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麼在大腦里的?
撰文 | 徐見容
責編 | 狄德羅
一早從睡夢中醒來,關掉鬧鐘,點開微信,刷下朋友圈,這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性動作,完成起來一氣呵成,似乎完全不用經過大腦。事實上,我們大腦中的紋狀體會精確指揮這一系列動作,但是帕金森病人等運動障礙疾病患者的紋狀體會出現病變,似乎無法準確指揮完成一系列習得性動作。那麼大腦是如何組織這一系列連貫動作的?人們並不十分清楚。
早在1906年,英國生理學家Charles Sherrington就提出類似神經傳導的「鏈式反應」理論【1】,認為動作序列是通過線性結構組織的,前面一個動作完成,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直接觸發下一個動作;美國行為與生理學家Karl Lashley等則根據其研究提出層級理論【2-4】,認為動作序列是通過多級結構組織的,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先從最基本的單元組裝成不同中間模塊,進而由多個模塊合成完整結構。與線性結構相比,多級結構容錯性更好,但確切的組織形式究竟是什麼樣的,學術界一直存在廣泛爭論,未能找到充分支持其中一方的可靠證據【4-6】。
近日,美國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Xin Jin副教授課題組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Optogenetic Editing Reveals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Learned Action Sequenc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組織複雜行為的機制,這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亨廷頓病(Huntington』s disease)等運動障礙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
該團隊自創了一套小鼠行為學實驗模型及其數據分析系統,通過教小鼠跳「企鵝舞」的方式,表徵異質性行為序列的執行情況。具體地說,如果小鼠能夠按照「左-左-右-右」的順序依次踩踏槓桿開關,就會得到食物獎賞(下圖)。利用該模型,該研究首先分析了小鼠「舞步」的組合特點,發現小鼠傾向於先將「左-左-右-右」分解為「左-左」和「右-右」兩個亞序列,很顯然這個特點與傳統的線性反向傳播增強理論不符。
紋狀體中分別表達多巴胺D1、D2受體的棘神經元被稱為dSPNs和iSPNs,二者分別負責編碼異質性動作序列中的不同層級。利用基於光敏蛋白的游標記技術,研究人員記錄了小鼠「跳舞」時紋狀體D1、D2神經元的激活,發現dSPNs與iSPNs參與不同階段的動作序列編碼,雖然兩者同時參與了基本動作單元的編碼,但dSPNs傾向於編碼動作亞序列的起止,而iSPNs則偏好編碼動作亞序列間的切換。
接著,研究人員利用白喉毒素抑制dSPNs和iSPNs以實現對不同「舞步」的控制,試圖明確兩者編碼動作序列的機制。結果顯示,dSPNs與iSPNs確實作用迥然,dSPNs被抑制後雖然習得性動作序列徹底消失,這並非受記憶影響的「忘記怎麼做」,而是由動作序列編碼障礙引起的「做不出來」;iSPNs被抑制後則會出現「左」與「右」之間的切換大幅減少。這些同樣表明dSPNs可能編碼動作亞序列的起止,而iSPNs則偏好編碼動作亞序列間的切換。
進一步地,研究人員又利用光遺傳學手段選擇性激活dSPNs和iSPNs,結果發現當dSPNs被激活時,小鼠會額外按下一次槓桿,以維持動作亞序列的長度仍然是「左左」或「右右」;而當iSPNs被激活時,小鼠則會「跳過」下一個按槓桿的動作,也即由「左左」切換至「左右」。這些均表明完整的動作序列「左左右右」是由動作亞序列「左左」和「右右」組成的,動作亞序列則由動作單元「左」、「右」以及序列長度構成,而這些與傳統的線性反向傳播增強理論不符,因此大腦更可能是通過多級結構組織動作序列。
綜上,該研究表明大腦至少通過包括動作單元、亞序列及完整序列的三級結構組織調控動作序列。其最底層按順序執行,最高層只在序列開始和結束時參與,而中間層則主要參與亞序列切換,更為複雜的動作序列可能涉及更多層級的組織結構。該研究解決了行為神經生物學領域一個長期爭論的基本問題,為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強迫症等許多精神神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洞見。
參考文獻
1. Sherrington, C., The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1906: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 Lashley, K.S., The problem of serial order in behavior.Vol. 21. 1951: Bobbs-Merrill.
3. Gallistel, C.R., The organization of action: A new synthesis.1980: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 Jin, X. and R.M.Costa, Shaping action sequences in basalganglia circuits.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5. 33: p. 188-196.
5. Hikosaka, O., etal., Parallel neural networks forlearning sequential procedures.Trends in neurosciences,1999. 22(10): p. 464-471.
6. Graybiel, A.M., The basal ganglia and chunking of actionrepertoires.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998. 70(1-2): p. 119-136.
※中美合作開發出新型除草劑——專家點評
※Current Biology發表王立平組訓練獼猴習得嵌套性語法結構,顯示動物也能掌握複雜規則
TAG:Bio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