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把教材里的「外婆」改「姥姥」,多滑稽可笑的舉動

上海把教材里的「外婆」改「姥姥」,多滑稽可笑的舉動

(友情提示 :如果你能耐著心看完這篇原創文章,且覺得還不錯,對你有啟發,請關注我的企鵝號,讓我們一起看新聞,談觀點,論時事。)

昨天(20日),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辭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6月21日 鳳凰網、觀察網)

"超"想說事——

《打碗碗花》是滬教版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教材,它講述了小作者幫外婆破除迷信的經過,給一代學生留下「打碗花——不打碗」的記憶。語文教材編委組既然選它做教材,不僅是看中了它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也包括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能在語言文字上給學生美的熏陶。

讀了那麼多年原汁原味的《打碗碗花》,很多讀者都沒發現裡面的「外婆」有什麼不妥。然而,上海市教委竟讓把裡面的「外婆」全改成了「姥姥」,給出的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話。當然,被修改的並非只有《打碗碗花》,還包括同一本教材里《馬鳴加的新書包》,裡面的「外婆」也被「姥姥」替代。

這樣一改,雖然有了點「洋味」,完全沒有了鄉土氣息的韻味,讀起來真的很彆扭。用普通話代替方言,這理由似乎很高大上。不過,倘若真的如此較真兒,那麼,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會被改得面目全非,文將不文。推普的意義無需質疑,我們也可以倡導普通話寫作,不過,作者在寫作時偶爾使用一下方言,也並無不妥。其實,很多文學大師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裡,都有方言,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美,它的文學性。

我們知道,有些時候,普通話無法達到的情感深度,方言可以輕鬆勝任。所以,方言具有獨特的魅力更親切,不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作為一定區域的教材,學生可能對「外婆」不如「姥姥」熟悉,但是,只要教師輕輕一點撥,學生即可心領神會,沒必要拋開原作者的詞語,另闢普通話辭彙。若執著於推普,那麼,歌曲《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成《姥姥的澎湖灣》,你不覺得這樣的更改滑稽可笑嗎?

事實上,方言不單單存在於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方言更為常見,難道我們一一更改嗎?有網友從普通話的角度做了分析,他們認為,「姥姥」也非普通話中的詞語,真正能代表「媽媽的媽媽」這一含義的普通話詞語,應當是「外祖母」。哈哈,上海市教委,你們要不要從新改一下,把教材里涉及到「外婆」、「姥姥」的詞語,都統一改為「外祖母」呢?

從現代文學看,武漢的池莉,蘇州的范小青,陝西的賈平凹,都有全篇以方言寫作的作品,難道我們可以輕易地否定這些名家的方言作品?方言有方言的獨特性,特別是在選做教材的名篇里,尊重方言的特殊性和獨特魅力,這與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外婆」改「姥姥」,純屬多此一舉,說不定還將成為畫蛇添足的笑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想說事 的精彩文章:

地圖類手機APP不再「窺視」用戶隱私,還有誰想做第二個「大眾點評」?

TAG:超想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