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拍一部成功的漫改真人劇?
bilibili專欄
UP主:不動的ACG大圖書館
為使觀點表達更生動易懂,部分內容存在Neta,如有冒犯還請多多包涵。
2018年4月25日,一部法醫題材的懸疑日劇——《非自然死亡》在嗶哩嗶哩正版上線,截至2018年6月19日平均每話播放量已逾100萬;豆瓣評分9.2分,評價人數逾12萬,輕鬆登頂國內各大日劇榜單TOP10,掀起了新一輪的日劇熱潮,吸引了又一批此前未涉獵過日劇的新觀眾。
與此同時,本就連年不斷的漫改真人劇,今年依然盛況不減,光是在冬季檔播出的漫改真人日劇就有十餘部(包括《海月姬》、《狂賭之淵》、《靈能百分百》、《電影少女2018》、《你已藏在我心底》、《忘卻的幸子》、《絕對戀愛命令》、《HOLIDAY LOVE》、《弟之夫》等)。在不斷擴張的動畫和漫畫受眾之外,那些漫改真人劇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和人氣。
同時,也爭議不斷。
漫改真人劇毀原作?那些真人化的原作你真的了解嗎?
無論漫畫、遊戲還是小說,但凡是有故事的,或者是有框架的,又甚至是只有角色形象的,都能夠成為影視劇改編的來源,而相對發達的產業品類理所當然會佔據相對大的來源比重。如同中國大部分改編類影視劇的原作是暢銷小說,日本豐富的漫改影視劇也得益於蓬勃的漫畫產業。在手塚治虫開創的現代日本漫畫初期,就已經有漫改真人劇了。
左上:1952年開始連載的手塚治虫代表作《鐵臂阿童木》;右上:1959年播出的真人版;右中:1963年播出的第一版動畫;下:現在多數觀眾所熟悉的1980年播出的彩色版《鐵臂阿童木》
在電視劇產業還不發達的年代,因為產量和傳播渠道的條件所限,一部經典電視劇給觀眾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對我們的父母那一輩的人來說,年少時印象最深刻的真人日劇莫屬青春勵志劇《排球女將》了。
上:《排球女將》(原名《燃燒的青春》)漫畫原作;下:漫改真人劇《排球女將》:首播於1979年1月,1983年引進中國
《排球女將》在中國播出後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後又多次在電視台重播,片中荒木由美子飾演的女主角小鹿純子也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偶像。鮮為人知的是,《排球女將》改編自同名漫畫,而它的作者則是創作了《假面騎士》、與藤子不二雄、赤冢不二夫等著名漫畫家共同組成了「新漫畫黨」的石森章太郎。
接下來讓我們把時間快進到20世紀90年代,那部轟動了全亞洲的日本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誕生的時刻。
《東京愛情故事》首播於1991年1月,同年10月在台灣省播出,而後分別於1993年和1995年在香港和上海電視台播出
劇如其名,該劇主要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大城市東京的多角愛情故事,論其地位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最經典的日劇之一,在亞洲風靡一時,不但捧紅了四位主角,甚至對後來亞洲各地的愛情題材電視劇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你沒看過這部劇,你也會聽說過在那之後的《北京愛情故事》、《曼谷愛情故事》,甚至是《玉子愛情故事》等。
很多觀眾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這部家喻戶曉的《東京愛情故事》,其實也是漫畫改編。原作為柴門文所著的同名漫畫,1988年起在小學館旗下的青年漫畫雜誌《Big Comic Spirits》上開始連載。
柴門文《東京愛情故事 》:四位主角
真人版電視劇在原作的基礎上做了許多改動,其中之一便是「將男性視角轉換為女性視角」,這可能也是後來台灣省在製作漫改真人劇時把目光聚焦於少女漫畫的原因之一。且不比較《東京愛情故事》這部作品的漫畫原作和真人劇的內容差別,單從「將日本漫畫的改編產物帶到日本甚至是全亞洲的電視劇觀眾面前」這一點,漫改真人就已經成功了。
