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看完了,吃剩的毛豆莢怎麼處理?
世界盃終於結束了,法國隊最終捧起了大力神杯。熬夜看球,怎麼能少了毛豆這一小菜呢。不過毛豆是吃了,剩下的豆莢你是怎麼處理的呢?別小看了它們,或許它們還能拯救世界呢。哦,拯救世界可能有點誇大,但是,用它們來淡化海水,也許是可能的。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知道,地球其實是一個「大水缸」,在我們生存的這顆蔚藍星球上,有百分之七十以上被海水所覆蓋。然而,淡水資源卻僅佔大約近3%,陸地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陸地淡水的68.69%。也就是說,在這個地球「大水缸」里,我們可以飲用的水,其實只有一湯匙。
圖片來自網路
目前在國際上,水已成為世界性的緊缺物資。在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4,全國有一半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
水資源如此緊缺,如果能把那百分之七十的海水利用起來,進行脫鹽處理,轉化成我們可以飲用的淡水,那不就可以大大緩解某些地區淡水資源緊缺、飲水不衛生等關鍵問題了嗎?
圖片來自網路
其實,科學家在淡化海水領域早已進行了很多研究和嘗試,目前常用的脫鹽方法包括反滲透、熱蒸發、電滲析和電容去離子等。
其中,電容去離子(CDI)技術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同時低能耗、低投資、低運行成本,還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進行驅動,無疑是一種海水/苦鹹水脫鹽獲取淡水資源的理想技術。
CDI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電極材料表面形成的雙電層,來吸附水中帶電荷離子(例如Na+和Cl-),從而達到鹽水淡化的目的。不過,當前廣泛使用的高效碳基CDI電極材料,需要通過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等這些傳統化石燃料衍生物來製備,這無疑提高了CDI技術大規模生產應用的成本。
如何解決這問題呢?科學家想到了生物質能源。好的,到這兒,就說到我們今天的主角——豆莢了。豆莢就是一種豐富、廉價、可再生的、含天然氮元素的生物質。所以在製備碳材料的同時,也原位引入了吡啶氮、吡咯氮和石墨氮,這將大大提高所得碳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圖片來自網路
那麼,豆莢就能直接用來當電極材料嗎?沒這麼簡單,還需要進行「深加工」。日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就以豆莢作為原料,製備出一種具有多級開放孔結構的「氮摻雜碳材料」(N-doped Porous Carbon, NPC)(如圖1)。
然後,將這個NPC材料處理附加上磺酸官能團,製成磺酸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S-NPC),而這個S-NPC材料的表面帶著豐富的負電荷。
圖1 生物質衍生碳材料NPC的形貌和結構表徵
還記得CDI技術的原理么?需要有正負兩級雙電層,來吸附水中帶電荷離子,從而達到鹽水淡化的目的。而以豆莢深加工製備出來的S-NPC材料,就是CDI裝置中的負極,再加上表面帶有正電荷的氨化的活性碳(A-AC),就組裝成一個CDI裝置,這時候就可以進行脫鹽實驗,也就是淡化海水的過程了。下面就是CDI裝置淡化海水的機理示意圖(如圖2)。
圖2 CDI離子去除機理
而研究結果表明,以豆莢為原料衍生出的碳材料作為CDI電極材料,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如圖3)。
圖3 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電容去離子性能測試
同時,由於NPC材料實現了原位異原子(如氮)的摻雜,其展示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性能,以其作為陰極催化劑構建的金屬鋅-空氣電池輸出電壓可達1.28V。基於此,將金屬鋅-空氣電池與CDI體系有機整合,利用鋅-空氣電池供電實現了高效CDI脫鹽應用。
也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需要再用其他電源,用這個整合以後的海水淡化裝置,就能直接進行海水的脫鹽處理(如圖4)。這項研究工作為將來能源整合的CDI脫鹽技術的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圖4 鋅-空氣電池裝置示意圖及其性能測試
在科研人員多方面努力實驗和創新的思考下,基於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鋅-空氣電池自供電脫鹽的概念得以實現,同時也證明了其在實驗室操作條件下的可行性。希望經過科研人員今後的探索研究,使其真正走進實際生產中,為人類造福!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