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威論反省思維

杜威論反省思維

原標題:杜威論反省思維


作者:饒芳


轉自:人機與認知實驗室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點擊購買,噹噹直購


我們如何思維:漢英雙語版(萬千教育)


作者:(美)約翰·杜威 著 / 楊韶剛 等譯


噹噹 廣告


購買


杜威是一位頗具影響的教育家。有人說,「他的教育思想標誌著一個時代」,在教育史上,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從1910年問世以來,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都未曾離開過人們關注的視線,而且歷久彌新。今天,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喧囂淡去,人們不覺開始佇足沉思,教學的目的和本質究竟是什麼?有效的教學應該如何達成?當人們在不斷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仍然深感迷茫時,杜威的反省思維理論多少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一、反省思維的含義和特徵


「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①]思維的形式有多種,首先,「意識流」,就是遍佈於我們頭腦中的無意識的和不受控制的觀念過程,比如,獃獃的在想些什麼,或者心中的一個閃念,都屬於意識流;其次,「虛構故事」,比如,我們偶然間想到「農夫和蛇」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們沒有直接感知的,而且是虛構的,是不帶連續性的,這不同於觀察到的實際的記錄。第三,「沒有證據的信念」,比如「我想明天將冷起來了」,等於說「我相信明天會冷起來」。信念包含那些我們並無確定的知識,然而卻確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們現時認為是真實的知識,而在將來可能出現疑問的事情。這些形態的思維,或者是無意識產生的,比如第一種「潛意識」;或者是隨意的、沒有連續性的,比如第二種「偶然的想像」;或者是人云亦云,直覺猜測,想當然,比如第三種「沒有證據的信念」。總之,杜威認為,這些思維形態都不是反省的,都有各自的缺陷,這對於促進人的思維發展是不夠理想,甚至是有害的。杜威認為「反省思維」是「最好的思維方式」。反省思維,是指對某個問題進行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不過,雖然反省思維和以上三種思維形式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上述三種思維都可能引起反省思維,而當反省思維一旦開始,便具有自覺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證據和合理性的堅實基礎上形成信念。這就是反省思維與眾不同之處,具體來說有如下三個特點:


第一,反省思維具有自覺的目的性,旨在求得結論。目的性是反省思維區別於意識流、隨意想像、沒有證據的信念的主要特點。反省思維不只是通過頭腦中一系列令人愜意的虛構故事和種種景象而得到愉悅,反省思維是指向目的的。[②]在整個反省思維過程中,首要的、主要的問題是解決疑惑。如果沒有需要解決的疑難問題或需要克服的困難,就會胡思亂想。當然,如果要解答一個問題,處理一種疑惑,就需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一位旅行者,其目的只是希望找到通往某一特定城市的途徑,那就應當在交通線路上搜尋;而如果他的目的是想找到一條風景優美的小路,那他就要重新尋找路徑。杜威還認為,「問題的性質決定思維的目的,而思維的目的則控制思維的過程」。[③]所以,求得結論是反省思維必須要達成的,而且這一結論必須能夠得到證實。比如:一個關於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很有趣味的,而反省思維的結論卻要求說明這個巨人生活在大地上的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需要在一系列的想像之外,作出某些說明,成為事實確鑿、理由充分的結論。

第二,反省思維是持續不斷且井然有序的連接。我們常常會有發獃的時候,其實思維並沒有停止,各種各樣的「意識流」充滿腦子,只是這些事物彼此沒有多少聯繫,甚至是雜亂無章的,因而也就沒有多少價值。反省思維是強調連續的,不只是觀念的連續,而且也包含結果的連續。打個比方說,成語接龍遊戲就遵循了這種持續不斷且井然有序的連接。例如,成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命關天、天平地成……年湮代遠、遠隔重洋、洋洋盈耳、耳順之年,即「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是前者的正當的結果,受前者的制約,或者說,後者參照前者」。另外,「任何反省思維都有一些確定的成分,它們聯結在一起,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運動」。[④]


