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性和愛,哪個更有力量?

性和愛,哪個更有力量?

1

現在是暑假,孩子放假,晚上空了,經常帶他去家附近的書店看書,不帶手機,七點讀到九點多,回家。如果讀得快的話,剛好可以讀完一本書。

每次這麼安靜下來讀書的時候,我覺得,這才是我想做的事情,安靜的讀書,暫時什麼都不想。

我從來沒覺得讀書是一種負擔,也不覺得寫是一種負擔。而回復各種郵件,我覺得也是認識各種人生的一個窗口。認真讀書,與其說是對知識感興趣,不如說對人心有探索的慾望。

我自己的人生是單調重複,但是許多的人生會告訴我,這是一個豐富的世界。真的感謝你們的各種來信,讓我認識了更豐富的情感世界。

前段時間有兩封信,我都是讀完第一時間就回信,因為激動,也因為我覺得人間愛的難得,都是關於失散二十年後,重新發現自己原來還愛著一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相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故事,真實存在。

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通過閱讀和寫作,和讀者們的鏈接,認識各種人生和人心。通過她們的故事我會告訴讀者說,世界並不是那麼非黑即白也不是那麼歲月靜好。

而不斷的閱讀,會讓自我不斷的更新,這其實才是最難的。因為你會不斷的吸取各種觀點和知識,然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但我希望自己的內核不會有改變,認識人心和認識世界本身,需要極大的寬容。

2

今天還有讀者在後台問我:在您的話術里,貌似男人都沒什麼好人。

我說不是,確切來說世上沒有絕對好人或者壞人,我的文字里沒有標籤。不會簡單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

譬如那些來信訴說自己出軌的女性朋友,那你不能因為她有過這種其他的慾望,然後給她貼上一個標籤說:她是壞人;那些說自己愛上已婚男人的女孩子,也不能說她就是小三或者多壞的人。可能在很多場合,她依然是一個助人為樂,樂於奉獻的善良女孩。

如果簡單的用這種標籤來定義一個人,我覺得太沒意義了。情感的多面性,和人的多面性,讓我們能夠見識更豐富的人生。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標籤,就去給一個人下結論。

閱讀也好,這裡的書寫也罷,回復各種郵件也好,都是我個人感興趣的事情,我相信也是我未來人生中可以堅持做下去的事。所以對於我來說,能夠有這樣的愛好,然後堅持做下去,那就是一種幸福。

最近在書店,翻了下摩西奶奶的書,剛好讀到這段:

在我們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中,在我們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中,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愛去做的事情,並堅持做下去。讓這一點點小小的堅持,帶給我們微妙的喜悅。不要因為內心的迷茫而憂慮,慢慢來,只要你能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

3

有人問過我,你寫公號這麼久,特別是接觸各種各樣的情感案例後,對你的人生觀有沒有影響。我說,沒有。我的處事風格和做事原則,在很久前就已經建立起來了,接觸各種案例本身,並不會觸動這種原則。

但是這兩年我也真正感受到了內心的變化,我覺得讓我改變的是,認真地閱讀。寫公號本身,並不會讓我有多大的改變。這種變化最強烈的一點就是:自我的覺醒。

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認為,人生有三度出生:

第一度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激活了生命力;

第二度出生,是我們的身體從子宮裡產出,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個人受到家庭和社會評判模式的影響,形成很多生存策略;

第三度出生,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重新發現真實的自我,放下不適合的限制模式。

前兩度出生,我們沒有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只有一個人能夠有意識地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識,才會第三度出生。

很多人可能等不來第三度出生就過完了自己的一生。我更願意把自己認真閱讀,當做是自我的覺醒,也是第三度出生:有意識的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寫只是我想在這裡和你們有一個連接。

能夠等到第三度出生的人,才算真正的活過。你知道自己是誰,你也知道自己最想去做什麼,那種內心的渴望會超過世俗的很多東西。

譬如《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每年賺的錢不少。人到中年,突然離家溫馨的家庭,沒有告別也沒有說原因,從倫敦跑到了巴黎。

思特里克蘭德太太認為他是跟某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子私奔到巴黎了。就委託書中的「我」來巴黎看看他到底和什麼樣的女人在一起,並且告訴他,只要他肯回來,回到這個家,她可以一切都不追究。

結果「我」到了巴黎,找到思特里克蘭德才發現並沒有什麼其他女人。

「那麼你到底是為什麼離開她的?」

「我要畫畫兒。」

「你過去畫過畫兒嗎?」

「我小時候很想做個畫家,可是我父親叫我去做生意,因為他認為藝術賺不了錢。一年以前我開始畫了點兒畫。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課。」

主人公重複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必須畫畫兒。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思特里克蘭德那一片熱誠,那種壓倒一切的力量,彷彿他的選擇不是他意志力能夠控制的,而是一種內在的激情驅動他必須去這麼去做。他只能做出拋棄一切世俗,安心畫畫的選擇。

與其說他放棄了家庭,不如說他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因為那種最強烈的慾望,讓他很難讓自己繼續在以前的生活當中。

第三度的覺醒,讓他不得不做了這個選擇。當然絕大部分普通人不會這樣,因為就算是自我的覺醒,也很難做這種選擇。

4

我覺得個人的堅持和熱愛,還有一種記憶的構建。

人到一定年齡後,生活都趨於穩定,平順,當然也平庸。日復一日的生活當中,一年過後,能夠留存在記憶當中的寥寥無幾。寫作是一種和時間的對抗,閱讀也是。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我的母親手記》里寫道:常聽人家說,年紀越大脾氣越像小孩,我們眼中的母親確實是這樣。她從七十八九歲開始,記憶由近而遠地一點一滴消散,慢慢倒退至更早的時期,好像一年一年變得年輕起來。可能因為記憶累人,也或許是什麼都想不起來而放棄了吧。」

也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長達幾十年的日子,我們過的是沒有任何記憶。都不知道消失在哪些時空里了。

井上靖說:「母親喪失了從七十多歲一直到四十多歲期間的記憶,然後我覺得那些失去的部分並不像是整個被塗黑,反而比較像罩上了一層霧氣的朦朧。有些地方霧氣較濃,有些地方較淡,此外在霧氣之中還可以隱約看見一些難以清楚辨識的面孔。」

可能很多很多年後,再來翻閱這裡的文章,我會欣慰說,原來自己曾在這裡留下過這麼多的痕迹。其實也就是構建記憶。

持續的熱愛才是做一件事情的原動力。很多很多次,情緒低落或者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的時候,讓自己真正進入閱讀狀態,就感覺又好一點了。而感覺稍微好一點,又想著自己可以讀更多的書,然後又更好一點了,這樣慢慢的就會讓自己走出情緒的低谷時期。真的真的讀書讀詩才是治癒自己的方法。

如果要我做一個生活上的選擇,我寧願做一個純粹的讀者,而不是其他。當然,我也正在努力去做一個純粹的讀者。

希望這種熱愛可以持續一生,然後可以讓自己不斷的更新,成為一個能夠真正解決一些問題,和給予他人更多力量的人。因為我始終覺得,在性和愛之間,愛更有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養讀書 的精彩文章:

做之前,慢慢愛
我不是葯神:有愛的人,心會軟

TAG:火養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