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呵呵
回復「教育」送您三本特別的書
融合了國際教育理念的一所學校創始人這麼說,這得有多悲哀……
這兩天,一篇《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在播播的朋友圈刷屏了,各大國際教育領域公眾號都紛紛聲討作者李一諾,同時引發了各大國際教育家長群的熱烈討論。
李一諾究竟何許人也?
播播查詢原文中她所提到的「一土學校」官網看到:
抬頭非常耀眼:蓋茨基金、麥肯錫、全球青年領袖、清華大學 —— 商業氣息中又夾雜著那麼一縷文化與學術的氣息。同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在這裡稱她為「李校長」吧。
李校長為什麼抨擊國際教育?
李校長原文截圖
對於國際教育市場的怪誕現象,播播也是深有同感,對於李校長的直言不諱,簡直是要舉起雙手雙腳贊同(痛恨自己不是條蜈蚣)!
原以為李校長要「打老虎」了,她發表的「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言論是針對國內的國際教育領域亂象叢生而言。結果她話鋒一轉,開始不知所云、漏洞百出。
「我也看不懂「國際教育」這個大市場,有各種論壇、大會、專家,有垂直媒體、深入市場調研報告,有各種中介和「價值鏈」上的生意模式,後面還有各種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好不熱鬧。」
有需求即有市場,有市場則必然有市場細分領域——
舉辦教育論壇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國際教育理念相互碰撞促進行業進步;
教育垂直媒體能夠為家長孩子提供更前沿的指導建議;
教育企業需要市場分析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家長孩子)需求;
中介能夠連接學生與海外院校;
投資注入可以更好地支撐教育企業的運作(人力、科研都需要成本)
……
想問問李校長,這些有什麼問題?國際教育領域某些無證培訓班不顧教育質量一味撈錢,所謂「雙語教學」只是拉了一個金髮碧眼的老外來鑲嵌門面,亦或是黑中介把中國孩子送到國外野雞大學,這才是我們該抨擊的地方!中國國際教育市場熱鬧非凡,只能說明國內需求旺盛,中國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期盼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升學路線,而是更具全球化視野、期盼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市場多元(熱鬧)≠市場奇葩。
我們為什麼要送孩子去美國學習
01
李校長原文截圖
嗯,播播想問:
你能想像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社會精英認為對他們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中非索馬利亞幾內亞蒲隆地馬達加斯加嗎?
馬欄山的歷史悠久風景秀麗,馬欄山村民打算積極開拓這片旅遊資源,讓更多人能看到這片秀麗景色,所以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就是在馬欄山了嗎?馬欄山的村民就不能去日本賞櫻、去巴厘島撫沙、去普羅旺斯聞花了嗎?
「知識精英里,似乎有一個共識,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國外。」相信大家對此沒有任何異議,李校長也說「我講這個不是批判」。要說可悲,確實有一些的,就像自己的老爸賺得沒有王健林多,但我們依然最愛自己的爸,同時也會去給千千萬萬個別的富爸爸打工,努力讓自己未來變成「別人家的富爸爸」。
我們為什麼要送孩子出國學習,相信大家心中都有數了。
播播不是不贊同傳承中華文化,但也不認為「最好的教育」之名我們能夠冠之。
首先,對於「最好」的定義,沒有哪個教育專家、行業研究者能夠給出,目前,我們只能學習「更好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年來「國際教育」市場越來越火爆。
知名大學排行榜單TOP50的中美大學數量對比
美國是公認的世界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地,各大排行榜的TOP50大學近半數集中在美國。截止至2017年,全世界共有876人獲諾貝爾獎其中美國356人。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不把孩子送去美國學習(或者在國內的美國教育體制的國際學校學習)?
舉個家長們都熟悉的例子,假設你的孩子即將升到初三,要開始分班,他能夠進入優等班、平行班兩個班型,由你選擇:
優等班-配備了全校最優質的老師,這些老師曾經帶過的畢業班孩子進入市重點的比例是40%
平行班-配備的是普通老師,但是老師們從初一開始就帶著孩子學習,只是重點升學率有點慘
試問,你是讓孩子讀優等班,還是平行班?