第三,反省思維包含個人的考察、檢驗和探究。反省思維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的過程。考察、探究和檢驗是反省思維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早先人們認為大地是平面的,他們依據的是人們視野的限度內能看到的現象。但是,對這種證據沒有作進一步的考察,沒有經過本應加以重視的其他證據的檢驗,也沒有探尋新的證據。而當哥倫布把大地「想」成球形的時候,則和他的同伴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假設並採取行動:堅信沿此航線可以抵達印度,堅信船隻在大西洋中向西遠航會出現什麼結局。哥倫布之所以能夠提出他的新思想,正是由於他並非不加以懷疑地接受傳統的理論,而是富有懷疑和探索的精神。這就是反省思維的第三個特點。


總之,反省思維是要把經驗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情境轉變為清楚的、有條理的、和諧的情境。反省思維有兩個極限,即:以困惑的、困難的或混亂的情境開始;以清晰的、一致的、確定的情境結束。第一種情境是反省前的情境。它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後一種情境中,懷疑消除,問題解決了;這是反省後的情境。


二、反省思維的重要性


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被看作人與低級動物的根本區別。杜威不僅寫作了《我們怎樣思維》,在他後來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里又再次拿出專門的篇幅談到了思維的方式及思維的重要性。杜威如此關注思維,尤其推崇反省思維,那麼,反省思維究竟有何意義呢?在杜威看來,反省思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反省思維使合理的行動具有自覺的目的。反省思維能夠指導我們的行動,使之具有預見,並按照目的去計划行動。換句話說,反省思維使我們單純的、盲目的行動轉變為智慧的行動。例如:沒有思維活動的動物,當受到淋雨的威脅時,也要鑽到山洞裡去,這是因為它的機體受到某些直接的刺激。一個有思考的人覺察到未來可能下雨的某些特定的事實,就會按照對未來的預測而採取行動。因此,如果兒童掌握了反省思維,那麼,他們就會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為什麼做。這樣有自覺、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狀態是反省思維所期望達成的,也是兒童學習的終極目標。


第二,反省思維能預先做好系統的準備。杜威認為,只有運用反省思維,才能懂得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人們運用思維建立和編製符號、甚至採取具體行為,為了預先想到結果甚至為達到某種結果或避免某種結果。比如:人們懂得設置顯著的警戒船隻失事的浮標、建造燈塔、修建氣象台。總之,在生活中各種意外事件和突發事件出現之前,深思熟慮地建造一些裝置,以便在突發事件臨近時能夠覺察出來,並把它們的性質記錄下來,以便預防那些不利的事,至少可保護自己免遭其害,並且取得更多的擔保和大量的收益。[⑤]只有反省思維才能夠做到這樣。如果兒童掌握了反省思維,那麼,他就會懂得如何能夠避免失敗,並且能夠自覺地有目的地做系統的準備。


第三,反省思維能使事物的意義更加充實。反省思維使有形的事物和物體具有不同的狀態和價值,而沒有反省思維能力的人則不能做到這一點。[⑥]比如:對於一位有學識的科學家來說,普通事物所擁有的意義是更為廣闊的。一塊石頭不僅僅是一塊石頭,它是一種含有特定的礦質的石頭,它來自一種特殊的地層,等等。這塊石頭告訴人們幾百萬年以前發生的某些事情,並有助於人們描繪地球的歷史情景。所以,反省思維使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更加充實和更加有意義。杜威認為,前兩種意義是屬於實際的;它們使人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加。而第三種意義,則使事物的意義更加充實,而當這三種價值累積起來,就形成了真正人類的理性生活。


三、反省思維的分析


前文已經講到,反省思維是反省前提出問題到反省後得到結論的過程,即由疑難的情境到確定的情境,而在這兩種情境之間,又包含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暗示,即尋找可能的解決辦法。比如: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時,就會想到該怎麼解決,想到的解決的辦法就是暗示或稱觀念,如果只存在一種暗示,我們會立刻接受並開展行動,但如果存在兩種或更多的暗示,它們之間甚至形成了互相衝突的含糊不定的狀態,那就需要進一步的探究。第二階段:理智化,即對疑難進行分析,並且形成問題的過程。第三階段:導向性觀念——假設,即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階段的暗示是自發出現的,它的出現不含有理智的性質。而假設顯然具有理智成分,即我們知道用它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用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對暗示加以控制。第四階段:(狹義的)推理。對一種假設從理智上加以認真地推敲,即人們依據所具有的知識和觀察的事實進行初步推斷。第五階段:用行動檢驗假設,即通過外顯的或想像的行動來檢驗假設。


