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發:睢陽的那個瞬間

重發:睢陽的那個瞬間

(借用一下西安古城牆。圖片來自Pixabay,基於CC0協議)

幾年前有個古今地名對照帖一度很火,很多小夥伴就是由此知道了蘭陵和棗莊、汝南和駐馬店之間的蜜汁聯繫。想著挺有趣的,我也來湊熱鬧貢獻一個吧。

提起河南商丘,小夥伴們是啥印象?估計多數回答是沒印象。那麼提起它的古稱——睢陽呢?你說你還是沒印象?沒印象正好,看過本篇就有了。

中國古代地名裡帶陰、陽這兩個字的地方,多半是依山靠水命的名。比如洛陽——洛水以北,淮陰——淮河以南,江陰——長江以南,衡陽——衡山以南,華陰——華山以北。

上述地名的命名規律是這樣的: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有點繞,我當年是這麼記的:我們生活在北半球,不論山也好、房子也罷,南面是有太陽照到的一面,北面是背陰面。所以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則和山相反。

根據上述規律我們可以推定,睢陽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它坐落在睢水的北岸。

小時候電視上播過一個古裝連續劇《張巡》,因為有很多戰場戲,所以我看的津津有味。只是看完了不知所以,這人是誰啊,幹嗎了殺來殺去?多年以後才知道,感情這人是大大的有名啊。

張巡許遠守睢陽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安祿山叛亂之初,因為叛軍兵精將勇,朝廷又應對失當,致使整個國家局勢一片糜爛,潼關以東尤甚。很多忠於朝廷的地方將領只能各自為戰,最後被叛軍各個擊破(知名如和張巡同列《正氣歌》的常山太守顏杲卿)。

當時張巡只是小小的真源縣令,卻毅然起兵對抗叛軍。以數千兵馬先在雍丘重創前同事令狐潮,後和睢陽太守許遠合兵守城,與叛軍相持經年。在朝廷各種豬隊友的神助攻下,城池終於被叛軍攻破,眾人悉數被害。

假如有一種樹可以存活四千年,假如它生長在睢陽——商丘這片土地上,那麼張巡的故事在它眼裡不過是過往千年中的一個小小瞬間,然而這個瞬間卻分外耀眼。就讓我們和那棵樹一起,來看看這個閃耀瞬間的眾生相吧。

草人借箭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可謂家喻戶曉,它的故事版權就來自「張巡製造」有限公司。張巡守雍丘,城內箭矢將要用盡,便扎了數千草人,穿上黑衣,夜間用繩子縋下城牆。城外叛軍以為是敵襲,於是爭相放箭。就這樣張老師收穫了許多箭。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沒有。守軍每天都按時把草人縋下城牆,久而久之城外叛軍發覺是草人,漸漸就不做防備了。可這時候張巡卻換了套路,不用草人用真人。你不加防備?那我就衝出城去殺你個人仰馬翻。驚不驚喜?刺不刺激?(張老師表示,叫你們小時候不好好聽狼來了的故事)

面中六箭

還是在雍丘縣。雷萬春是張巡手下部將,一次他在城上和敵將令狐潮對答,敵軍"伏弩發六矢著面,萬春不動",以至於敵軍以為他是木頭人。及至通過諜報人員得知是活人,令狐潮大驚失色,讚歎張巡軍令之嚴。

(開個玩笑說,雷爺別是平時就不洗臉吧?)

