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懷舊與憂傷,廢墟之城的「呼愁」——奧爾罕·帕慕克作品系列

懷舊與憂傷,廢墟之城的「呼愁」——奧爾罕·帕慕克作品系列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西方文學評論家將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並論,稱他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1952年6月7日,帕穆克生於伊斯坦布爾。

文 · 學 · 之 · 路

1974

帕慕克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傑夫德特和他的兒子們》

1979

第二部小說《寂靜的房子》出版並獲得了土耳其馬達拉勒小說獎

1985

第三部小說《白色城堡》完成,這是他第一本歷史小說

1990

《白色城堡》獲得了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同年,他的小說《黑書》,成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1995

《黑書》(法文版)榮獲法蘭西文化獎。

1997

《新人生》出版後,在土耳其引起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之一。

1990

《我的名字叫紅》出版

2002

當年出版的《雪》以思想深度而著稱,是奧爾罕·帕慕克最鍾愛的作品,他稱這部作品為「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政治小說」。

2002

《我的名字叫紅》榮獲法國文藝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3

《我的名字叫紅》榮獲IMPAC都柏林文學獎

2004

《雪》被選入《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好書」。

2005

自傳式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獲得了德國書業和平獎,並榮獲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6

《雪》榮獲法國「梅迪西斯外國作品獎」

2006年10月12日

被瑞典文學院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土耳其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

2009

出版小說《純真博物館》。

通過憂傷、呼愁探討,揭示土耳其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

帕慕克的作品一直圍繞著闡釋和揭示土耳其人尷尬的文化身份這一主題而展開,作品不僅描繪了伊斯坦布的憂傷與呼愁,而且反映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一種嚴肅的智性思考,處處洋溢著伊斯蘭文化的底蘊。

他的創作描述了土耳其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國家和歷史文化,同時以小說的形式尖銳地指出了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本民族個體特徵日益消融的當下,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文化的邊緣化以及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迷失與追尋,面臨著每個國家和民族所謂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問題。

奧爾罕·帕慕克通過他的筆捍衛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他希望成為一座橋樑,不屬於任何一塊大陸,任何一種文明。在兩種文明之外,卻有機會洞悉兩種文明的意義。在他的作品中沒有絕對的東方和西方,因為文化是互補互融的,人性是共通的。

我的名字叫紅

故事發生在1590年末的奧斯曼帝國,國王蘇丹秘密委制一本偉大的書籍,頌揚他的生活與帝國。四位當朝最優秀的細密畫家齊聚伊斯坦布爾,繪製這本傳說將動搖宗教與社稷的書。此時,為愛情離鄉12年的青年黑在戀人父親的召喚下終於回歸,迎接他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

一位細密畫家被發現死於深井中,奉命為蘇丹繪製抄本的長者也慘遭殺害。蘇丹命令宮廷繪畫大師奧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就藏在書中未完成的圖畫某處。

精選書評:

@璃人淚@2011

帕慕克是下一個想多讀的諾獎作家,出彩的不是故事本身的情節性,而是說書人般的信手拈來、點綴其中的伊斯坦布爾文化、穿梭於時間的過去和未來的思索

@張躲躲

以精彩的殺人案和獨特的敘述方式開場,但是當成懸疑小說看的話就太失望了。實際上是本歷史小說,記錄了細密畫畫師行業的興盛和衰敗。繁華又頹廢,神秘而偉大。

@毋不敬

奧爾罕.帕慕克在西方化的大趨勢下試圖講述一個東方的故事,裡面不停地提及中國、印度、波斯、蒙古,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曾經籠罩在東方視角之下。他是奧斯曼文明的講述者,他的作品也在實踐著這種一貫性的責任,中華文明的講述者又是誰呢,如果我們的創作意圖能更大一些的話?

