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結直腸癌的元兇—大腸腺瘤

結直腸癌的元兇—大腸腺瘤

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消化系統癌瘤中,大腸癌穩居第一位,發病年齡也有進一步年輕化的趨勢。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廣州及台灣省,大腸癌有超越肺癌成為新癌王的趨勢,而且35歲以下患者呈上升趨勢。

而大腸癌的產生,大約80%~95%是由結直腸腺瘤發展而來,可以說,大腸腺瘤是造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

那麼,什麼是大腸腺瘤呢?有什麼癥狀?怎麼檢查、治療和預防呢?

一、先從大腸息肉說起

大腸腺瘤是結直腸息肉中的一種,也叫腺瘤性息肉或腫瘤性息肉。

腸息肉是腸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通俗說,就是在大腸的內腔黏膜表面多出來的一塊肉。

它分布於結直腸的各個部位,尤以左半結腸和直腸較為多發。腸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腸鏡檢出率可達10%~30%,近年數據顯示,在年輕人當中檢出率也在10%以上。

按數量分,有單發性息肉、多發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

從病理性質上,結直腸息肉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腫瘤性息肉(大腸腺瘤):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隱窩灶)、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腫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並且如果腺瘤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絨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變。

而這一類息肉,我們一般稱之為腺瘤性息肉,或者直接稱之為大腸腺瘤。

非腫瘤性息肉:

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綜合征等)、淋巴性息肉、黏膜脫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腸息肉病 :

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此類疾病因為數量龐大,所以癌變幾率也相應較大,一經發現,及建議手術治療。比如,即使癌變率是1%,那麼100顆就是100%。

二、大腸腺瘤的分類和癌變幾率

大腸腺瘤是大腸的息肉一種,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良性疾病。而且發病非常隱匿。臨床上許多患者都是因為做腸鏡檢查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

雖然腺瘤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是也是公認的一種癌前病變。

研究認為至少80%~95%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大腸腺瘤像一顆種子一樣,隨著時間的延長發展為大腸癌的幾率會越來越大。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5~15年時間

根據腺瘤中絨毛狀成分所佔比例的不同而將腺瘤分為一下三種:

管狀腺瘤:絨毛狀成分佔20%以下

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布於腺體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間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

其癌變率在1%~5%左右。

絨毛狀腺瘤:絨毛狀成分佔80%以上

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

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

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在30%~70%左右;

也有觀點認為,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它的癌變率將是100%!

混合型腺瘤:絨毛狀成分佔20%~80%

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

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癌變的幾率與腺瘤的大小、數目有關:

直徑越大,數目越多,癌變的幾率就隨之增加!

小小的腺瘤雖然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放任其不管,會出很大的問題,只要時間足夠,可以說,100%會變成腸癌!

但是,它的生長極其緩慢,大約從息肉到癌變,需要5~15年時間,甚至更長;所以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並消滅它。

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45歲前做個腸鏡而已。

三、哪些人容易長大腸腺瘤?

大腸腺瘤在以下人群中十分常見,符合條件的人們一定要注意了!

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由於機體的衰老和免疫功能的下降,發生腸道腺瘤的風險較年輕人也大幅度提高;

腸癌家族史

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者;

不良生活習慣者

喜歡久坐,不愛運動,高熱量飲食的人都在這個範圍里;年輕人患腸癌者,大多有這些習慣!

長期腸道不適者

常常腹痛、腹脹、便秘、腹瀉一定尤其注意!

四、長了腺瘤會有什麼癥狀?

很多大夫稱大腸癌是隱匿的殺手,因為絕大多數患者長了腺瘤,卻沒有什麼癥狀,等到出現便血、腹痛、黑便、消瘦、腹部包塊時,往往已經是進展期腸癌了。所以要特別警惕!

息肉較大時會有如下表現:

便血。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於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貧血;嚴重時,出血量也可多達100~200ml。

排便習慣改變。如果腸息肉位於結腸遠端,並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腹痛。部分病人會出現瀰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時或者大便後加重。

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五、怎麼篩查和治療?

結直腸癌是唯一一個最容易預防,最容易治癒的癌症,前提就是要及時發現並切除它。

因為它生長極其緩慢,我們只要在它癌變前找到並切除它,就萬事大吉了。

其實篩查也非常簡單,在45歲前做一次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可以提前五年,甚至10年;

一旦發現息肉,及時切除,並遵醫囑定期複查。

治療也很簡單,甚至不需要住院;往往在鏡下就能治療;數目多、直徑大的,或者病理證實已經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要手術治療。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複查!

首先,因為諸多因素,一次腸鏡沒發現息肉,並不表示沒有;所以最好兩次腸鏡確定;

第二,因為息肉,尤其是腺瘤,複發的幾率很大,達30%~60%。而且,術後第一年複發的危險性要比同齡正常人高16倍。所以,切除後還要定期複查:

對於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後複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

高風險建議3~6個月複查一次腸鏡。

六、怎麼預防呢?

最關鍵的預防:及早做個腸鏡!

飲食上,美國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髮布的降低結直腸癌的方法 ,可以作為參考:

膳食纖維:蔬菜、水果及其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全穀物:粗糧;全麥食品;穀物;

遠離燒烤、腌制、熏制食品;

避免過度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

運動:這對於年輕人尤其重要。

其他:魚類、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種維生素、鈣劑、阿司匹林、乳製品也可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作者:杜林松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消化類SCI期刊變化
黃疸鑒別診斷經驗分享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