這五個階段並不是按一定的次序一個接一個地出現。相反,在真正的思維中,每個階段都有助於一種暗示的形成,並促使這個暗示成為假設。這有助於明確問題究竟在何處,問題的性質究竟是什麼,這種暗示的每一次改進都可引導到新的觀察,產生新的事實和資料,使心智更能準確地判斷已有事實的現實意義。


其實,如果把反省思維的兩端作為反省思維的起始和終結階段,便可以形成這樣的七個階段,即疑惑產生——暗示——理智化——假設——推理——檢驗——得出結論,這是反省思維的完整過程。


杜威還指出,反省的思維還包括對未來的探查、預見、預測或預言,以及對既有經驗的回顧。在某些情況下,對未來的預見是相當重要的。例如,當一位醫生為患者診斷時,他通常也要對疾病可能的發展作出預見。他的治療不僅驗證或否定關於疾病的假設,而且他的治療結果也影響他對病人的未來的治療。當然,在反省思維中,對過去的參照也是同樣重要的。在任何情況下,暗示都憑靠人們過去的經驗,暗示不可能憑空而起。因此,既有經驗是反省思維不可忽略的因素。


四、反省思維的訓練


反省思維需要細心而周到的教育和指導,即使如此,它還可能沿著錯誤的途徑,引導出虛假的和有害的信念。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論述過思維對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思維訓練的必要性,他認為「思維訓練能發揮思維的最好的可能性而避免最壞的可能性」。


在杜威看來,反省思維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目的。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要能激發兒童的反省思維。反省思維形式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玄妙莫測的,它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得來。杜威認為,反省思維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活動和思維訓練。活動對思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尤其在人的童年時期。這裡的活動包括嬰幼兒時期的抓、觸等手足活動,也包括模仿、遊戲、以及學校的手工作業課程,比如插花藝術、繪圖藝術等。杜威認為,沒有改變自然情境的活動的進行,就沒有有效的思維。那些有意識地選擇和安排的活動的作用就構成了思維[⑦]。尤其是那些解決問題的活動,為思維的發展提供了真正的訓練。而要使活動具有價值的條件是:首要的是激發和支持學生的興趣。如果活動沒有情感的參與,沒有願望,孩子就不會感覺到活動的意義。產生了興趣之後,還要考慮能夠維持興趣的持久。其次,活動應當具有內在的價值。如果僅僅是瑣碎的活動,除了暫時的娛樂以外,不會有長久的效果,所以,應當涉及富有情趣,同時又代表生活中某些有價值的事物。再次,活動過程中應提出問題,以喚起新的好奇心和求知的需求。另外,要關注態度在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比如說,遊戲態度比遊戲本身更為重要。遊戲的態度就是一種自由的態度。有了這一態度,人們就不必再拘泥於事物的物質特性,能夠在一種想像的世界中認識現存的、真實的世界。例如:孩子們常把一塊石頭當作桌子,把樹葉當作盤子,對待他們的玩具娃娃、小火車、積木也是如此。在擺弄這些玩具的時候,他們不是生活於物質環境之中,而是生活在由物質事物所引起的多種意義的大領域裡,既有自然的意義,也有社會的意義。最後,要考慮到活動結果的連續性。活動應當是連貫的、有次序的,而不是毫無關聯的行動的混亂組合。今天的活動應當是為明天的活動做準備,如此一步步地增加,以累積的方法繼續推向前進,就會達到完滿的結局。


