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喪葬費」,不能混淆私下求助和慈善公益
「撞死4人,賠不起,請幫幫我」,因為一起車禍,四川中江小伙楊龍在「輕鬆籌」上發起眾籌,希望大家為他籌款,賠付給死者家屬。在籌集到23935元之後,項目被平台凍結。此事被媒體曝光之後引發輿論風波,多數是質疑這一做法違背慈善倫理。
在探討此事之前,有必要注意一個細節。按照輕鬆籌後來的情況說明,「該項目所有資金來自發起人的親朋,沒有接收陌生人款項的信息顯示」。也就是說,很多批評者擔心的對公眾「騙捐」,至少從後果來看,還沒有那麼嚴重。當然,也有人質疑說,1215人次的捐款不可能都是發起者親朋,但從常理來推斷,這種性質的募捐,要贏得陌生人的同情並出錢,難度其實還是很大。所以,大部分的捐款出自親朋,還是比較可信的。
要特別關注這個細節,才能對此事件有更理性的認識。現在對於「眾籌喪葬費」的批判聲音很多,認為當事人是要轉嫁法律責任。可我們如果放在現實生活場景中考量,像當事人這樣不幸撞上交通事故要墊付喪葬費,而自己確實又無力承擔的,可不可以找親朋幫忙?顯然,窮盡所有辦法籌錢,也是一種承擔責任。即便籌來的錢不用還,「人情債」也是一種債。所以對當事人的批評,還是不妨多一些同情性理解,沒必要太過上綱上線。
只不過,當私下求助被轉移到針對不特定人群籌款的時候,突顯了慈善倫理的問題。親朋之間的互助,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理由,而陌生人之間的救助,人們希望看到純粹的「扶弱」慈善特質。當事人這種法律責任還沒區分清楚,自己有車有保險的情況,不符合人們對「弱勢群體」的認知,因而公眾會覺得被冒犯。
所以這件事,主要暴露的還是當事人自己對公益眾籌缺乏理性認知,以及現在互聯網眾籌平台管理上的疏漏。按照輕鬆籌官網的標籤信息,這是一個「大病籌款大平台」,可是「眾籌喪葬費」這種項目,又是怎麼通過審核並接受捐款的呢?當事人自救心切還可以理解,但一個互聯網眾籌平台不明確自己的公益邊界,無視平台公信力,還是很令人費解。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這類奇葩救助案例偶有發生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支持互聯網眾籌平台的發展。救助的低門檻和便利性,能夠給更多真正的貧弱者帶來切實的幫助。呼籲公益籌款人和平台端正認識當然是必要的,但這類平台既然是公開的,媒體和公眾實質上也能起到重要的監督作用。類似的奇葩救助,基本不太可能「悶聲發大財」,更可能的結局反倒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而在輿論的監督下,互聯網眾籌平台也會有不斷改進的壓力。
一些極端的個案可能看起來奇葩,但是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未必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誇張。在面對奇葩案例的時候,社會討論有助於澄清對慈善公益的認識誤區,這是積極一面。但也要提防的消極一面,防止對新的慈善形式的懷疑和退縮。在慈善事業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要的時候,因噎廢食是不明智的。面對「眾籌喪葬費」,請多一些理性。
※姆巴佩親承留守巴黎 奪冠夜法國騷亂頻發
※實地走訪「爆雷」網貸平台唐小僧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