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到處知何似——讀毛姆的《人性的枷鎖》

人生到處知何似——讀毛姆的《人性的枷鎖》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讀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與作者一起行進在他三十年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中,感悟他一段一段擺脫人性種種枷鎖的心路坎坷,在他構建人生意義的追尋中,自己也會一同思考,獲得心靈的平靜自由和圓滿生活道路的啟發。我意識到,作為一個教師的我,與諸多學生,在每一日的教育生活中,都在進行擺脫人性枷鎖、尋找幸福人生的修行。教育的本質是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教,教天地人事;育,育出人的生命自覺。在教育中,我因此書而深有所得。

一、身體的枷鎖

在這星球上,花之形柔嫩嬌艷,樹之形高大挺拔,鷹有飛翔之羽翼,魚有遨遊之鰭鱗,每一個生命體以獨特之形存在。每一個人最先能感知和覺察的是自己的身體。身體是人的第一層枷鎖。

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在校讀書時,同齡的小孩兒因其跛足而嘲笑他、捉弄他。過不了多久,這些小孩兒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了,可是由此帶來的恥辱和痛苦卻使菲利普萬分在意自己的殘疾,自卑的心理從此深深植根在他的生活中。

直到有一天,珀金斯校長對他說:「你要是對自己的殘疾耿耿於懷,它就只能使你自慚形穢。但是,假若你把他看成是一副十字架,看成只是因為你的肩膀完全能夠承受給你背的十字架,看成是上帝恩惠的徵兆,那麼,他就會成為你快樂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源泉。」(P68)

他深深愛戴校長,這番話對他有極大的震撼。「他反覆思索校長的話,他的精神彷彿擺脫了肉體的束縛,他彷彿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擺脫身體枷鎖束縛的菲利普,獲得了人生的一次升級。

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因這個「看顏值」的時代而苦惱。花季少年對自己身體的關注是十分敏感的。我會引導他通過關注精神而升華。人之為人,比之其他生命體,更重要的是人有精神,人能超越肉身。帕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地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

美好的體貌如春天的海棠冬天的白樺,具有審美的嚮往。我會重視體育課運動會等有益身體健康的活動,我會讚美發亮的眼睛、健美的身材、雪樣的肌膚等一切引人注目的美,因為,少年人的自信往往首先與自己的身體有關。但是,僅關注身體會讓自己背上沉沉的枷鎖,如同少年時跛足的菲利普。就美貌而言,人無完人。坦然接受自己的體貌,追求精神和心靈的豐富美好,更是我積極倡導的方向。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藝術節、詩歌、戲劇節等等,哪一樣不是與美好精神生活有關的呢?追求精神的豐富可以讓人擺脫束縛身體的枷鎖。

二、情感的枷鎖

人的成長過程,既是一個身體的自然成長過程,又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與不同的人有了關聯,體會著七情六慾的煎熬。相對於身體的枷鎖所帶來的痛苦,情感的枷鎖所帶來的痛苦更為深重。

情之枷鎖,首先是親情。菲利普在浸漫著宗教氣氛的家庭長大,因為他父母雙亡,收養他的伯父是基督徒。伯父伯母盡自己的責任撫養他,他也背負著責任成長。他盡量不惹伯父伯母生氣,盡量成為他們希望的孩子,儘管菲利普「一背禱告文就瞌睡沉沉,但他還是把信奉上帝看作是一生的幸福」。親情的枷鎖很沉,為著成為親人期望的樣子,他流過眼淚,受過委屈,違背著自己的心意。多年以後,「他才意識到,父母去世使他蒙受的損失有多大。他的生活同別人的不同,這就使得他不能像別人那樣去看待事物。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唯一無私的感情。他在生人中間盡其所能地成長起來,可是幾乎沒有人耐心地或寬容地對待過他。」(P380)

情之枷鎖,其次是友情。在讀書期間,他渴望友情。他那本性純真的友誼,是在與羅斯的關係中得到的。從初見時的惺惺相惜,到熱烈時想獨霸友情而不得的焦躁,友誼在微妙的需索與自恃中斤斤計較。友誼是一面鏡子,能在對方眼中照出自己,可是陷入其中的自己終究看不明白,年輕的心只是心疼著自己為情而受的傷,一遍一遍地舔舐傷口,直到最後受不了這種內心的磨人糾纏而離開。

