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39歲還沒結婚,媽媽你知道原因嗎?

我39歲還沒結婚,媽媽你知道原因嗎?

現在的綜藝節目喜歡打「真人秀」的標籤,觀眾也很買賬。雖然幾分真實有待商榷,但脫離了熒幕人設,確實更能讓人全方位認識到,明星這個群體,也是凡夫俗子,也和我們一樣有七情六慾。

1

最近《我家那小子》中,演員朱雨辰的媽媽一炮而紅了,黑紅的紅。

媒體就像顯微鏡,好東西能放大N倍,壞東西同樣能放大N倍。

拜媒體所賜,那些待嫁的姑娘們都知道朱雨辰家有個怎樣的「婆婆」了。

其實中國媽媽大多是這樣,尤其當子女是大齡單身青年的時候,簡直為他們的終身大事操碎了心。

但是看到朱雨辰媽媽,才知道什麼是媽媽中的戰鬥機,完全是憑實力脫穎而出的。

——「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

——「我在家裡能頂兩個菲佣,我家裡沒請人的。」

聯想到自己家中的兩位高堂,不得不說,那一輩的老人家都是奉獻體質,尤其是女人,奉獻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母愛雖然偉大,但這樣的媽媽不是一般可怕,尤其是當你知道朱雨辰還有一個單身未嫁的姐姐的時候。

高能來了….

——「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

媳婦要按照她的標準來找:要淑女,不能穿著暴露。要像她一樣照顧她的兒子。

她是怎麼照顧兒子的呢?

十年如一日,早晨四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汁。

旁邊有人問:能降低要求嗎?

朱媽媽:不能。

GIF

彷彿走進了某女德培訓班現場,朱雨辰的媽媽戴著眼鏡,大方地坐在講台上,既是一位仁慈的母親,又像高深的學者。然後一張口:你要為老公(兒子)奉獻終身。

非常窒息。

時代會給人打上深刻的烙印,早年的經歷和社會環境或許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但朱媽媽的狀況卻不能僅用價值觀不同來解釋。

▲ 圖左:姜妍 圖右:朱雨辰

即使在現代年輕人,尤其是未婚人群的認知里,為家庭奉獻已經不算是什麼主流思想,但我們仍不能因此輕率地批判和否定一個具有三十九年養兒經驗的母親。

在我看來,真正讓人窒息的並不是其頗具價值觀挑戰的言論,而是在她言談之中撲面而來的無界限和不自知的控制欲。

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他媽媽都會干擾。

朱雨辰的媽媽隨時隨地為他提供一個溫馨廚房。

朱雨辰害怕成為媽媽寶,他媽媽說這很可愛啊。

這顯然不是一個獨立個體——媽媽,和另一個獨立個體——已近不惑之年的兒子,之間應該有的相處之道。

2

大家是否還記得曾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

「我父母在我讀中學的事情上採用了「三步走」策略:粉飾——將中學描述得很理想(但「你受不了當地名校的競爭」的說法足以證明他們自己都不認為二百五十一中水平高。自己都不信的宣傳語,別人自然不會信);否認——在我對學校的惡劣環境已經明確了解的情況下,否認我接觸的事實;強迫——表面上承認我反映的事實,逼迫我忍耐中學的惡劣環境並與不喜歡的人交往。多年後,他們逼我與後文提到的姚奉獻交往時,則是一開始粉飾,後來跳過否認直接強迫。」

這封長信里,這位兒子並沒有否認父母的愛,但是這種過度關愛和肆意操控,讓他不堪其擾,對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產生了直接影響,嚴重引發心理問題,甚至患上了PDST(創傷後應激障礙)。

狹隘、自私是他對父母的評價,「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在網上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這位北大留美碩士已經十二年未回家過春節,六年前拉黑父母,徹底決裂。

為什麼這麼決絕?

能得到「北大留美碩士」的頭銜難道就沒有父母的功勞嗎?但與此同時,父母也留給了他心理創傷,或許是他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夢魘。而逃離父母,割裂父母對其繼續影響的可能,是他開始治癒自己,「求生欲」指導下的必然選擇。

你或許會覺得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3

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有個環節叫天台告白。學校里的孩子跑到天台,對著全校師生的面喊出心裡話。日本孩子的告白大多天真爛漫,或是青澀戀愛心聲,或是小孩子的生活煩擾,叫人忍俊不禁,忍不住露出姨母笑:小孩子真是單純啊。

而當節目引進國內,告白畫風就一下子變了。

「別人家的孩子」、「壓力大」等經常成為主題。

某期節目里有個初一的女孩子,她的表白是對媽媽的控訴: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

控制她吃飯、睡覺、寫作業時間,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孔不入。

理由也確實非常充分:小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弱,身為家長,有必要為他規劃安排好一切。

正如這位初一女孩的媽媽所說:「就是因為我們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我們才會把我們所經歷的提前告訴你們。媽媽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肯定也是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確的。」

我並不是完全否認這位媽媽的做法,我也同意身為監護人有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義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應該反思,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而不是按照「應該」、「正確」的標準動作,把孩子打造成批量出產的「標準孩子」?

完全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對他的性格成長真的無害嗎?畢竟你的寶貴經驗,並不能在白紙一樣的孩童世界裡成為同樣的有效經驗。

一味地強行灌輸,假裝看不到孩子的反抗和壓抑,不解決孩子的心理排斥,是不是最終也會像那位北大留美碩士那樣,在彈簧的彈性極限,迎來徹底的反作用呢?

對於子女,我們又怎麼可能做到真的感同身受?我們身上烙印著我們小時可能經歷的物質匱乏、對機會的求而不得。但對如今的小孩來說,不會存在物質匱乏的問題,他們面對的人生命題,或許早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之外。

我們常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但起跑線不止是經濟的支撐,技能的加持,還有健康有愛的家庭氛圍。

4

父母的過度關愛,或是缺乏親密感的關愛,對孩子來說都不是一項好操作。

父母是父母,兒女是兒女,義務是義務,情感是情感。家庭是家庭,個人是個人。這是界限感。

把手伸向兒女,要求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接受表達,不接受反抗,這是控制欲。

沒有界限感和控制欲,在包括家庭關係的人際交往中,都是「毒瘤」。

朱雨辰在家裡熱鬧地聚會,觥籌交錯之後,朋友們都走了,他躺在地板上大哭:為什麼沒人願意陪在我身邊?

這是《我家那小子》里的一幕。

如今39歲的朱雨辰還是個大齡單身青年。他單身的理由並沒有那麼先鋒,不是獨身主義者、不婚主義者,而是找不到、求不得。

他曾經交往過女神湯唯,可想而知其人並不是乏善可陳。

如今在深夜痛哭,或許其中也有一份媽媽的「功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4K派 的精彩文章:

在與不在都是一段傳說……
這就是你們要的乾貨!

TAG:24K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