席捲亞洲的漫改之風
1996年,又一部具有高知名度的漫改真人劇出現——無論是在漫畫界還是真人界都大名鼎鼎的《惡作劇之吻》。
《惡作劇之吻》:入江直樹(飾:柏原崇)×相原琴子(飾:佐藤藍子)
對於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認識這部作品的契機還是2005年鄭元暢和林依晨主演的台劇《惡作劇之吻》,而動畫版直到2008年才面世。遺憾的是,這個故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結局,因為原作者多田薰老師在畫完這部作品之前就不幸病逝;最終,是多田薰老師的丈夫根據其生前的手稿,指導了動畫版的製作,所以動畫版雖然來得很晚,但卻是完成度最高的一版。此後韓國、日本、泰國、台灣省又相繼翻拍這部作品。
第一排從左到右分別為:2005年台灣省版;2008年動畫版;2010年韓國版
第二排從左到右分別為:2013年日本版;2015年泰國版;2016年台灣省版
也許是感受到了戀愛漫改真人劇的魅力,步入21世紀後,台灣省便在「將日本少女漫畫改編成真人電視劇」的道路上一馬當先,領跑日本好幾年。例如2001年播出的漫改台劇《流星花園》(改編自漫畫《花樣男子》)、《貧窮貴公子》,以及2006年的《花樣少年少女》,均早於日版(分別於2005年、2007年、2007年首播,1995年上映的日影版《花樣男子》不在電視劇比較範圍)。之後,韓國也受到了漫改真人劇熱度的影響,開始改編一些人氣漫畫如《花樣男子》(2009)、《交響情人夢》(2014,韓版譯名《明日如歌》)、《旋風管家》(2011)等。由此可見,日本少女漫畫改編的真人影視劇,影響力之大甚至可以波及整個亞洲。
話休絮煩。接下來,我們將不再涉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作品,集中討論日本漫改真人劇。
漫改真人劇的成與敗:搶跑動畫!
無論是動畫、電影還是電視劇,漫改作品的產量,一直是跟漫畫產業本身掛鉤的,即漫畫有量、漫改就有量。縱觀近二十年來的日劇產業史,漫改劇佔比在2007年以前一直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在2007-2009年這一階段出現過井噴現象,然後回歸平穩,直到2014年再一次爆發,此後持續增長。在2007年的四次日劇學院賞中,有三次的「最優秀作品賞」獲獎者是漫改劇,它們分別是《交響情人夢》(2006)、《花樣男子2》(2007)和《花樣少年少女》(2007)。
從左到右分別為:《交響情人夢》、《花樣男子》和《花樣少年少女》
在漫改真人影視劇的歷史上,最終人氣和口碑雙豐收的成功作品,大部分都具有一個共同點——沒有動畫版,或者至少真人版早於動畫版。上述列舉的案例中,除《花樣男子》外均在此列。但《花樣男子》動畫版於1996年播出,真人版在近10年後才播出,且影響力遠高於名不見經傳的動畫版。
而最近幾年,很多真人漫改作品都是在動畫取得成功之後才進入觀眾視野,也因此迎來了諸多質疑。
「真人又來毀我XXX!」
「就算沒有動畫看,也絕不會看你真人版一眼!」
「哎呀媽我又瞎了。」
這種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同樣使用作畫為主要畫面構成手段的藝術表現形式,動畫在還原漫畫上本身就更具優勢。一旦動畫版取得極大成功,觀眾的印象就會更加根深蒂固。這種「先入為主」的現象在漫改領域之外也很常見。有動畫版珠玉在前,真人劇就幾乎不可能超越觀眾口中的「原作」。特別在動畫已經給出了鮮活的的角色形象的基礎上,真人演員在服裝,化妝,道具上的劣勢更是不言而喻。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動畫已經取得成功,卻還要執意改編成真人劇的作品?因為對於劇方而言,他們本就是在利用動畫的人氣,來為真人劇加持流量。如果能在劇中加入那麼一兩個人氣演員,或許還可以聚集演員本身和動漫兩方粉絲,讓兩方內容和人群互通有無。然而結果總會有……
「親愛的XXX,你以後可不可以接點正常的?」
「還是動畫好看。」
「辣雞真人!毀我原作!」
「打擾了,我只看漫畫。」
╮(╯▽╰)╭
既然如此,那麼漫改真人劇想要獲得超越原作的成功,就只能繞過人氣動畫這個坎了嗎?
