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莫高窟
旅行說
落日 斷垣 風中千佛石窟
簾卷 又見 半牆蓮花千柱
莫高窟,最早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北魏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莫高窟在余秋雨的筆下顯得特別的色彩斑斕,一股藝術的唯美瀑布傾頭奔瀉而來。細細體味之後,則是骨子裡透出的滄桑和無奈,王道士盜賣文物的無知、野蠻,外國強盜的無恥掠奪,撲面而來。
前秦建元二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窟拜佛,此後陸續有高僧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莫高窟坐落在一條毫不起眼的土黃色山脈的腰間,稀疏的樹林掩映著一個個洞窟,一條早已乾涸的河床在它腳下橫亘著,荒涼極至,蕭瑟極至,卻又神秘極至。敦煌終究是因為有了莫高窟而成為敦煌。
走近莫高窟,彷彿就是走進人類文明的時空長廊,使你在人類偉大與渺小的糾纏中不能自拔。順著秋雨先生的思緒,從北魏掠過隋朝走到盛唐,從蒼涼邁過繁華來到歸真。在導遊娓娓動聽的講解下,你彷彿看見了北魏的粗獷、隋朝的艷麗、盛唐的繁華和五代十國的興旺。你可以看到反彈琵琶的婀娜、高德大僧的肅穆、佛祖的莊嚴、童子的活潑、飛天的多姿。由於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氣質都刻畫入微的截然有別,人物的表情變化及內心狀態,與整窟內容形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
當然,在莫高窟里,你見的最多的就是飛天了,有的手捧蓮蕾,有的反彈琵琶,有的直衝雲霄,有的圍量繞柱,有的隨風漫卷,有的悠然自得。遺憾的是不能用相機記錄她的多姿,只能通過網路的鏈接了解她的故事。
天色漸晚,但不舍離去,這裡沒有很奇特的風景,但有的是厚重的歷史積澱。學畫的可以看技法,學史的可以探淵源,禮佛的可以長膜拜,文藝的可以長嘆息。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內外透出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第249窟 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建於西魏初,清代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一大龕,為殿堂窟。西壁圓券龕內塑一倚坐佛,龕壁繪飛天,供養菩薩,尼乾子和鹿頭梵志,龕外塑二佛。洞窟四壁上部畫天宮伎樂繞窟一周,中部西壁畫飛天和供養菩薩,南北壁中央畫說法圖、飛天化生、供養菩薩,四周圍繞千佛。南北壁下部上畫供養人,下畫葯叉。東壁殘存天宮伎樂。
第257窟 最動人的連環畫
建於北魏,宋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形為印度支提窟與漢式建築相結合的形制,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有中心塔柱。柱東向面開一大龕,內塑彌勒倚坐說法像,外存一天王像;南北向面均上開闕形龕,下南開雙樹龕,北開圓券龕,均塑禪定佛像;西向面上下開圓券龕,內塑禪定佛像。窟頂人字披椽間繪蓮花供養,後平棋頂有蓮花童子,飛天及忍冬圖案。窟壁繪畫分三段,上繪天宮伎樂,中繪千佛和佛經故事,下繪葯叉。南壁中段前部繪盧舍那佛像,後部繪「沙彌守戒自殺」、「弊狗因緣」;西壁中段繪「九色鹿王本生」和「須摩提女因緣」;北壁中段前部繪說法圖,後部續畫「須摩提女因緣」。此窟三幅故事畫故事情節感人,人物造型生動,畫面構圖繼承了漢畫像石的橫卷式,緊湊而有裝飾性,成為非常動人的連環畫。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建築、服飾民俗等形象資料。
第259窟東方蒙娜麗莎
開鑿於北魏早期,宋代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頂為前部人字坡頂,後部平棋頂。西壁表現多寶塔從地湧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開一龕,內塑釋迦牟尼和多寶佛並坐說法像。坐佛像表達進入禪悅的狀態,佛的嘴角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種含蓄的發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能把這種表情刻畫的如此到位又帶有幾分神秘感,被眾多遊客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服飾民俗等形象資料。
第158窟 卧佛
窟內卧佛塑於盛唐,長16米。雙眼微閉,神態安詳。佛像保存十分完好,為莫高窟塑像的精品。佛像後面為精美壁畫。
第96窟北大佛
窟外九層飛檐樓閣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窟內塑有莫高窟最大的彌勒佛像,高33米,完成於武則天周延載二年(公元695年)。佛像碩大雄偉,面部豐滿圓潤,端莊溫婉。
第254窟 北魏釋尊
位於莫高窟石窟群南區中部二層,是北魏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充滿了宣揚釋尊教義的氣氛。窟形繼承了古印度的樣式,洞窟中央設有中心方柱。正面置一尊佛像,兩腳交叉,身著紅色袈裟.洞窟中還繪有釋尊的本生故事。
第079窟千佛
位於莫高窟石窟群南區中部一層,是盛唐修建的一個中小型洞窟,龕內塑像九身,胎形為原作,唯顏色經清代重新塗繪。窟內南、北、東三壁以及窟頂均繪有千佛。在窟頂千佛中穿插繪出了十幾身白描童子,裸身著靴,或歡騰跳躍,或回身成勢,或伏地禮佛,或曳帶而舞,頭上短髮,手持蓮花,頑皮而虔誠。
第17窟藏經洞
距莫高窟山崖最北端約200米處,在第16窟甬道北側,1900年王道士清除積沙時(由鳴沙山及沙塵暴刮來的淤沙)發現北側牆縫內有一秘室,僅七八平方米,內藏5萬餘件自晉至宋千餘件經卷、書畫、織綉、小說、史籍等文物。因其中80%為經書,故俗稱藏經洞。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間,先後有一群貪婪的外國人聞風而來,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購古文獻資料,可謂損失殆盡,莫高窟的精髓盡落境外。
TAG:吃貨的旅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