@魚更

帕慕克的作品裡語言最美的一本;東方式的寓言糅合西方式的敘事,以非常非常迷人的方式探討了很多的主題。天地本不仁,時間本無情,人類自身的慾望阻止了永恆的到達——「如果你不做夢,時光就不會流逝」。

@雅堃

帕慕克不愧是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的故事裡萬事萬物都是參與者。除了使講述方式獨具魅力之外,也正暗示了,沒有什麼清白無辜。

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書寫的既是一部個人的歷史,更是這座城市的憂傷。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迹的城市。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

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發掘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伊斯坦布爾的城市生活。跟隨他的成長記憶,我們可以目睹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認識傳統和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傷。

精選書評:

@蜜三刀

一座有廢墟有憂傷有作家書寫它的廢墟和憂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城市……這本書常常讓我想起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水滴

假如你會游泳,找到通往海面的路,你會發現博斯普魯斯儘管憂傷,卻十分美麗,不亞於生命。靜止的回憶里一面舊玫瑰色的沙礫牆,清晨築巢的海鳥。。。

@燕麥小姐

伊斯坦布爾之於帕慕克, 正如上海之於王安憶. 然而王安憶的上海, 是一個笑不露齒的姑娘, 是有關格調的. 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 是一個睿智的老者, 在東西文化的交融中安然自若。

@663?_?

去之前讀了一遍,所以當我身處伊斯坦布爾的雨天時,一切都像古勒的黑白照片。回來後重讀,看到那些我曾停駐過的街道、地名,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座城市共有的呼愁。

@Bill

黑白的回憶 把一座「沒落」的呼愁之城喚醒 寫得如此讓人心馳神往 片段式的引起共鳴的生活印記 欣賞這句話:所謂不快樂 就是討厭自己和自己的城市

純真博物館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爾,30歲的富家公子凱末爾與名媛茜貝爾訂婚在先,卻意外遇到出身貧寒的遠房表妹——18歲的清純少女芙頌。兩人熾熱的愛戀過後,凱末爾最終與茜貝爾解除了婚約,卻發現芙頌早已離他而去。

凱末爾追隨著少女的影子和幽靈,深入另一個伊斯坦布爾,穿行於窮困的后街陋巷,流連於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義分子的炸彈破壞的街道上,在被油輪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峽邊,在軍事政變後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頌靠近,直到無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離。

為了平復愛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愛過的,甚至是她觸碰過的一切,將它們珍藏進自己的「純真博物館」……

精選書評:

@蘇寧

書中包含太多我喜歡的元素,以致於要用天天向上的姿態要用力嘲諷他。可讀到最後一句:身體,而不是腦袋,仍被深深打動。說因為叔本華,無比世俗的毛姆要寫無比出世的人;帕慕克連齋戒都嘲諷,也因此塑造了和你我一樣不安的,親切的人。謝謝主人公,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沒有隻看見月亮。

@盤詩大仙

帶著比慾望更深的愛意,比重逢更遠的耐心。

@唐小萬

無限唏噓。當愛的證據只是一座收集愛人物件的博物館,當純真的感情註定顆粒無收,能否像凱末爾那樣在永失所愛的時候說一句:「讓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過得很幸福」 ?

@有用葉醬

後悔沒有先看了小說再去純真博物館了,或許也是給了再去一次伊斯坦布爾的機會吧。好久沒看到如此讓人動容的愛情,想起久違看《戀愛的犀牛》時的感覺,執著的、不顧世俗眼光的、一生只有一次的愛情。

@青兮

最愛的小說之一。伊斯坦布爾,不死的愛情。在弘苑書店工作的時候偷看的書。下雨天,纏綿的愛。想起《情人》。

我腦袋裡的怪東西

《我腦袋裡的怪東西》是一個講述缽扎小販麥夫魯特的人生、 冒險、幻想和他的朋友們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幅通過眾人視角描繪的 1969—2012年間伊斯坦布爾生活的畫卷。

