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臣提議:重修城牆,群臣極力反對,武帝:修,耗空國庫也要修
原標題:一文臣提議:重修城牆,群臣極力反對,武帝:修,耗空國庫也要修
漢朝從立國就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漢初由於國家剛剛經歷戰亂,國庫空虛,,已經無力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對匈奴一直採取的是隱忍的政策。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一方面國力增強了,另一方面以武帝的個性也不甘受匈奴的欺負,於是對匈奴發動了多次戰爭,而匈奴對漢朝的報復也變本加厲。
元朔二年,匈奴的騎兵侵犯漁陽上谷兩地,造成邊民和士兵的嚴重傷亡,漢武帝毫不猶豫地發兵抵禦,他派出的是衛青李息兩元大將。
衛李二將並未跟正面之敵接戰,而是領兵進攻西部的高闕和隴西。這顯然用的是圍魏救趙之策。
兩地的匈奴沒有任何思想準備,被漢軍打得大敗,漢軍大獲全勝,不僅收回了河套地區,而且給匈奴很大的殺傷,並順便把匈奴丟棄的上百萬隻牛羊帶回了漢朝。
河套原來屬於秦朝,秦末戰亂時期,被匈奴乘機搶佔,漢朝幾代君王一直沒能把它奪回來,現在終於回到漢朝的懷抱。
河套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它是連接漢朝和匈奴的一個跳板,匈奴的騎兵通過這個跳板,兩天就能打到京師長安。而漢朝佔領這裡,一步就可以跨到北方草原,對匈奴進行打擊。所以秦朝時候才會不惜派重兵防守。
但是河套收回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朝廷的面前:到底是派兵駐守,還是把部隊撤回。
這時候,西漢名臣主父偃給武帝出主意了,他說,河套乃是富饒之地,黃河從中流過,既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在軍事上構成天然的屏障,秦時曾經派蒙恬修築城牆駐守,現在既然重回漢朝,就應該設置郡縣管理,然後派兵重修城牆,並長期駐守。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經濟,當地的賦稅就足夠為部隊提供給養。
武帝對主父偃的建議非常重視,他還想聽一聽百官的意見,沒想到,在朝議的時候,卻遭到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他們的理由主要是修築城牆、派兵駐防就要花錢,而秦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修長城引起了民怨,漢朝豈能重蹈秦朝的覆轍?
但是主父偃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反駁眾臣說:「修長城誠然引起了民怨,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國防工程,我們至今還在依賴它抵禦匈奴的侵略。在河套建立國防工程,相當於又把長城往北推進了一段距離,這樣利在千秋的事為什麼不做呢?」
漢武帝不愧是一代英主,他全然不顧眾臣的反對,哪怕會導致民怨,哪怕耗空國庫,依然全力支持主父偃的建議「重修長城」.
於是朝廷在河套設立朔方郡,並派十萬精壯農民前去築城,並對秦時留下的防禦設施進行修繕。同時朝廷又往河套移民十萬,這十萬農民,平時是民,戰時就是軍人,他們是一支自力更生的邊防部隊。
漢武帝此舉,雖然把國庫差不多花空了。但是他卻給漢朝營造了一處堅固的國防工程,這套工程的建成,改變了漢匈之間的戰略態勢,從此,漢朝由被動轉為主動,為後期消滅匈奴奠定了基礎。
※一個讓東西方列強同時畏懼的中國人,此人一死,列強長舒一口氣
※十二歲國破家亡成敵國俘虜,同年當上一方軍政大員,14年後稱帝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