摸不著頭腦。經過向北京著名的靈寶籍書法家邵玉錚先生請教,才弄清了謝大王指謝緒,黃大王指黃守才。真沒想到,一副神柱牌,請出兩尊神。

謝緒(1250-1276),南宋錢塘縣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良渚鎮安溪)人,住安溪下溪灣(原名謝家灣),先祖為東晉宰相謝安。謝緒性格剛毅正直,從小就志向不凡。他痛惜宋朝將亡,讀書卻不出來做官。在祖墳的金龍山(今安溪下溪灣)頂上 建望雲亭而隱居於此。因能望見東山上的白雲,古名望雲亭。

謝緒曾寫《望雲亭》詩,表達他對平靜安適的耕讀生活的願望。詩中寫道:

東山渺渺白雲低,丹鳳何時下紫泥。

翹首夕陽連舊眺,漫看黃菊滿新谿。

鶴閑庭砌人稀跡,苔護松陰山徑迷。

野老更疑天路近,蒼生猶自望雲霓。

德佑二年(1275年),二帝北狩,宋亡。謝太皇太后和五歲的小皇帝(恭帝)及皇室宗親、宮女、太監均被俘押解北上。 謝緒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便四方奔走,聯絡抗元,但大勢已去再難挽回。謝緒心情沮喪,便嘆息說:「活著不能報效朝廷,吃元朝的俸祿是個恥辱。」說完便寫了一首《燼餘錄》詩:

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付東流。

淪胥天下誰能救,一死千年恨不休。

湖水不沉忠義氣,淮淝自愧破秦謀。

苕溪北去通胡塞,流此丹心滅虜酋。

寫完,謝緒整衣北拜,慷慨赴水殉國,在下溪灣投苕溪自盡。當時水勢滔滔,高約丈余,似憤怒之狀,人們都感到驚奇。史載曰:「忠憤不舒,壯志未酬,屍體竟逆流而上。」

人們崇敬謝緒高尚的氣節和情操,便將他葬於金龍山麓的祖父墓前,世稱「大王墳」。墓旁即為望雲亭,墓前有石碑,載碑的贔屓大如整間房子(可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開山取石均被毀之)。並在他投水的苕溪北岸建廟塑像(明成祖時廟名改為「金龍四大王廟」),以寄託人們「天地自有正氣在」的情思。廟建得飛檐斗拱、金碧輝煌,佔地十餘畝,房屋三進五十餘間。遠聽鐘磬齊鳴,近觀香煙繚繞,善男信女人頭濟濟,香火十分旺盛。凡苕溪行船者經過此地,均會上岸跪拜上香,祈求行舟平安。

百年後,明太祖朱元璋率軍大戰呂梁,元朝水軍忽至,敵在上游,明師居下,極為不利。忽然雷霆大作,卷河水北流,淹沒元軍,明軍勝之。太祖夜夢一儒生前謁曰:「吾金龍謝緒也,上帝命為河伯,會助真人破敵」。太祖感激其靈,詔封謝緒為黃河之神,立廟黃河之上。

後來明成祖認為海運不便而修復漕運,謝緒的神靈特別顯著於呂梁地區,百姓建廟於上,凡官民舟船往來,都靠他在陰間保護,廟遂稱大王廟。

清順治二年(1645年),賜名「顯佑」,加封「顯佑通濟詔靈效順惠孚黃河金龍四大王」。實乃罕見之殊榮,可見,「金龍四大王」地位之高。

金龍四大王廟建成後,至清咸豐年間因寇亂而廟傾圮,於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重建。重建後每年春秋兩度開祭,由縣主祭,以表崇敬。抗戰以前,大王廟祭祀列為杭州縣縣祭,縣長葉風虎尊謝緒為民族英雄,親臨致祭,宣讀祭文。新中國成立初期,大王廟被改為下溪灣村小學校舍。1958年改為杭州市精神病院,1982年被拆毀。

如今,下溪灣村謝氏後裔眾多,謝緒的愛國精神永遠被人們所稱道,所崇敬,其事迹也將千秋萬代地流傳下去。

我事黃河如高足,河當引我為親信。

黃守才(1603_1665),民間尊稱為皇爺,字完三(又字英傑),號對泉,明萬曆31年(1603年)生於河南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由於父母早逝,黃守才由劉姓舅父撫育成人。舅父是個船工,一方面令其洗鍊水性,操持船務;一方面嚴格督導他讀書。黃守才天資聰慧,思維敏捷,潛心研究歷代治水方略。15歲時往登封嵩陽書院尋訪程夫子遺書,研究《禹貢》中的治水之道。雖家道不富,但卻能勤學不輟,40年後於書無所不通。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濟民。古時,伊河,洛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經常發生水災,親眼目睹河水泛濫給鄉鄰群眾帶來的災難,使他下定決心學習治理河道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他掌握了很多科學治水的方法。那裡有水患,只要有人請,他都欣然前往。整個黃河中下游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治水的功績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洛陽縣誌》、《偃師縣誌》等史志書上都有記載。如順治二年(1645年),開封金龍口黃河大堤決口,朝廷命重臣工部侍郎補修,結果耗費銀兩數萬,決口不但未堵住,而且越沖越大。後來聽說偃師的黃守才在治水上有神奇妙術,就派人去請黃守才。黃守才指派一個得力助手黨柱跳入急流中,移身卷埽堵住決口,很快就將河堤修好了,而黨柱卻不幸犧牲了。

