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eter Li:當動物保護遇上社會現實

Peter Li:當動物保護遇上社會現實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動物權益領域的教授或前輩聽說小象君來自中國,且對推動動物立法非常感興趣,都會向小象君提到一個名字:Peter Li,美國休斯頓大學的教授。

從大約07年開始,Peter Li在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作為中國政策顧問(China Policy Advisor)工作已十餘年,「(那時候,)全美找不出第二個中英流利,研究動物相關政策,又對中國大陸很了解的人了。」

Peter Li接受CNN採訪(左)

2018年5月21日,我們約在休斯頓一家廣東茶點酒樓見面。坐下後我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老師您是中國人嗎?」

「你覺得呢?」

「我覺得…不是吧?」

「為什麼覺得我不是?普通話講得不好嗎?」

「對啊,可能太久沒講了。那您是哪裡人呀?」

「你猜。很多人覺得我是廣東人,其他人覺得我是新疆人。」

「……江蘇人?江浙一帶?」

「我是江西人。」

「能否冒昧問下您中文名是什麼呢?」

「李堅強。現在(入美國籍後)已經不是合法的用名了。」

深邃的五官,不是特別標準的普通話,經常讓人誤以為Peter Li是在外國出生的華人。然而,更具有欺騙性的還屬他的外表,儘管已年過50,看起來不過30出頭。見面當天,他穿著橙色襯衫和淺灰色的短褲,和夏天的休斯頓特別相稱。

左二為Peter Li

*

我特別驚訝Peter Li不是素食者,在美國兩年,我似乎默認了關心動物福利的人都會是素食甚至純素者,尤其還是動保組織中工作的人。他說自己不吃豬牛羊之類的紅肉,但雞和魚之類是吃的,除卻動物福利的問題外還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並強調道,「Humane Society是動物福利組織,不像PETA這些是動物權利組織。立場不一樣,動物權利組織認為動物不能為人類所用,動物福利組織則認為在保障動物福利的前提下,人類還是可以使用動物產品。」(:小象君認識的很多動物福利支持者都是素食者~關於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查看這裡)

1987年,從外交學院畢業後,Peter Li來到美國留學,攻讀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國際事務專業。初到美國時,有一次與其他同學參加了一次學校組織的參觀美國農場的活動。到農場後的一個活動項目是在其果園摘蘋果。主人囑咐他們留五六個蘋果在樹上,當時大家都很不解,「這樣不是浪費么?」果園主人回答道,「不,它們不會被浪費。冬天就快來了,我要留這些蘋果給鳥兒過冬。」這件小事震動到了當時的Peter Li,帶給他一個不那麼自我中心的視角去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當時去那個農場參觀的有幾十個中國學生,為什麼最後只有我一個人變成了animal protectionist(動物保護者)呢?我當時是真的受到了shock(震動)。這和家庭教育很有關係,我母親是個很善良的人。小時候我很皮,和其他小男孩一樣去掏鳥窩,我母親就告訴我說,你把小鳥掏下來,有人會傷心的。我不解,誰啊?『鳥媽媽啊。要是哪天你被人拐跑了,我就成了鳥媽媽了。』我一聽,哎喲,趕緊把小鳥放回去。當時要飯的來家裡,鄰居都趕他們走,還潑他們水,我母親多少都會給要飯的人一點吃的和幾毛錢。在路上看到癩蛤蟆,別的家長讓小孩踩死,我母親總讓我不要踩著它們,說不定那隻癩蛤蟆是個媽媽,被人踩死了她兒子會傷心的。」

**

真正促使PeterLi最終走上動保道路的,是1998年時他看到的一則中國活熊取膽的新聞,當時他已在一家大企業工作數年,一邊寫博士論文,「(看到新聞)我就決定我要回大學從事動物保護政策的研究」。直到今天,Peter Li都在休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教授國際政治,一邊從事動物保護方面的公共政策研究。

或許是研究政策的原因,Peter Li給我的感覺是務實和實際,「政策研究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拿玉林狗肉節舉例,狗販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比較底層的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不讓他們賣狗肉他們會聚眾鬧事。政府也拿他們沒辦法,沒法提供替代性的職業。怎麼辦呢?很難辦,但這個行業最終肯定會衰落的,因為年輕一代很反對,狗販自己的兒女也不會繼承這個行當、社會的文明程度在提高,這個行業沒有前途。政府是希望產業自然死亡,這樣代價最低。」

小狗科比,是Peter Li 2014年於玉林救出的兩隻狗之一

談論到狗肉這一敏感的話題,我不禁提出一個徘徊心中已久的問題,「您認為狗與豬牛羊的道德地位有什麼差別嗎?為什麼要反對狗肉而不反對豬牛羊肉呢?」

他思考了一兩秒,很快做出回答,「道德上狗與豬牛羊的地位是一樣的,但進入到千萬人家庭的不是豬牛羊。不是說它們沒有感情,他們當然也有。但從漢朝開始中國人就不吃狗肉了。中國古人就已經發現,狗對於人的價值遠遠高於一盤菜肴。」

Peter Li與科比

對於野生動物,他也是同樣的看法,認為「野生動物與農場動物道德地位相同,但豬牛羊作為食物已經很久了,雖說素食替代品的存在使得它們不必然是必需的,但這是由來已久的社會飲食文化」。他說:「你自己願意放棄肉類,這當然很好,但我不會要求別人吃素。但是,我會反對食用野生動物。因為食用野生動物,是飲食文明的倒退。」

