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威城堡,中世紀的歷史遺迹
圖 康威城堡
請跟我來康威城堡
車入威爾士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所有的路標識牌都變成了雙語標示,一邊寫著英語,一邊寫著威爾士語,就像我們在國內進入了某個自治區一樣,用雙語製作標牌。儘管威爾士與英倫半島陸路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它很好地保留下來自己的特點與文化,這其中就包括語言與文字,這在滿世界都在學英語、講英語的情況下,近在咫尺的威爾士能保留住自己民族的東西,實屬不易。
我們來威爾士是為了參觀康威城堡。康威城堡位於康威河畔,是英國保存下來眾多的古堡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個代表作。1066年來自法國北方的諾曼第人,在威廉將軍的率領下征服了英格蘭。但當他們想繼續揮師西進的時候,發現已經力不從心了。於是威廉將軍想到了利用蠶食政策,將已經佔領的英方與威爾士交界的領土分封給了諾曼第貴族中的幾個好戰分子,利用他們的好戰性不斷地蠶食威爾士人的家園,最後將威爾士人趕進了山區。
圖 古堡一角
圖 這裡也許是以前的眺望孔
圖 巍巍的內城
圖 城堡下的海灣
「
十三世紀的時候,在威爾士的北部出現了一位「英明領袖」盧維林,他利用自己居住在山區的優勢,不斷養精蓄銳,積草屯糧,擴大地方武裝。在對外關係上利用敵方貴族之間的矛盾,實施反間計,使對方產生不和,而盧氏則趁機收復失地,最後使英格蘭幾乎失去了對威爾士的控制權。
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盧維林有點驕傲自滿起來,竟然宣稱不再效忠於英王。為徹底解決西部問題,英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開始了對威爾士的征伐,舉行了兩次戰役,徹底根除了盧維林。
」
為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英王決定在威爾士的交通要道上修築城堡,以加強對佔領區的監管與控制。康威城堡就是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誕生了。
圖 城堡下的康威小鎮
圖 古堡的外城
圖 中世紀的風采
圖 城堡一角
遠遠望去,康威城堡呈現出一大片「大煙囪」。城堡用石塊壘成,分為內城與外城,四周環以城牆相聯。圍牆的長度達到了1300米。內城主要用於皇家的起居生活,外城主要建有大廳、禮拜堂、廚房、馬廊、水井等等,主要用于軍事防禦。內外城共建有8座塔樓,12座碉樓,各樓之間形成犄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塔樓還是碉樓,其處型都採用的是圓柱形,樓內設有樓梯可供人上下,但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片大煙囪。
康威古城將城下的小鎮康威鎮包裹得嚴嚴實實。小鎮只有兩條主街道,一條叫作「城堡街」,另一條叫作「高街」。如今的高街已經成為小鎮的商業街了。
圖 小鎮上的主街道
穿行在古堡之中,能夠感受到來自古堡的「陰森與壓力」,儘管我們來時艷陽高照,海碧天藍,但你依然會感受到古堡那高高的圍牆與碉樓給你帶來的那種壓迫感。那些被風剝雨蝕的城牆彷彿會隨時坍塌下來,將遊人埋在其中。呼嘯的海風、斑駁的石牆、枯黃的野草,無不在向人們講述著這裡應該屬於中世紀,講述著這裡曾經的血雨醒風。只有當你登上城樓的時候才能感到極目天舒,心曠神怡。
圖 城堡前跨越康威河的三座橋。左邊的是公路橋,右邊的是鐵路橋,中間的是人行橋。
筆記
PAGE1
我們沿著古堡中的石子路緩緩向前,發現堡內張貼著一種小標識,如kitchen taler(廚房塔)、kings tower(國王塔)、 prison tower( 監獄塔)等等,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這些建築當年的作用。只是有點令人不解的是,在英國,不僅這種景點的標識製作得較小,就連高速公路邊上的標識牌也較小,甚至讓人覺得連他們衛生間的座便器也挺小,這與英國人那寬大豐厚的屁股有點不太相稱。不知道是出於節儉還是什麼原因。不過聽說過去在北歐是按窗戶的大小來收取稅費的,窗子越大,收的稅費就越多,慢慢的人們就習慣了小窗子的房子。不知英國人是不是也受到過這樣的影響?
圖 港灣
圖 城堡上飛舞的海鷗
登塔是參觀古堡的一項重要內容,爬上爬下的還真有點累。塔內的樓梯設置與十分窄小,有些地方連轉身都覺得有些困難,難以想像當年高大威武英國武士是怎麼在這樣窄小的樓梯上通行的。
登頂遠眺,康威河灣盡收眼底,一群海鷗絲毫也不怕人,在我們的身邊飛來飛去,還不時地俯衝下來搶奪人們手中的食物,給遊人帶來許多歡樂。
TAG:旅途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