漫改真人劇的成與敗:回歸現實
從前文當中列舉的作品可以看出,少女漫改一直是漫改真人劇的重頭戲,因為少女漫畫多以「愛情」為看點,而「愛情」本身又是全人類共同適用的永不過時的主題。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愛情這一題材始終佔據著影視劇組成中相當大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少女漫改在內容的傾向性上也有所改變。從2014年開始,《今天不上班》(2014)、《失戀巧克力職人》(2014)、《朝5晚9》(2015)、《請和廢柴的我談戀愛》(2016)、《逃避雖可恥但有用》(2016)、《東京女子圖鑑》(2016)、《東京白日夢女》(2017)…更多講述步入社會的成年女子的漫改真人劇出現在熒屏上,而這一階段的少女漫改動畫,大多仍停留在校園題材里。此外,這些少女漫改劇除了「戀愛」的主題,還包含了體現女子成長過程的勵志元素;因為隨著時代發展,作為這些電視劇主要受眾的女性,其社會身份越來越多樣化,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因此,影視劇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上,也從單一的傻白甜形象,變得越來越豐滿多樣。
新垣結衣,星野源主演2016年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本作獲第6回CONFiDENCE日劇大獎最優秀作品賞、第91回日劇學院賞最優秀作品賞、2017年東京國際戲劇節最優秀連續劇賞等獎項
除了少女漫改之外,青年漫改也佔據著漫改真人劇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除家喻戶曉、橫掃亞洲的傳奇《東京愛情故事》(1991)外,比較有影響力的青年漫改作品還有《麻辣教師GTO》(1998)、《龍櫻》(2005)、《醫龍》(2006)、《欺詐獵人》(2006)、《詐欺遊戲》(2007)、《仁醫》(2009)、《無間雙龍:這份愛,才是正義》(2015)、《重版出來!》(2016)等,這些都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現實向題材作品,涉及教育、醫療、媒體、犯罪等多個領域。
2016年日劇:《重版出來!》,由曾獲「日本經濟新聞工作漫畫類」第1名的同名漫畫改編
本作獲第89回日劇學院賞最佳作品賞、第4回「CONFiDENCE日劇」大獎最佳作品賞、2016年東京國際戲劇節獎劇本賞等獎項
而剩下一部分來源於少年漫畫、恐怖漫畫等的漫改真人劇,如《偵探學園Q》(2007)、《血色星期一》(2008)、《百鬼夜行抄》(2007)等,多以懸疑、推理等硬派題材為主,無論是在內容還是目標觀眾群上都更接近青年漫畫。
有趣的是,以上列舉的人氣漫改作品除《偵探學園Q》外均無動畫版,這似乎印證了前文「漫改真人劇想要成功,就只能繞過人氣動畫」的猜想。
那麼,有沒有動畫本身質量不俗,卻仍被真人劇佔了上風的作品呢?
2014年,日本富士電視台為紀念其成立55周年,相繼推出了《信長協奏曲》動畫版和真人劇版,分別於當年的7月和10月播出;動畫版是極為罕見的直接由電視台負責製作,真人版則由小栗旬主演。該作講述了高三學渣三郎意外穿越至戰國時代,並代替跟自己外貌相像的織田信長登上歷史舞台的故事。
左:漫畫男主角三郎;右上:真人版的三郎;右下:動畫版的三郎
穿越+歷史+冒險,《信長協奏曲》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少年漫畫的劇情,在對原作角色形象的還原上,也是動畫版更勝一籌。然而雖然動畫版本身口碑已經不俗(IMDb評分7.7),但論知名度而言,真人版要高出不少(豆瓣真人版評價人數1.4萬,動畫版只有3千),反響也不錯(IMDb評分8.0)。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羅馬浴場》、《熱血高校》等。
漫畫作為日本極具特色的一類文化產業,規模龐大,種類豐富。這為跨媒體平台改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容來源。真人劇與動畫相比,其天然更適合表現來自生活、反映現實的內容,而動畫則在表達「幻想中的事物」時更具優勢。用現實中的人和場景來還原現實的故事,用創造性的藝術來表達超現實的想像力,也很符合邏輯。成功的漫改真人劇與成功的漫改動畫互相迴避,看似巧合,實則必然。