第二,語言和思維訓練。語言同思維有著特別密切的關係,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也是社會適應的最重要的工具。杜威強調:「儘管語言並不是思維,但它對於交流思想,以及對於思維本身來講,卻都是必須的」。而教育要使語言轉變成理智的工具,就要指導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語言,使語言由原來作為實際的、社交的工具,逐步變成有意識地傳播知識、幫助思維的工具。尤其要注意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表達「精確概念」的習慣,要養成這一習慣,需要做到三點:首先,擴充學生的辭彙量;其次,更精確地表述辭彙的意義;再次,養成連貫的口語表達的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鼓勵學生自覺、自願地表達,而減少老師壟斷課堂,一講到底的做法;另外,要注意意義的完整性,迴避瑣細的「分析性」的提問,反對讓學生回答填空式的問題,提倡讓學生完整地回答問題和回答完整的問題。


第三,觀察與思維訓練。杜威指出,觀察是獲得材料的途徑,觀察對思維習慣具有直接的影響,但觀察本身並不是目的,思維訓練才是目的。「觀察不僅是要驗證一種觀念(或提出某一解釋性的意義),而且也要找出問題究竟在何處,或甚至要提出某一問題,並以此為指導,形成一種假說。」只有這樣的觀察才是有效的。在思維訓練中,如何才能把觀察擺到正確的位置呢?方法有三個:首先,觀察應當包含主動的探究,應當明確觀察的目的;其次,應當選擇適當的觀察材料,能引起觀察的渴望,使觀察更精密。比如說,選擇有情節的、具有發展變化的、動態的材料進行觀察;再次,觀察應具有科學的性質,即不僅僅是因為愛看或愛聽,還要引導這種觀察去達到一種理智的目的。學生學習觀察是為了發現他們所面臨的疑難問題,並對觀察到的疑難加以推測,從而提出假設性的解釋;最後驗證假設。

第四,知識的傳授與思維訓練。知識的傳授和觀察一樣,也是獲得材料的途徑,對思維習慣具有直接的影響。杜威認為,無論發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需要知識,知識的傳授對於思維的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做到使課本和教師提供的教材成為反省思維的材料,需要注意幾點:首先,傳授的材料應當是必需的。也就是說,傳授的材料是個人觀察所不易獲得的。其次,傳授的材料應該是一種刺激,刺激學生有親身探討的興趣和反覆深思的主動精神,而不是帶有教條主義的定論。另外,傳授知識所提供的材料應當與學生自己經驗有密切的關係。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如果不適合學生自身經驗中已經激發起來的興趣,或者不能引出具有某種意義的問題,則在理智的發展上是有百害無一利的。這種教材像大量的廢料和碎片一樣,堆積在腦中,一旦出現問題,就成了妨害有效思維的障礙物。


第五,講課和思維訓練。在講課中,教師與學生達到了最緊密的接觸。指導兒童的活動,激發兒童求知的熱情,影響兒童的語言習慣,指導兒童的觀察等都集中在講課上。因此,講課對兒童的思維訓練起著刺激和指導作用。刺激是說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因為學習和智力活動的最基本的動力來自內部。指導是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對於思維的發展是促進的,反之則會阻礙發展。然而,僅靠孩子自己是無法分辨哪個是有益的,哪個是有害的,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講課應當檢查已經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待檢查的知識與能力包括:一是在理解教材上是否有進步;二是在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能力上是否有提高;三是作為思維基礎的一般習慣和態度是否已經養成。


杜威的反省思維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以及如何達成。應當說,反省思維理論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既包括理論性知識,又包括具體操作方法。它不僅給學生的學習,而且給教師的教學、教師自身的成長提供了理念指引和方法指導。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研究性學習,近些年興起的教師行動研究,都不約而同地走著「提出問題——分析(診斷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基本邏輯路線,與反省思維理論如出一轍。也許我們不承認這兩種理念直接來源於反省思維,但不能否認它的影響。一種理論,當它衍生出新的分支或者作為其他實踐操作的理論基礎時,自然就賦予了本身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為持久的生命力,杜威的反省思維理論就是如此。


--------------------------------------------------


參考文獻


1.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單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

3.李賢智.張勝前.杜威反省思維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8(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達·芬奇:又困又臭,可我就是好奇啊!
如何理解康德的「理性的事實」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