明崇禎八年(1635年),谷水、洛陽交溢,漂沒村舍,洛陽城被淹,洪水幾乎淹到了福王府。福王聽說黃守才識水性、善治河,就讓洛陽縣令請黃守才來治理。黃守才察看了谷、洛兩河的形勢,很快拿出了治理方案,兩條河的洪水不久就退了。福王把黃守才請到福王府,熱情款待,留住數十天,才送他回家。

由於黃守才治水功績突出,人們稱讚他為「功並神禹」、「活河神」。歷代清帝都給他追加封號,竟達12個之多。最著名的是他逝世74年之後,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並祀「金龍四大天王。

「開淤通渠水患平,功並神禹威名揚」這句詩正是黃守才一生治水濟民的真實寫照。

如今在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西兩三公里處,修建了黃大王廟。人們年年祭祀,紀念黃守才終生的豐功偉績。時間長了,這個地方就被人們稱為黃大王廟村,簡稱黃廟村。

兩位神仙的故事講完了,又回到了開篇提到的文友家中珍藏的神柱牌,他們家中供奉兩尊金龍四大王的牌位是幹什麼用呢?經和文友溝通,才解開了這個謎。原來在他家祖屋後面寨牆外有一個大水坑,每逢下大雨,半個村子裡的水都經過他家廈屋後,再流過祖屋下面的水道流到水坑裡。其先人供奉的兩位河神的牌位,就是使其保佑他們的宅院安全。

戊戌仲夏七之日

於函谷關西東古驛村忘憂廬

作者簡介

王邦盈,1951年2月12日出生,西閻鄉東古驛村人,河南大學函授中文本科畢業。河南省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會員,三門峽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員。1970年3月參加教育工作,2011年1月退休。退休後撰寫有關東古驛村的歷史典故、歷史傳說和歷史名人多篇,翻譯整理編寫王氏族譜的功德碑、序、再序、家族歌訣多篇。

附:保存牌位的文友短文:

我家的祖屋

文|常現軍

我家的老宅位於偃師縣香峪村。香峪村是個古老村子,東距偃師縣城12華里,西距洛陽40華里,南臨310國道,北傍隴海鐵路線,出村西門即是首陽山火車站,全村有十二個生產隊,共有4000多口人,村子四周被高大寨牆圍裹著。

香峪村有三條南中北主要街道,各長約400米,我家的祖屋在南街正中間的低洼位置,院落坐南朝北,祖屋與臨街屋對應,兩邊各有三間廈子,是一座標準的四合院。

古代人在建村寨時,充分考慮到寨內莊戶人家的排水問題,因此,在香峪村有兩個排水坑,一個是北街偏東處的大水坑,另一個就是我家祖屋後院子外邊的水坑了。在我家臨街屋大車門旁邊就是供半個村莊排水用的排水溝(又稱:水鑽胡洞),排水溝寬約1米,深1.5米,在炎熱的夏天,連天晌午里,我和小夥伴趁大人們不注意時就從水鑽胡洞鑽進去,經過我家老屋下邊鑽到寨牆外邊的水坑裡洗澡。

與四鄰院落不同的是,我家的老宅沒有緊挨臨街路面,而是凹進去3丈之多。

進了臨街屋西側大車門之後,迎面是一棵石榴樹,五月里盛開著火紅的石榴花,到了八月里,樹上就掛滿了紅石榴。石榴樹旁影壁牆半腰處有一個磚洞,磚洞裡面安放著護佑家人的土地爺神像。經過石榴樹往左拐是一道二門,二門用青磚砌起,小瓦屋脊頂,兩邊與廈子屋牆渾為一體;穿過二門進入院中,東西三間廈子屋相互對應,正面是上房老屋;老屋大門正對著二門,和二門相對應的是老四爺家的臨街大屋的屋門,緊鄰老屋東山牆有一過道通往後院,後院子里有一棵棗樹,還有一顆苦楝樹。

祖屋建於民國歲次己未年(1919年)4月19日。距今有100年的歷史,在祖屋的閣樓上還保存有供奉河神的牌位:供奉 顕惠靈佑襄濟黃 惠宇縂理江河謝 大王之位。祖屋是常氏家族一脈的根,承載了我家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輩及我的兒孫輩七代人的歷史。

如今,祖屋因父輩們早年外出謀生定居他鄉無人居住,東邊山牆已經倒塌,西邊因地下水溝長年浸泡塌落一間,一個人摟抱不住的屋樑裸露在外邊任經風吹雨淋。祖屋後院的兩間廈子屋建於1970年,在2016年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對民居宅院確權時已坍塌的只剩下一個門帘,再往後即是蓄存半個村子雨水的臭水坑了。

香峪村村子的臭水長年流到坑裡,到了雨天,更是流水汩汩。在我的記憶里,這真不是一處怎樣的宅子。但姑姑卻對我說:「憨子,咱家的宅子是村中最好的宅子,成元寶型狀,半個村子的財氣都流到咱家,家裡輩輩出人才。」聽姑姑說這話時,我還是個剛成年的孩子,幾十年過去了,細想起當年姑姑的話,似乎也有一些道理,家族人丁興旺驗證了姑姑當年的話。在平頂山二叔家裡,我了解了家族100多年的歷史。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鼎湖人家 的精彩文章:

TAG:鼎湖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