出自:動畫《齊木楠雄的災難》第一季日播版第10話
通過齊神的解釋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在部分ACG作品中,諸如「顏色各異的頭髮」、「超強的恢復能力」、「快速的思考能力」等角色身上超現實的因素,以及「不合實際的五官及身材比例」等,都可以看做是作品的特有設定,放在動畫或漫畫這類「畫面完全通過創造來呈現」的藝術形式中,是容易令人接受的;如果把這些超現實的因素放在真人影視劇中,難免會變成「大型COSPLAY秀場」,演員的表演也會顯得尷尬。到這裡結論就很清晰了,真人劇不適合用來表達的「超現實的事物」,即包括故事背景的設定,也包括角色形象的設定。那些即使前腳有動畫卻仍能令人滿意的漫改真人劇,它們的原作一方面在內容上接近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在角色形象上也比較符合實際(或者換一種更通俗的說法:畫風樸實)。
漫改真人劇的成與敗:粉絲向漫改的出路
儘管內容和角色都脫離現實的漫畫並不適合真人化,尤其是已經出過動畫的,但近幾年這種「不合適」的漫改真人劇卻只增不減,原因嘛,很簡單。
出自:動畫《銀魂》第339話
粉絲向的作品,真人化的難度也會上升,暫且不論漫畫原作是否適合真人化,單就觀眾要求的基準,已經比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要高出不少。並非因為動畫太優秀,提升了觀眾的品味,而是因為動畫的出現,加固了觀眾對於角色的認知,從「他可能是什麼樣的」變成「他就是這個樣子的」。好比在一條單行道上滾動的球,如果遇到某個分叉點滾到了A道上,那麼當觀眾某天看到這個球分叉點連接的另一條B道上,就會覺得不自然。一部作品,信息量越少,後期可發揮的空間就越大;按照這個邏輯,小說的影視化改編限制相對來說應該是最寬鬆的。漫畫到動畫,增加了色彩、聲音、及運動;當把這些要素在真人劇里重構時,觀眾所能接受的,就是盡量還原動畫在原作基礎上增加的「表演」。
在漫改真人影視劇中,演員對角色的詮釋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上述所說的「粉絲向的作品」中,畢竟角色是作品的靈魂;對於那些年代久遠的作品,也許你早已記不清它講了什麼故事,但你卻始終會記得你喜歡誰,TA在故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傳遞著怎樣的精神。無論是《浪客劍心》(2012)、《XX筆記》(2006)還是《NANA》(2005),亦或是其他沒有被提及的作品,它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定是XXX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佐藤健的緋村劍心,比如松山健一的L,比如中島美嘉的大崎娜娜。
如果漫改真人能給觀眾留下「這就是我心中的XXX」的印象,那麼它不光達到了最初的目的,甚至可以作為「成功漫改」的代表被載入史冊。
改編:不只是還原
漫改真人一定要完全還原原作才算成功嗎?
改編,即對原作重新編寫,形式往往會發生變化。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勢必有什麼特質會流失,相應的,也要有什麼東西補充進來才行。在本文開頭部分我們提到過,《東京愛情故事》在原作基礎上做了很多改變,比如刪去了女主角莉香個性中較為負面的部分(懷了別人的孩子等),將其塑造成一個成人之美、十分討喜的角色。從結果來看,這些改動對真人劇來說都是加分項,引發了更多觀眾的共鳴。這種盡情增刪原作內容的大膽舉措,似乎在非人氣向的作品當中更能發揮優勢(反正沒看過原作,鬼知道它改了什麼)。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部對原作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改的人氣漫改日劇——《朝5晚9》。
2015年日劇:《朝5晚9》,改編自相原實貴著同名漫畫
不了解這部作品的觀眾們可能會單純地認為,真人劇的人氣完全只是山下智久和石原里美兩位主演的顏值給撐起來的,不過如果該劇真的只是還原原作的劇情,那麼屆時觀眾一定會驚呼:我從未見過如此CJ(請根據首字母縮寫自行腦補單詞)的劇情!
