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不是病死,而是治死的?營養治療同樣要重視
我們常常聽見有人抱怨:「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醫生治死的!」
放射療法、外科手術、化學療法,這些早被證實有效的基礎癌症療法,其帶來的副作用往往讓許多患者難以招架。
這些癌症常規治療方法為何有利又有弊? 我們又該如何正確看待癌症治療呢?
癌症四大療法為何即有效又有害
(1)放射療法(放療)
高熱量的X射線能夠損傷腫瘤細胞的DNA並且抑制癌細胞再生。通過這種射線束來靶向作用於癌組織,就能達到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
優點:與其他療法結合,能使患者的治療變得更加有效,如在化療或者手術治療之前,放療往往能夠促進腫瘤收縮。
弊端:X射線無法區分癌變細胞和健康細胞,經常會導致正常組織損傷。損傷的正常組織則會誘發機體出現疲勞等副作用,嚴重者需入院治療。因此,醫生需進行合適水平的放療,在對健康組織最小化損傷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損傷腫瘤組織。
(2)化學療法(化療)
通過使用化學治療藥物殺滅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給藥方式包括口服、靜脈和體腔給葯等。
優點:手術和放療都是局部治療,只對治療部位的腫瘤有效,難以對潛在的轉移病灶和已發生轉移的癌細胞發揮效用。而化療藥物會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絕大部分器官和組織,對一些有全身浸潤傾向的腫瘤及已轉移的中晚期腫瘤,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
弊端:首先,化療藥物會給患者帶來強烈的痛苦和毒副作用,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如骨髓抑制(血液中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表現為虛弱、嗜睡、食欲不振等)、惡性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脫髮、口腔潰爛、影響心肺功能等。其次,目前化療藥物的有效率總體比較差,而且癌細胞會產生耐藥性。隨著化療的開展,患者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又會反過來促進癌細胞擴散。因此,化療只是短期療法,不能一味採用,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醫生往往在該癌症對化療敏感的情況下才會主張積極化療。
(3)外科手術
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實體瘤和部分可能被浸潤的組織,是對待癌症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了。
優點:在很多情況下,手術能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如:國內外臨床實踐表明,I期(早期)肺癌患者如果經過規範的手術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達到20%-30%。而如果不加任何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7.5%。但注意,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手術。手術治癒患者的關鍵在於:是否選擇了最佳手術時機對合適的病人進行了合理的手術。
弊端:首先,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仍需要結合其他療法進行後續治療。有些癌細胞早在手術前,甚至腫瘤被發現前就已經轉移等著捲土重來了,而我們現有手段還不能檢測出它們的存在。這就是癌症術後仍可能複發的原因。其次,手術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沉重負擔,甚至患者可能在術中、術後出現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死亡。因此,需要慎重考慮腫瘤是否已有局部或遠處轉移、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耐受手術等。
(4)腫瘤生物療法
這是一種激活自身細胞來殺滅腫瘤細胞的方法,是三大常規治療方法的後起之秀。目前,最常見的是DC+CIK生物細胞免疫治療。即用患者的外周血培育獲得DC-CIK細胞後再導入患者體內,一方面促進DC細胞的成熟,識別腫瘤從而刺激T淋巴細胞啟動特異性免疫來消滅腫瘤細胞;另一方面強化ClK細胞(目前已知活性最高的非特異性殺傷免疫效應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來廣譜殺癌。
優點:適用於多種癌症,幾乎無副作用,能夠誘導持久有力的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並能藉助非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清除腫瘤患者體內微小殘餘病灶。殺癌力強、對正常細胞無殺傷作用、對耐葯腫瘤敏感,大大避免了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與放化療聯用,能減輕副作用,增強放化療敏感性。
弊端:費用昂貴,我國尚處於探索階段,適用癥狀嚴格,尚不能作為治療首選。
癌症患者治療後真的死得更快嗎?
