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動駕駛:追光者與獨角獸

自動駕駛:追光者與獨角獸

本篇繼續講產品。前幾天我讀文獻,有一段話非常喜歡。摘抄下來:

「如今的自動駕駛江湖,就像軍閥混戰。以前是OEM(車企)坐在王位上發令,其它人接旨。現在是一張大圓桌子,傳統OEM、傳統Tier1供貨商如博世、新貴供應商英偉達、壞小子特斯拉、鄰居滴滴Uber、野蠻人Waymo、甚至連各路初創公司,都湊到桌前。每個人都開始摸牌,都想試試自己的手氣。在這個牌桌上,大家各懷鬼胎,彼此合作但又相互博弈」。

這段文字看著很眼熟?是不是很像我之前寫的文章「戲說NEV產業:過去兩三年」描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那段話?沒錯,新能源汽車更像是發展智能汽車的一個試驗田。

中美之間的進一步角逐,自然不會放過自動駕駛這麼肥美的新大陸沃土。

在美國,無論是科技企業或是傳統車企,探索自動駕駛的激情都在不斷刷新高。

前段時間,通用汽車GM官宣:軟銀向GM自動駕駛部門Cruise Automation投資22.5億美元,同時GM自己也將向Cruise再投資11億美元。科技公司這邊,Waymo Uber等公司紛紛開始無人車隊的運營,Waymo更是一口氣預定了6萬多台Chrysler來擴張自己的測試車隊。

孫正義的大局:軟銀也在研發無人駕駛,而Cruise 優勢在自動駕駛軟硬體整合。外加GM能夠提供量產,因此軟銀與通用合作是雙贏,加固了彼此的技術壁壘和護城河。

6萬台Chrysler是個什麼概念?同級別的Uber,測試車隊規模不過百餘台。據我對倉儲的了解,1萬輛車的倉儲需要12-13個足球場大小。Waymo買這6萬台MPV,至少需要80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停車坪,相當於3個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面積。

布局自動駕駛,中國並沒有比美國落後太多。在2015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早已提及智能互聯汽車。前幾年,四大部委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嘗到甜頭,政府深刻體會到:「彎道超車」是否可行,其實主要靠「搶跑」

科技部部長萬鋼(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蒞臨車企參觀指導工作。

地方政府對自動駕駛也是笑臉相迎,隨著北上深分別頒布路測規定,目前已有9個省會級城市積極落地政策支持。各省市政府都希望在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儘快通過法規的落地讓資本和企業安心入駐。畢竟誰都想把下一個「寧德時代」這樣市值千億的獨角獸,養在自己家的後院里

----------政策與市場的分割線----------

自動駕駛的「科技樹」,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Tesla為主要的視覺解決方案。另一派是主流車企廣泛使用的,多感測器的融合方案(Multi-sensor Info Fusion,縮寫MSIF

以Tesla為代表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既然人類駕駛員可以靠「眼睛和大腦」來解決開車的問題,那麼給汽車配上足夠多的攝像頭再加上一個GPU,就可以完美地解決自動駕駛方案。

這類解決方案的關鍵不在「眼睛」,而在「大腦」。攝像頭捕捉路況非常容易,但中央處理器的識別、決策需要「夠高,夠快,夠強」,才能媲美人腦的認知。但很遺憾,市場上所有的視覺解決方案,都欠缺一個接近人腦的處理器back-end而且差距非常大,Tesla自動駕駛事故頻發就是證明之一。

上圖:視覺解決方案。下圖:多感測器融合方案。

傳統車企完全是另一套思路:在視覺方案離「完美」還很遙遠的前提下,需要額外的感應器,輔助這個發育還不成熟的「大腦」。如果企業坐等視覺識別方案進化到100%成熟,可能會錯過這一波科技浪潮;而強行使用單一視覺方案來實現自動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車企所不能承受的。

在「保障安全」和「落地窗口」的雙重要求下,多感測器融合(MSIF)應運而生。但這種方案的缺點,就是動輒近100萬元的高昂硬體成本(大部分豪華車售價還不到100萬),導致這種方案目前無法在市場上大規模應用。

縱覽本土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幾乎都在朝著MSIF方案垂直發展。許多企業早期曾大力宣傳視覺方案,現在也逐步採納MSIF。原因不難理解:視覺方案只能作為長期技術儲備。資本市場和投資人需要看到技術的階段性落地,甚至新的商業模式,他們必須接受MSIF方案。

為了應付投資人也好,為了給自己畫大餅也好,每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都有自己夢想中的商業模式。投資人怕夜長夢多,都希望自己投資的公司儘快商業落地:要麼能夠直接盈利,要麼能在下一輪融資中,繼續提高估值。

在這種氛圍下,人才市場也難免充斥著浮躁氣息。初創公司下血本兒挖人,要歸功於短短兩年之間,資本市場培養了一大批十億估值的初創公司。

前倆月某本土車企一個30歲出頭的同行(自動駕駛零部件採購)被原部門解僱,結果還沒等公司趕人,他就迅速被若干接盤俠哄搶。其中有倆初創企業為了搶人「抬杠」,月薪從3萬起跳,一路飆升到10萬。這還是股權與獎金另算的前提下……

投資人的邏輯簡單粗暴,看團隊。無論高管或碼農,只要是根正苗紅的百度系或車企系,一律能估個好價錢:A輪融資起步價普遍一億美金以上。

我國的自動駕駛行業,尤其是初創公司,是被政策和資本雙重加持下,深受寵溺的巨嬰。本土企業所掌握的技術相比矽谷和歐洲企業,差距實在太大。無論是百度系,還是熱門標籤,大多數團隊都有著短期cash out的想法。

從長遠來看,大部分初創團隊cash out的方式無非兩種:技術輸出,或商業變現。

有些團隊比較務實,把自己定義為純粹的解決方案團隊,為OEM提供技術服務。美國也有Aurora這樣定位的公司。這些企業背後的金主,也都是上汽、戴姆勒等傳統勢力。它們的價值就是團隊本身,通過技術整合而打包輸出商業價值,最好的結局是被OEM收購。

另一些團隊沒有靠山,它們賭的是特殊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應用。但各行各業對於昂貴且風險極高的自動駕駛技術,認可度在一個什麼樣的心理價位,其實還有待觀察。同時,產品技術門檻偏低,它們要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抵禦傳統車企的衝擊。對於這類初創公司而言,商業變現將是一大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rocSql 的精彩文章:

TAG:ProcSq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