漫畫《朝5晚9》:您的圖片因不可抗力無法載入
如果不是因為漫畫中的男主角有頭髮,我真的會懷疑自己錯開了《與僧侶OOXX的…》哦不,是《月色真美》。況且與後者相比,漫畫版《朝5晚9》的女主角潤子可是職業司機,開的還是公交車……
所以按照常規思維,真人劇的劇情也都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作,但其恰恰利用了原作十分具有特色的設定——與和尚談戀愛,在此基礎上保留了所有可能成為噱頭卻不失優雅的情節,然後給觀眾呈現出一個新鮮有趣又積極正面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了。
考驗漫改的一個難點,就是在於對原作「賣點」的把握,哪些內容不該動,哪些內容必須動,在改編時要要判斷清楚,《朝5晚9》在這一點上就拿捏得很好。舉個例子,原作中有個可愛女孩子扮相的男子中學生里中由希,在真人劇中不但沒有因為「改編困難」或者「不重要」被砍掉,反而真的由一個男孩子來扮演。
《朝5晚9》:由希的漫畫版與真人版對比
在這一點上,一個反例是2010年的漫改真人劇《萌菌物語》,原作漫畫中的男二號結城螢在真人版中由女星岡本梓扮演
至於漫改過程中可以或者說最好要改動的,當然是不符合大眾觀念的部分了。所謂價值觀念,是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息息相關的,所以當一個地區的改編劇換個了文化背景,相應的內容就要做出改動,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談的一部在中國知名度甚高的日本漫改真人劇——《深夜食堂》。
漫改劇也要依託文化背景
2009年起播出的日劇《深夜食堂》的原作漫畫
不只是《深夜食堂》,其他還有很多以美食為題材的日劇都在中國觀眾群內都兼具人氣和口碑,其中包括另一部比較知名的漫改系列連續劇《孤獨的美食家》,在國內大街小巷的日料店裡經常可以看到。與前文列舉過的漫改日劇不同的是,這兩部作品在日本都是深夜放送(深夜檔一般是指從午夜0點至凌晨5點這段時間),可謂是真·深夜放毒系列,收視率自然無法與日間檔相匹敵,平均能過3就已經可以算是佳績。然而原本就在名氣競爭中處於劣勢的這兩部作品,卻能在中國脫穎而出,這就說明——中國人真的是很愛吃啊!
2012年起播出的漫改日劇:《孤獨的美食家》
中國觀眾不光愛吃,而且習慣邊吃邊看;所以當美食、故事、故事裡的人、以及講故事的人…這些一直為觀眾所津津樂道的事物串聯在一起時,就會令人產生一種「我就在故事裡聽主角講故事」的身臨其境之感。即使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店鋪、美食和故事,觀眾也能產生共鳴,因為劇中蘊含的情感,是具有共通性的。
「不受時間和社會的限制、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他是隨性和自由的。不被任何人打擾、毫無顧忌的吃東西,是一種孤傲的行為;這種行為是現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好的治癒。」
——《孤獨的美食家》開場白
有故事的美食會更有味道,那麼說回通過美食講故事的《深夜食堂》,既然情感是共通的,那麼為什麼翻拍的中國版《深夜食堂》的口碑會與日劇的相差如此懸殊呢?
想要將情感傳遞給觀眾並使觀眾接受,首先,得讓觀眾覺得劇中的故事是真實的。所謂真實的故事,並不是說實際發生過的事情,而是指在既定的環境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在觀看《深夜食堂》的時候,觀眾腦海中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夜能吃點啥?
泡麵?貌似去便利店或者買家裡吃更合適。
魚鬆飯?聽起來像是來自別的什麼地方的高級料理。
煎餅果子?這難道不是路邊攤的早點嗎?
……
單論美食就看起來天不時地不利的,故事想要打動觀眾就更困難了。
中國翻盤版《深夜食堂》第四單元:《馬克的女兒》,普遍被認為最令人滿意的一個故事,「販賣兒童」在中國確實是一個很嚴峻的社會問題
不只是中國,各國各地區的翻拍劇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如何在改編的過程中保留原作的精華又不違和,而這也是漫畫改編成真人劇所要迎接的挑戰。前者源自不同國家背景的文化差異,後者源自不同藝術領域的形式差異。無論針對哪一種情形,改編後的作品和原作都存在著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不管是故事的核心思想、還是角色的內在靈魂,亦或是其他什麼東西,一定是能被所有目標群體共同接受和理解的。
日本漫畫作為影視劇的一大原作類別,也在源源不斷地為日本影視劇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影視劇提供靈感,甚至會在改編後散發更璀璨的光芒。
文內能提到的漫改真人影視劇數量有限,如果你有喜歡的真人劇,歡迎在評論里分享~
本文轉載自bilibili專欄——不動的ACG大圖書館,作者:常長ll
※明明剛過五周年!聲優組合WUG解散!
※論畫美少女,我們JUMP的漫畫家絕不認輸!
TAG:嗶哩嗶哩彈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