情之枷鎖,最難以自拔的是愛情。米爾德麗德「冷酷、惡毒而俊氣、愚蠢而貪婪」,菲利普的理智清晰地能判斷自己不應該和她在一起,可是肉體的慾望是如此強烈和荒謬,使他歷經萬劫而不復。他耗盡了所有的財產,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糾結在痛苦悲慘的日子裡,直到死也難以解脫。

菲利普是怎樣擺脫「情之枷鎖」的呢?他善於自我反思和剖析,不斷去認識真正的自己,從而擺脫了情感的枷鎖。離開好朋友羅斯時,菲利普已經對自己有了比較獨立的認識而有所超越了。

「這一晚上,又輪到羅斯讀《聖經》,他念得好極了。當菲利普想到要永遠和他分道揚鑣了,便微微一笑,在餘下的六個月里,羅斯是不是還會長長一點,這都和他沒有關係了。」「他們對他的表揚,他全無所謂了,而他們對他的指責,他也將報之以聳聳肩膀。」(P87)

在德國留學期間,朋友威克斯的真誠和慈愛,讓他感到有美德而沒有信仰顯然是可能的。「一個新的環境和新的榜樣給了他認識自己的機會,他明白了原來宗教信仰是從外面強加於他的。這是一個受環境和榜樣影響的問題。」「他從卑微的恐懼中,從偏見中解脫出來了。他已經能夠不再懼怕地獄之火,去走自己的道路了。突然之間,他認識到自己也已經不再受責任的束縛了。這責任感使他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制約。他能夠在輕鬆愉快的空氣中更加自由地呼吸。他只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自由!他終於是自己的主人了。」(P121)

如菲利普一樣,中學生已受情之枷鎖的束縛。在老師處進行的心理諮詢,內容除了學習,最多的就是同學關係:或關乎友情,或關乎愛情。開導他們時,我更多是啟發他們反思和剖析自己。佛家說,「緣」是一種關係,有緣起就有緣滅。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有緣時,我們以獨立的人格善待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緣盡時,好好說聲「再見」,謝謝對方曾帶給自己的美好時光。

情之所以是枷鎖,只因「情」字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我是誰?在追尋這個問題的道路上,我們是從情感關係中,通過別人認識自己的。對方的情感使我們有存在感,我們就本能地依賴對方,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對方的存在能使我們不孤單,我們就忍氣吞聲迎合對方的喜怒哀樂;對方的付出使我們受寵愛,我們就本能地放任自己的自私索取。一個在情感關係中喪失真實自我的人,其實並不明白真愛與真情。

在我與孩子們分享如何擺脫「情之枷鎖」的時候,我主張,最重要的是反觀自己的內心。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觀點認為,個人本身即是自足的,個人的幸福全在於內心的寧靜和順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無助於個人的自足與幸福。站在山頂看到的風景和山腳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當我們在反思中覺醒,能把自己認識清楚,知道自己的長處,知道自己的局限,獨立自尊而又能夠分享,能換位移情理解別人,梳理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如何不能擺脫情感的枷鎖呢?登山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自己的視野和格局寬大無邊時,曾經的難過與不堪都已風輕雲淡了。如同菲利普認為的那樣,「一旦環境變了,突然之間,他看事物的眼光也迥然不同了。同許多人一樣,他發現只要一渡過英吉利海峽,原來顯得那麼重要的事情就變得微不足道了。」(P377)

三、事業的枷鎖

事業,是實現自己價值的唯一方式嗎?如果回答「是」,那麼,事業的枷鎖便加諸在身了。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平平庸庸的人們更多的是生活在無明的狀態中,對自己很難有清晰的覺解。「事業」這個關係到人生存發展的東西,往往把人束縛得充滿挫折、沮喪,甚至窮困致死。

