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五大懸案,至今末解,塵封千年的真相何時才能被解開?

中國歷史五大懸案,至今末解,塵封千年的真相何時才能被解開?

原標題:中國歷史五大懸案,至今末解,塵封千年的真相何時才能被解開?


在世界文明史中,中華文明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斷層,或者直接就被滅掉,唯有中國一直延續到現在。幾千年來,中國曾有過不少名人,他們的思想或事迹,影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因此青史留名,被世人所銘記。中國歷史上的懸案眾多,懸案內容涉及失落的文明、帝王身世、名人之死、文化謎團、神秘寶藏等本文從眾多懸案中篩選出五大懸案,它們是:


1.曹操七十二疑冢:為何成為千年奇謎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生前為東漢丞相,雖為丞相,實際上獨攬大權挾天子令諸侯,被後人稱為奸雄,並未稱帝,曹操死後不久,其子曹丕便廢漢帝自己稱帝,並追封曹操為魏武帝,漢朝的皇室死後流行厚葬,死後穿金縷玉衣和豐厚的陪葬品,所以皇室的墳墓成了盜墓者最愛光顧的地方,曹操為了不讓自己的墳墓被盜墓賊挖掘,下令禁止厚葬,但是還是建了七十二個墳墓,後人稱之為曹操七十二疑冢。


曹操一生節儉,為人生性多疑,為了防止盜墓,在自己陵墓的設計上採用「薄葬」和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措施。於是,在歷史上便有了很多關於曹操墓的傳說,有漳河水底說,有許城河下說,有銅雀台下說,在眾多傳說中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


據傳,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經對他的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對西門豹在鄴城(註:今河北臨漳縣附近)投巫開渠的英明果決非常敬仰,他希望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比鄰,因此頒布了一道《終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其子魏文帝曹丕認真地落實了父親的遺令,將曹操的遺體運回鄴城安葬。在出殯的那一天,鄴城所有城門都被打開,72具棺材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城外,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始傳天下。

這個傳說之所以流傳廣泛,首先是因為在漳河兩岸確實有眾多墓冢,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再加上清初毛綸、毛宗崗整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的「(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進一步強化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2.楊貴妃死後之死於何處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津,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3.誰是殺死岳飛的元兇



紹興十年(1140年),宋軍與金兵激戰於順昌、郾城等地,連獲大捷。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金兵聞風喪膽。值此良機,岳飛上書急奏高宗趙構:「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時,乃金賊滅亡之日。」正當他擬揮師北進,恢復河朔,一雪靖康之恥之際,卻在一天內接到宋廷十二道金牌,嚴令大軍班師。隨之,他本人也被召回臨安,解除了兵權。岳飛的10年抗金之功,頓時毀於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飛被秦檜等誣以謀反罪身入囹圄。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金紹興和議訂立不過一月,他便被趙構賜死在大理寺獄內。死訊傳出,「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秦檜是害死岳飛的元兇,是時人眾口一詞的結論。後來,通過小說、戲劇和長跪在西湖岳廟前秦檜夫妻鐵像的宣傳影響,使這個說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鐵案。

然而,即使在當時,也有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岳飛死後一年,有人作悼詩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一屍一。」矛頭已經暗指趙構。宋亡之後,關於這樁公案的爭論紛起。明人高啟寫詩認為:「每憶上方誰請劍?


空嗟高廟自藏弓。「文徵明的《滿一江一 紅》中有這樣的詞句:」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明確地指出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元兇,秦檜只是幫凶而已。此說一出,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


秦檜是金人的姦細,自然與抗金事業勢不兩立。岳飛在抗金的民族鬥爭中作戰最力,是金人的心腹之患。秦檜秉承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飛是可以理解的。令人費解的是趙構為什麼要害死自己倚為軍事支柱的岳飛呢?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曾傳下秘密誓約,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這條誓約在北宋歷朝,執行得非常嚴格,趙構何以敢違約破例?這在主張趙構是殺害岳飛元兇的學者中存在著分歧。


一說認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看到岳飛一心要「迎二聖」,而徽、欽兩帝回來,自己就當不成皇帝了。他害怕中原光復,因而殺了岳飛。另一說則認為「迎二聖」並不是高宗要殺岳飛的原因。趙構殺岳飛,主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跋扈難制。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

4.成吉思汗陵懸案之衣冠冢之謎



「目前,各國考古專家對成吉思汗墓地的圈定位置,比較認同四個地點: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蒙古國的杭愛山;三是位於中國寧夏的六盤山;四是位於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前兩者的可能性較大。」秦教授說。


「我國考古學家曾經在內蒙古的千里山發現過成吉思汗的家族圖,上面畫著成吉思汗的三個妻子,四個兒子的頭像,成吉思汗的陵墓埋在這裡也是有可能的。」秦教授說,「在我國境內還發現了『成陵』,但這不是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僅僅是一種祭祀的場所。」


「到目前為止,關於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雖然中、俄、蒙等國探險家或考古家都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但在學術上至今未有定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白翠琴研究員說。


5.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永樂皇帝直接主導編纂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這位傳奇帝王,遷都北京,派遣鄭和下西洋,處處顯示出他的雄才偉略,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是他的又一大手筆。朱棣的雄心在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實施,高僧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帶領3000多文臣接手了這項任務,前後耗時4年。《永樂大典》的規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是驚人的。《永樂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而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的《永樂大典》只有800餘卷,400冊左右。這也就是說,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已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4%,96%的《永樂大典》不知下落!更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全世界各地收藏的《永樂大典》全都是副本,而正本至今一卷也沒有發現。


圍繞著《永樂大典》正本的是一個又一個諱莫如深的謎團,甚至有學者將之稱為「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關於正本的第一種說法,是毀於清乾清宮大火說。清朝末年的一位學者繆荃提出了這種看法。乾清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們目前所見的乾清宮並不是建成於這個年代,而是在嘉慶二年(1797年)之後修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為嘉慶二年發生的一次大火,將整個乾清宮幾乎徹底毀滅。


那麼,《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像繆荃所說,在當時藏於乾清宮,而且不幸毀於這場大火呢?對《永樂大典》研究多年的張忱石先生對這種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間,清政府曾對宮中藏書清理過,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編成了《天祿琳琅書目》。《永樂大典》是書籍中的龐然大物,又有一萬多冊,假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容易發現的,怎麼可能不被編入《天祿琳琅書目》呢?


關於正本失蹤的第二種說法是毀於明亡之際說,也就是認為它們被李自成焚燒了。當年,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可是這種輝煌只維持了短短40天,吳三桂、多爾袞的滿漢聯軍便擊敗了這支由農民組成的軍隊。在李白成匆匆撤離北京之際,他將怒火發泄在京城這些幾百年的宮殿和城樓上,下令放火焚燒。《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時無聲無息地全部化為灰燼了呢?在張忱石看來,這種說法也沒有真憑實據。當時燒毀了許多古籍,但並沒有資料記載燒的就是《永樂大典》,這只是一種猜測。


儘管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幾百年來,《永樂大典》正本卻再未現身過,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關於正本的準確記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行者-鄭泰均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未開挖,原因讓你意想不到!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帝王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更是醫學界的重大損失!

TAG:畫行者-鄭泰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