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論壇:一起學論語

青年論壇:一起學論語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巧言令色:以好話和做出來的和善面色來討好別人。

鮮(xiǎn):少。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得和顏悅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

【闡述】

上一小節,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而這一小節,孔子講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語,工於辭令。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四書辨疑》有言:「蓋巧言,甘美悅人之言;令色,喜狎悅人之色。」

什麼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什麼是「令色」?就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和事業都不相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我們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就非常不容易,有望成為聖賢。

譬如,乾隆皇帝有個大臣叫劉墉,此人身居中堂之位,他思維敏捷,以善辯出名。乾隆總想找個機會好好試試劉墉那善辯的才華。一次,乾隆因事去「避暑山莊」,他特把劉墉帶上。這天,辦完公事,乾隆同劉墉外出散步,信步走到大佛寺。乾隆見那大肚子彌勒佛沖他笑,乾隆為難劉墉的話題就有了:「劉愛卿,彌勒佛為何沖朕笑?」劉墉善辯出名,難不住他。他說:「啟稟皇上,聖上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的活佛,今天來此,故佛見佛笑。」乾隆聽了十分高興。當劉墉走到彌勒佛目前時,乾隆急轉身問道:「那佛見卿也笑,為何?」劉墉眼珠子一轉,有了,答道:「佛見臣笑,笑臣成不了佛。」貼切有趣,乾隆不由嗬嗬笑了。

巧言令色之所以為不仁,是因為言過其實。重點在於其言與真實之間的距離。這個真實也許是自己所認識的事物的情況,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言與行在論語中要相對著看。說話不費力,誰都願意說,難的是行。所謂修身,就是調節自己過與不及之處,使其歸於中正而已。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言易過,故需訥於言。行不及,所以敏於行。

有人喜歡拿這句話說事,認為能說會道的不是仁人君子,表情態度讓你舒服的不是仁人君子。那我們還天天教小夥伴們看《演講與口才》,告誡青年幹部要顏布施,和顏悅色?其實,是什麼?不是什麼?要看動機!馮夢龍在其《論語指月》中說:「"巧』"令』不可說的太粗,才有粉飾,便是巧令。如子張堂堂便涉令色;如今人做文章務工美亦是巧言之類」。聯繫日常工作實踐,當我們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譬如,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彆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和厚德載物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數據講壇 的精彩文章:

TAG:大數據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