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幾條中國古人的處世智慧,永遠不會過時!

這幾條中國古人的處世智慧,永遠不會過時!

智慧擁有無窮的力量,但是智慧從哪裡來呢?一是從實踐中來,切身體會,理解最深刻,但是精力所限,所得很少。二是從別人身上借鑒,但要學會去粗取精,辨別真偽。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十幾句古人的處事智慧,一定會讓你醍醐灌頂、如遇知音的感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國人普遍信奉的一種人生奮鬥目標和行為準則。

這句話體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儒道互補」的特點,既有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也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這句話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與現實選擇。古往今來,不少仁人志士因為這句話,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在今天,這句話依舊鏗鏘有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不能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心無雜念地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中國士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中國文化重視心靈的力量,崇尚追求內心的平靜,因為只有心靜才能看清真相,成就大事。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心靈澄明,雖在名利場,也能出淤泥而不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的責任。

中國人的家國觀念根深蒂固。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努力奮鬥,將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起來,架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橋樑。這種愛國情懷、擔當意識,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走出苦難的不竭動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不屈不撓,不避艱險,自強不息。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中國人歷來不畏艱險,自強不息。如今這種頑強的奮鬥精神,早已經融化進民族精神之中。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對任何一件不好的事情,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就去做;相反的,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的意義不大就不去做。

心性的養成就在這些日常小事中,不可放鬆要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見到別人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以求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別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人只有在不斷的對照和自省中才能進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遇到應該做的事情,不要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身旁,也要搶著去做。後來發展為「當仁不讓」。

老師在這裡代表著權威,代表著強大的阻力。對於正義的事情,要有勇氣去做,不懼怕任何的權威和壓力,這就是氣節。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事情沒辦好,君子往往先找自身的原因,而小人忙著為自己開脫,更有甚者會找替罪羊。有時候遇見問題並不是什麼壞事,它能檢測出我們身邊誰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真有智慧的人,總是先把自己的主觀放下,內心空靈清凈,看清自己,看清別人,看清時間空間的因緣;因勢利導,導引自己和大家步入正道,使之各得其所,而不是一味地站在主觀、自我的立場,與自己、與別人相爭。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這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鬼谷子說了,這五種人心術不正,不能深交

TAG:人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