無論是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還是如今新興的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細胞治療等,不良反應、副作用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部分癌症的治癒率已得到了極大提高(如隨著化療藥物的迭代,睾丸癌的治癒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現在的96%;統計顯示,截止到2014年,我國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就已高達83%)。
由於倖存者謬論,人們往往會盯著事情不好的一面,只要出現少數個例就容易以偏概全。但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那些在接受治療後,最終優雅走出醫院,回到正常生活中的人們。
不可否認,在現實中,確實有接受治療後生存時間反而不如不接受治療的情況,這或許是因為:
(1)受醫院、經濟等條件限制,患者在不合適的時間內接受了不合理的治療(雖然我國醫療資源緊張,但仍不排除過度醫療的存在);
(2)醫生不是神,所有人包括醫生都無法對疾病發展和治療風險做出完美的預測;
(3)在我國,癌症被發現時通常是晚期,儘管適當的治療可以減輕癥狀、延長患者壽命,但這時癌症的治癒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癌症患者治療後死得更快」的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所在。例如早期食管癌患者手術切除後5年的生存率可達90%,但晚期食管癌患者經放療後,5年的生存率僅為9%~17%。由此,癌症的早篩和預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們還忽略了一種重要療法
——營養治療
腫瘤營養療法(cancer nutrition therapy,CNT)是計劃、實施、評價營養干預,以治療腫瘤及其併發症或身體狀況,從而改善腫瘤患者預後的過程。即通過飲食、營養支持產品、特醫食品對腫瘤患者進行營養干預,來改善患者體質及預後。包括營養診斷(篩查/ 評估)、營養干預、療效評價(包括隨訪)三個階段。其中營養干預的內容包括營養教育和人工營養(腸內營養、腸外營養)。
由於癌細胞的迅速生長和轉移會消耗身體大量的能量。因此,消瘦是許多惡性腫瘤患者的首發癥狀(如胃癌、肝癌和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惡性網狀細胞病等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因此腫瘤患者往往比常人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研究顯示,我國腫瘤患者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極高,患病率可高達40%~80%,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曾對國內2.7萬個病例進行跟蹤調查,發現57%的腫瘤患者存在中、重度營養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沒有得到營養支持。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不良和營養風險發生率則更高。
營養不良不僅導致患者治療耐受力下降、治療效果下降、生活質量下降、生存時間縮短、併發症增加,甚至可能演變成難治性惡液質。臨床研究表明,50%~80%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會進一步發生惡液質,20%的腫瘤患者的直接死因是營養不良和惡液質的進一步發展。國外一項對830名胃癌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發現,中位生存時間營養風險組顯著低於無營養風險組(25.7個月比31.9個月,P<0.001)!
相較而言,更好營養狀況的患者無論在體質、免疫能力上都要更強,而且併發症、藥物副作用也相對更低,生存率和生存周期更高,住院周期更短,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營養治療一直是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平級的治療手段,貫穿腫瘤患者的治療始終。但在中國,人們對營養治療的認知還遠遠不夠。關於「餓死癌症」「不吃紅肉」的錯誤觀念比比皆是(傳送門:注意!癌症患者和家屬最容易走進這些飲食誤區)。雖然國外惡性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與我國相似,但國外對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的重視早於我國。現今,我國對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重視程度仍明顯不足。
由於嚴重營養不良者難以逆轉,因此營養治療更適合在患者還未達到嚴重營養不良時、且診療目標中包括維持或改善營養狀況時開始,尤其是那些胃腸道功能缺陷的患者。嚴重營養不良者則應立即進行營養治療。
由此可知,權衡多方面因素,制定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是必須的:癌症類型和分期、患者身體狀況、生存時間、生存質量、治療有效性、營養狀況……都需要考量。
不同於其它幾種利弊皆有的治療手段,營養治療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重要治療手段更應該被我們重視!
但更為重要的,不是治療,而是早在到達這一步之前,就該被我們重視的東西——癌症預防。
Reference
[1]CSCO腫瘤營養治療專家委員會. 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治療專家共識[J]. 臨床腫瘤學雜誌, 2012, 17(1):59-73.
[2]應麗美, 陳芳芳, 陳藝丹,等. 國內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及營養不良研究現狀分析[J]. 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誌, 2017, 4(2):226-231.
[3]Arends J, Bachmann P, Baracos V,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J].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36(1): 11-48.
[4]Allemani C, Matsuda T, Di Carlo V, et al.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 513 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population-based registries in 71 countries[J]. The Lancet, 2018.
※常吃蟲草花對身體健康好,但營養師卻說:這2類人少吃蟲草花
※絲瓜換個新做法,簡單蒸一蒸,鮮美有營養,吃一口就會愛上它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