在麥夫魯特還是一個生活在安納托利亞中部窮山村少年的時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

十二歲時他輾轉來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爾打拚,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在土耳其的街道上販賣缽扎。他與那些在城市繁華外荒涼處的居民一樣,渴望致富。但是運氣似乎永遠都不追隨他,他看著親戚們在伊斯坦布爾暴富並定居;而自己卻花了三年時間給一位僅在婚禮上有過一面之緣的女孩兒寫情書,最後卻陰差陽錯地和那女孩兒的姐姐私奔。麥夫魯特人到中年,在伊斯坦布爾的街巷裡做過許多營生,酸奶小販、鷹嘴豆雞肉飯小販、停車場管理員……

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斷擠壓著他。無論如何,他仍然夜復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爾街頭,一邊賣缽扎,思念自己的真愛,一邊琢磨著腦袋裡冒出的一個又一個怪怪的東西,這些念頭讓他自感與眾不同。他,一個沒錢沒地位的缽扎販子,既屬於這個大都市,又在頭腦中不停地尋找著另一種生活。

精選書評:

@影隨茵動

喜歡帕慕克的書是因為相同的城市情結而產生的共鳴,小說通過伊斯坦布爾小販的一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不可逆的改變背後,除了無奈外,還有記憶,而帕慕克用他的文字永遠定格住了那個屬於他們的,正在消逝的伊斯坦布爾。

@Shirleysays

老帕威武!與《斯通納》比,我更喜歡這部。延綿的歷史,卷裹三代人的命運,變換莫測的時世,歸根結底多是艱難。可唯一不變的是麥夫魯特的善良之心。這是一個土耳其好人的故事。

@鄧安慶

讀帕慕克小說,尤其是寫小人物的,常有一種溫柔甜美的感覺。因為小說的敘事節奏是勻速的,閱讀時常有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幻覺。

@夏奈

個人認為是帕慕克先生寫過最好的小說,一邊讀一邊總是在想:這條街區我也去過,也在寒冷的冬夜喝過Boza,看過土耳其老阿姨從窗口丟籃子下來找小販買東西;最主要的是,也見過像麥夫魯特那樣,正直、單純又平凡的土耳其人。所以能讀到他們的一輩子,覺得滿足了好奇心,也又一次愛上了伊斯坦布爾。

別樣的色彩

一些帕慕克自稱「小說無法表達」的想法、影像和片斷,成就這部《別樣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組合集」。一部通過記憶、遐想、素描、訪談與旅行,展現作者多個自我的優美篇章,向我們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

帕慕克回憶了他擁有的第一本護照、他的第一次歐洲之行、女兒如夢的小時候,還講到自己父親的過世,談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親歷的1999年伊斯坦布爾大地震。還寫到了幾位對他影響深遠的作家,如勞倫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納博科夫,以及略薩…… 當然,少不了伊斯坦布爾和紐約,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

伊斯坦布爾是他的起點與歸宿,而他在紐約生活過兩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創作生涯的個人精選集,展現出獨特視角下,作者傾其一生對孤獨、滿足、書籍與城市的執迷。

精選書評:

@倒倒

每一篇短文里,總有幾句話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喘口氣,才能繼續看的。帕慕克的動人之處在於他坦誠而深刻,一針見血又毫不矯揉造作。

@玥明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幸福和不幸並不是來自我們的生活本身,而是來自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Frank

伊斯坦布爾是他的起點與歸宿,而他在紐約生活過兩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創作生涯的個人精選集,展現出獨特視角下,作者傾其一生對孤獨、滿足、書籍與城市的執迷。

@小k

最近讀的幾本隨筆里文學性最強的一本,而又因讀了他的這本,導致我想讀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小說。

@Msglue

」買肉丸子的小販那裡濃濃的暗藍色煙霧,會飄到我的鼻孔里,滲進我的頭髮和夾克衫,直到我再也無法忍耐。那種臘腸被碳熏烤的焦脆的肉皮,塞的半條麵包里都是。「書里都是這類句子,在錯過夜飯的的晚上最難將息。

轉自:斑馬大街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