蒿草射敵

舞台轉到睢陽。張巡想通過射殺主將尹子奇來瓦解敵軍,卻苦於城外敵軍眾多無法辨認。於是想了這麼個套路:用蒿草做成箭往城外射,被射中的敵軍認為城內箭矢用盡,於是屁顛屁顛的拿著蒿草跑去跟主將報喜。張老師讓城裡箭法最好的南霽雲盯著這個報信的人,等認準了誰是主將,一言不合就是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張老師套路真多)

殺妾饗士

這個部分既傷感又有爭議,根本原因是豬隊友的存在。睢陽城本來存糧六萬斛,可以吃一年。結果來了個傻領導非讓勻一半糧食接濟濮陽和濟陰,許遠力爭不果。而那兩個兄弟城市更絕,拿到糧食之後立馬叛變投敵。張巡許遠心裡估計把領導八輩兒祖宗都問候遍了。

糧食沒了只能吃樹皮草根,接下來殺戰馬,再下來就只剩吃人了。張巡當眾殺了自己的愛妾讓大家分吃,到最後發展成吃老弱病殘。睢陽城原本有六萬軍民,到城破時大概只剩下一半了。

吃人這件事在當時就備受爭議,到了現代爭議更大。很多人認為戰死、餓死、甚至被吃掉這麼多人命,太不人道了。為了對朝廷的所謂忠義死這麼多人,還不如乾脆投降保全這些人命。

馬大爺提出過一個東西叫歷史唯物主義。在我的淺薄理解,就是別拿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做的事,容易看走眼。

睢陽乃是江淮之門戶,睢陽一旦失守,則叛軍乘勝南下,整個東南不保。對於連都城長安都已經失陷,局勢岌岌可危的唐王朝來說,如果東南賦稅不保,那可就徹底鹹魚翻身無望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犧牲數萬軍民,說他們挽救了整個唐王朝也不為過。至於要不要質問這數萬軍民有沒有義務被朝廷犧牲掉?他們願不願意?他們死的值不值?請諸君自便,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

南八斷指

南霽雲是張巡手下第一神射手,排行第八。張巡派他突圍求援,他找到賀蘭進明,結果對方不但不發兵,見他勇壯,還想把他據為己有。這邊大排筵席招待著,那邊南八爺看著滿桌的菜卻落了淚。

自己出城時城裡已經斷糧月余,這個豬隊友又不肯救援,想到這些哪裡還吃得下。南八爺強忍著悲憤說:「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說完拔出佩刀斬斷自己一根手指,啥也沒吃就走了。

(寫到這裡我每每掩卷太息:就算吃不下也應該塞飽了再走!飽了才有力氣打仗啊。還應該揣倆燒雞什麼的帶回去給弟兄們)

(上點好吃的給他們解解饞,沒找到燒雞。圖片來自Pixabay,基於CC0協議)

張睢陽齒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名句。張巡被俘之後,敵將尹子奇問他:「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意思說,您督戰眼角都瞪裂了,牙齒也咬碎了,至於生這麼大氣么?張巡迴答:「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意思說跟你們這幫孫子就有這麼大的氣!叛軍用刀撬開張巡的嘴,果然滿嘴只剩下三四顆好牙。

南八赴死

尹子奇招降張巡不成,又想招降南霽雲。南霽雲先是沒做聲,張巡以為他想投降,於是大呼:「南八!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笑了笑,回答說:「欲將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於是從容赴死。

按照我的理解,本來八爺這是要騙開綁繩干一票再死。不過既然張老師叫我一起死,那就一起死。

不肖子孫

這部分算是一個熱血故事的奇怪尾聲。

若干年後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朝廷,說睢陽城陷,張巡及手下部將均被害,唯獨太守許遠當時沒有死,一定是有賣國投敵的行為,請朝廷褫奪追封許遠的官位。這件事朝廷議論過後沒有認同張去疾的提法,算是給許遠的忠義定了基調,但是民間對此仍然多有議論。

多年以後,大文豪韓愈對此做了一段評價,我認為比較中肯。大意是說:張、許二人都是死守睢陽成名,差別不過先死後死。兩家孩子不成材(主要是張家),不能理解父輩的志願,結果導致世人猜疑許遠怕死投降。許遠如果真是貪生怕死,那城裡已經在吃人了為什麼不投降,還要死守到最後呢?

我估計張去疾這個小王八蛋在下面沒少挨他爹大嘴巴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上隨便譚 的精彩文章:

重發:來看星星吧

TAG:海上隨便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