其次,我們都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夠承接老祖宗的精華、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必須在中國」並無直接因果關係。
鴉片戰爭後,中國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思想後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而現在,我們充分利用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在國內的國際學校學習或直接出國留學深造,不僅能夠學習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知識,還能夠把中國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樣的國際教育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中國的留學生 真的那麼差嗎
02
李校長原文截圖
作為世界一流諮詢公司的全球董事,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評價我們把孩子送出去「值不值」,這一角度的確非常新奇。不知道李校長所說的「投入」,是時間、金錢、精力,還是情感?無論從何種角度,都無法換算成同一單位進行計算,這其中的「值」與「不值」,相信一千個家庭有一千個答案。
富二代出國讀書揮霍父母財富的孩子,現實中一定有,但這能解釋「我們送出去的孩子,怎麼樣了」嗎?李校長故弄玄虛,引發家長的焦慮,進而又暗示,除了「揮霍無度」,還有「抑鬱」的問題。播播不得不說,這個以偏概全的錯誤犯得有點明顯。
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是世界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出國留學人數在2017年還突破了60萬大關。以這樣的數字來計算,無論是患抑鬱症比例,還是車禍比例、校園槍殺比例,亦或是原文中提到的不能畢業比例,華裔孩子數量那麼多,想要佔比低都很難!
美國被退學高危人群學歷分布
再補充一點,相比國內高校的「嚴進寬出」,美國大學一直把守「嚴出」這一關,據College completion統計,美國大學畢業率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即意味著美國大學不好「混」,分分鐘可能淪落到被攆出去的命運。根據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第三路」2017年發布的一份新報告,只有55%的學生在6年內畢業於普通的私立非營利性大學。在研究的1027所私立大學中,761所大學的畢業率不到67%。而公立大學畢業率甚至低到46%,也就是說,近半數(1/2)學生無法完成學業。所以,「清華附中原副校長辛穎有一個分享,在耶魯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學業的中國學生有將近 1/3」(李校長原文),李校長是不是想表達,中國的孩子走向國際教育舞台依然表現得十分優秀?
中國精英的國際教育與世界職場
03
李校長原文截圖
俞敏洪先生曾經說過: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加上知識結構完整的人,同時還要加上旺盛的求知慾、創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播播非常欽佩且贊同這樣的觀點。如果我們把教育是否成功(「成功」的定義也有失偏頗,此處姑且以李校長的思路來進行探討吧)的衡量標準,定為在世界職場上能否成為高管,那麼,這樣的「教育」是悲哀的。假設有一天,中國的畢業生在世界各大名企擔任高管,那麼就此論證,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或中國國際教育)實在太棒了,最好的教育就是在中國——這未免才是個笑話。
中國的國際教育到底怎麼樣
04
出國留學只是國際教育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出於留學安全的考慮,中國家長對國際學校的熱情與日俱增。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激勵了民辦教育(其中自然包括大熱的國際學校)的發展,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又以政策推動了公辦學校國際部發展,國際學校呈爆髮式增長。相比傳統家庭依然坐在中高考的井裡尋求獨木橋的出路(主要是思路受限/錢包不鼓,冒險走新路所需要的成本承擔不起),精英家庭已經跳出固有路線,發掘了國際學校的升學解決方案。
國際學校所代表的「國際教育」是怎樣的?
李校長的解釋很到位:
「國際教育」的起源,其實是西方國家的人到欠發達國家甚至殖民地國家,為了在當地為自己的孩子上學辦的教育。這當然有價值,讓我們看到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做法。
中國的國際學校又是怎麼興起的?
中國最早的國際學校是以滿足當時為數不多的外籍子女的教育需求而建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批的外籍人員進入中國就業,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受到推動。外籍工作人員子女的不斷增多和中國本土的高凈值人群的湧現,中國國際學校越來越多成為中國孩子體驗國外教育理念、接受西方教育體制的場所。誠然,目前這一市場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不良現象,有些不懂教育的產業集團投資興建國際學校,沒有教學資質的學校忽悠家長報名,沒有專業教學經驗的金髮碧眼外國人參與課程設計、授課……播播想說,任何一個新興的行業都有它初始階段的問題,市場的問題就留給市場規律去優化。(這不是一個國際玩笑)
我們的國際教育做到了怎樣的程度?
遠播與全國數百家國際學校有過合作,播播老師有機會也採訪過不少國際學校的孩子,他們滿懷感恩的描述令我對這個行業充滿了期待,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另一種成長的希望!
上海某知名國際學校首屆畢業生對學校的回憶
上海另一所雙語學校畢業生對學校的回憶
如果非要說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相信國際學校的孩子們首先要不答應了。
TAG:遠播國際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