菲利普先在英國求學準備擔任神職,後來到德國海德堡求學,又在倫敦的赫伯特·卡特公司的事務所當過會計師,後來又去了巴黎學畫畫,最後成了倫敦聖盧克醫院的醫生。在這些且行且思的過程中,他經歷著對自己肯定與否定的興奮和沮喪。在巴黎刻苦學畫畫時,福瓦內先生對他說,「從你給我的這些畫里,我沒有看出什麼有才氣的東西來,倒可以看出你很刻苦,也很聰明。充其量你也只能當一個平庸的畫家。」福瓦內還說,「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沒有才能並不要緊,只有發現得太晚,才是令人痛苦的。耽誤了時間對你來說是毫無補益的。」(P272)當時的菲利普心裡是這樣想的:「放棄藝術卻是不失為明智之舉,他也相信自己在這方面絕不會出人頭地,但不幸的是,放棄藝術只對他來說是明智的,可是在別人看來,放棄藝術就是他自甘失敗,而他卻不願意承認失敗。」可見,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里,執著於非己所願、非己所長的事業,是痛苦的。若如此,事業是枷鎖。

菲利普是如何擺脫事業的枷鎖呢?他以追求人生的意義,來反觀正確對待事業的態度。「在菲利普看來,要發現的問題有三:人對他所生活於其中的那個世界的關係,人和他所與之生活的那些人的關係,最後是人對自己的關係。」人生意義何在呢?克朗肖的死,使菲利普認識到,每個人在編織生活的地毯:

「幸福和痛苦也像他生活中其他全部細節一樣,都被編織進那個精心製作的圖案之中。在一瞬間,他彷彿超脫於自己生活中的種種意外事件之上了;而且,他覺得這些事件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影響他了。現在,他無論是發生什麼事情,都將是一個新的主題,增加了圖案的複雜,而且到了生命完結的時候,他將會由於完成了這個圖案而感到欣喜。這圖案將是一件藝術品,它的美麗將不會有絲毫遜色,因為這有他一個人知道這圖案的存在,而隨著他的死去,這圖案也就立刻不復存在了。」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事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方式。

現在的學生,背著「事業夢想」的枷鎖而苦苦掙扎的大有人在。人生需要有夢,有夢值得去追求,但是夢想一定是生命的全部嗎?如果過於執著,則會陷入極端痛苦之中,甚至出現心理問題。高考的指揮棒,書店裡充斥的勵志類暢銷書,很容易把人裹挾進去而盲目拚命。追求事業,有利於實現人生價值,但是為了所謂金錢財富權力地位等世人在意的東西而犧牲健康、良心、真情,難道不可悲嗎?

教育,在於啟迪生命智慧,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教育,應是引導孩子走向幸福人生。因此,追求平衡多元的人生,有助於成為更好的自己,由此才能擺脫事業的枷鎖,達到精神的自由。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幸福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所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總是覺得功利性過強了,太急太硬了。在目前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我首要的是先修鍊好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美好心靈,凈化自己,升華自己,引導學生成為更好,走向幸福人生。否則,教育會成為一種「惡」。

四、結語

馮友蘭說,人生有四重境界。從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每個人對人生的覺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就不同。菲利普歷盡了擺脫了人性枷鎖的種種心路坎坷,經過長途跋涉,含辛茹苦,終於達到了心靈的平靜和精神的自由。

在平靜和自由的日子裡,菲利普遇到了薩莉。真誠、善良、獨立、樂觀的薩莉,與他開始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全書的結尾說:「他想到了他的那個願望,要從紛繁複雜而又沒有意義的現實生活中編織一個複雜又美麗的圖案來。他不是也看到過那最簡單的圖案嗎?在那個圖案中,一個人出生、工作、生兒育女,然後死去。這樣的圖案不同樣是完美嗎?也許對幸福的俯就就是自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比許多次勝利都要強。」我想,這樣美好的結局一定是對菲利普擺脫任性枷鎖的饋贈吧。

蘇東坡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只有卸下人性的種種枷鎖,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在教育生活中,我與學生共同探索通向幸福人生的道路,在學生處於痛苦的枷鎖中時,引導其智慧地去反思和升華。當然,作為教師的我,若因擺脫人性的枷鎖而想得到饋贈,我想一定是曾子所言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參考書目:《人性的枷鎖》【英】威廉·薩姆賽特·毛姆著 徐進 雨嘉 徐訊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學習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