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草株叢繁密,葉形奇特,秀雅挺拔,是室內觀葉植物,盆栽觀賞
風車草(莎草科莎草屬植物)
風車草(學名:Cyperus alternifolius L. subsp. flabelliformis (Rottb.) KüKenth.)是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短,粗大,高可達150厘米,葉片傘狀,葉鞘棕色,葉狀苞片苞片20枚,近相等,較花序長,向四周展開,平展;多次復出長側枝聚繖花序具多數第一次輻射枝,小穗密集,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鱗片緊密的復瓦狀排列,膜質,卵形,蒼白色,花藥線形,花柱短,小堅果橢圓形,近於三稜形,長為鱗片的1/3,褐色。花兩性,花果期8-11月
原產於非洲,廣泛分布於森林、草原地區的大湖、河流邊緣的沼澤中。中國南北各省均見栽培,作為觀賞植物。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大,鬚根堅硬。稈稍粗壯,高30-150厘米,近圓柱狀,上部稍粗糙,基部包裹以無葉的鞘,鞘棕色。
葉頂生為傘狀。
苞片20枚,長几相等,較花序長約2倍,寬2-11毫米,向四周展開,平展;多次復出長側枝聚繖花序具多數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7厘米,每個第一次輻射枝具4-10個第二次輻射枝,最長達15厘米;小穗密集於第二次輻射枝上端,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8毫米,寬1.5-3毫米,壓扁,具6-26朵花;小穗軸不具翅;鱗片緊密的復瓦狀排列,膜質,卵形,頂端漸尖,長約2毫米,蒼白色,具銹色斑點,或為黃褐色,具3-5條脈;雄蕊3,花藥線形,頂端具剛毛狀附屬物;花柱短,柱頭3。
小堅果橢圓形,近於三稜形,長為鱗片的1/3,褐色。花兩性,花果期8-11月。
產地生境
中國南北各省均見栽培,原產於非洲,廣泛分布於森林、草原地區的大湖、河流邊緣的沼澤中。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陰濕及通風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保水強的肥沃的土壤最適宜。沼澤地及長期積水的濕地也能生長良好。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不耐寒冷,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繁殖方法
常用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種、扦插和分株等方法。
播種繁殖:播種繁殖即為用種子繁殖,也稱有性繁殖。3-4月份,將種子取出,均勻撒播在具有培養土的淺盆中,播後覆土弄平,浸透水,蓋上玻璃,溫度保持20-25℃,10-20天便可發芽。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在4-5月份結合植株換盆時進行,將老株叢用利刀切割分成若干小株叢作繁殖材料。
扦插繁殖:風車草扦插一年四季都可進行,剪取健壯的頂芽徑段3-5厘米,對傘狀葉略加修剪,插入沙中,使傘狀葉平鋪緊貼在沙土上,保持插床濕潤和空氣濕潤,室溫以20-25℃為宜,20天左右在總苞片間會發出許多小型傘狀苞葉叢和不定根。用傘狀葉水插育苗也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植株。扦插用的基質除沙外,常用的還有最常見的園土。生產上還有用清水作扦插基質,而且扦插效果也較為理想,同時扦插方法也可反常規操作,即進行倒插。
栽培技術
盆栽宜選用口徑30-40厘米的深盆,盆底施基肥,放入培養土,中間挖穴栽植,栽後保持盆內濕潤或淺水。也可沉水盆栽,將盆苗浸入淺水池中培養,生長旺盛期水深應高出盆面15-20厘米。
風車草喜陰濕,剛上盆的新植株應放置在蔭棚下,以利植株縮短緩苗時期,並要求保持土壤經常濕潤。生長期每10-15天追施1次稀餅肥水或其它有機肥,同時,結合追肥及時清除盆內雜草,剪掉黃葉,保持株形美觀。高溫炎熱的季節,應保持盆內滿水,並避免強光直射。立冬前便可進溫室越冬,室內越冬時應適當控制基質水分,並可稍見陽光。植株生長1-2年後,當莖稈密集、根系布滿盆中時,應及時進行翻盆分株移栽。
病蟲防治
病蟲害不多,在通風不良、乾燥、周圍又有易於感染紅蜘蛛的花卉,有時會罹患此蟲害。可用三氯殺蟎醇1000倍液或殺蟎利果2500倍液噴洒。氧化樂果亦可應急。但效果較差。
主要價值
風車草常依水而生,植株茂密,叢生,莖桿秀雅挺拔,葉傘狀,奇特優美。種植於溪流岸邊,與假山、礁石搭配,四季常綠,風姿綽約,盡顯安然嫻靜的自然美,是園林水體造景常用的觀葉植物。
風車草株叢繁密,葉形奇特,是室內良好的觀葉植物,除盆栽觀賞外,還是製做盆景的材料,也可水培或作插花材料。江南一帶無霜期可作露地栽培,常配置於溪流岸邊假山石的縫隙作點綴,別具天然景趣,但栽植地光照條件要特別注意,應儘可能考慮植株生態習性,選擇在背蔭面處進行栽種觀賞。
※大王花如荷葉般碩大的花,以花朵巨大氣味惡臭著稱有世界花王美譽
※匍匐筋骨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藥效,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
TAG:迷你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