務實的這個特點,在他給的另一個例子中也能窺見一二。

「動物園活體投喂,為什麼不行?」

我想了想,說:「因為這不自然。與自然中的捕食完全不一樣,獵食者沒有去『追』的這個過程,沒有意義。還有一個點,我不太願意從這個角度考慮,就是可能會對遊客,特別是小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你說得很對,這對獵物也不公平,它們沒有逃脫的機會。但是,你說的第二個點恰恰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什麼不願意從這個角度考慮呢?光從動物的角度考慮是不足以說服大多數人的。」

***

在從事政策研究的過程中,Peter Li通過國內的合作夥伴進行調查,或是回國時親自與狗販交談,甚至進入工廠化(集約化)農場探訪。我問到向農業局的人建議改善農場動物的福利是否有用,他幾乎毫不遲疑地說,「沒用。他們覺得(集約化農場)非常好,效率高。老百姓要productivity(生產率),食品不安全沒事,肉品供應不上,老百姓要罵娘。」

今年5月份,Peter Li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Global Animal Law Conference(世界動物法律大會)。據他的觀點,打著傳統和文化的名義殘酷地對待動物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古代就有特赦動物、放生、素食的例子或文化。現今中國動物立法的阻礙主要在於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政策(如提高動物福利與生產效率間的矛盾)。我問道目前應該從哪裡入手,比如說能否依靠現有的、中國唯一的動物法律——野生動物保護法,他搖搖頭,「新修訂的野保法里已經有反虐待動物的法條,但範圍非常狹窄。我們需要一個general的anti-cruelty legislation(總體的、大綱性質的反虐待動物法律),能夠把所有動物都涵蓋進去。但這肯定阻力非常強大,特別是規定(農場動物)養殖標準肯定會觸犯到許多人的利益。可以學美國,先把農場動物排除在外。」

聽到這句話,我心中警鈴大作,下意識地反對。但即使不認同,也不得不承認在推動立法的過程中,「不一致」和「不同步」是一定存在的。正如他所說,「Animal rightists(動物權利支持者)想一夜之間為所有動物爭權益,這是不可能的,就像人權,也是一步一步來。像美國,先是給黑人法律保障,而後婦女。先進到裡面,再給外面的爭權利。

顧忌到推動立法的難度,他補充道,「不要等反虐待動物法了。在會上(前文提到的世界動物法律大會)我們討論的一個內容就是,如何在動物保護法出台之前,聰明地利用好現有的法律。比如治安條例中的危害公共安全,比如青少年保護法,食品安全條例,等等,來懲罰虐待動物者。」

****

對於「尊重」與「文明」的強調,是與Peter Li的對話給我的另一大印象。

他問:「有些人特別看不慣領社保的窮人養狗,覺得他們都有閑錢養狗了就不該領社保,你怎麼看?」

「我覺得,得到心理安慰應該是所有人的一個權利,富人有心理安慰的需求,窮人也有。狗是陪伴,它能給人精神安撫,不是奢侈物。窮人的需求,也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物質的和心理的。」

Peter家眾多貓中的兩隻,前面的是Coco,後面的是Picaso。Coco原先為流浪貓,後被接進家裡來;Picaso為收容所領養的。

「對。那在動物園裡投喂狗熊為什麼不可以呢?我之前去中國的動物園,就看到有人吃蘋果,一邊把蘋果咬下來一邊吐給狗熊吃,這種做法在中國動物園很普遍。我上去阻止他,他強勢地對我說,『人都可以吃的東西,為什麼動物不能吃?』我告訴他,『蘋果當然狗熊可以吃,但是從你的嘴裡吐出來的蘋果就有大問題。你不覺得我們的唾液里可能有病菌?你不覺得我們可能把牙病傳染給狗熊?』」

「嗯……也會擔心允許遊客投喂後,心懷惡意的人投毒吧。還有就是,這樣不尊重動物?」

「沒錯。我觀察到很多中國動物園的動物展區,都是坑式的設計,人在上面,動物在下面。這樣就創造了一個提升人的自大的環境。當你仰視一個物件時,你會心生仰慕。而當你俯視一個物件時,你會無意中表現出藐視、輕視、輕慢的神態甚至舉動。動物園如果本身環境髒亂差,就會鼓勵遊客扔掉斯文。如果你走進人民大會堂,你自然會約束自己的言行。所以說,人的言行,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就告訴我們,要防止遊客騷擾和傷害動物,動物園首先要體面、要提升圈養條件和動物福利。」

*****

在回憶小時候的事時,Peter Li突然對我說:「你們這代年輕人,特別是城市長大的年輕人,很少見到殺雞殺豬,其實是好事。」

我很驚異,「好事?」

「對啊。同情心就不會泯滅。」

是這樣嗎?內心深處,我問自己:這個即將由、甚至已經在由「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接班的中國社會,真的準備好了嗎,準備好正視動物的苦難、並為其發聲了嗎?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象君

圖片均由Peter Li提供

作者 | Z

相信對動物和自然的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延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2018世界海洋日:海洋保護區能拯救海洋生物嗎?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