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基層的聲音,藝術的力量
基層的聲音,藝術的力量
——評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
花鼓戲《兒大女大》劇照
評劇《喊一聲媽媽》劇照
基層院團是中國戲曲文化最根本的立足基石,是中國戲曲文化最豐富、最活躍的承載。5月至8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共同主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在梅蘭芳大劇院、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如火如荼地進行。自2016年以來,基層院團進京會演已連續舉辦3年,劇種各異、劇團眾多、劇目豐富、人才輩出的基層戲曲力量在首都舞台發出了基層文藝的有力聲音,集中展示了民族戲曲蓬勃旺盛的草根力量。
小事情 大社會
基層院團紮根生活,紮根人民,了解人民所思所想,走街串巷,上山下鄉,摸索積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層演出經驗,演齣劇目貼近群眾,適於鄉鎮環境,與最廣大的人民取得了強烈的精神共鳴。入選展演的基層院團少見史詩般鴻篇巨製,但通過深切感受基層最真實的演出現狀,細心聆聽來自最基層的聲音,基層展演劇目講述勵志進取的個人故事,兼顧感人肺腑的社會故事,進而講述有著深沉時代表達與恢宏氣勢的國家故事,這些劇目往往以精深的生活小切口展示出社會大時代,以百姓生活、家長里短彰顯出永恆的人類主題,高揚時代旋律。
姚劇《浪漫村莊》即以一座小村莊、一位支農小幹部、一個幾經流離輾轉的吻反映出了農村城鎮生態保護與農民致富、百姓個人幸福生活之間有機的辯證關係。滑稽戲《一念之差》也以幾個鮮活典型的藝術形象,充分展開了當門對戶、相鄰而居的兩個家庭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借通俗幽默的一個接一個的「小誤會」揭示出大千社會的眾生相以及犄角旮旯的點點滴滴,從而映射出應普遍警惕的防腐反貪主題。評劇《喊一聲媽媽》以唐山大地震之後一位組合家庭的後媽為核心,寫出了這位母親從震後到重建的幾十年風雨人生。區別於一般宣教劇的過分「求真」,掙脫出完全複製式的生活真實的束縛,該劇有效縮短了「事迹」與「藝術」之間、「求真」與「求美」之間的距離,獲得了較好的舞台呈現效果,在一定層面上實現了主題的藝術化發酵與升華,做到了以情動人。花鼓戲《兒大女大》則揀選了社會一度熱議的農村老人黃昏戀、「啃老」「養老」等問題一併展開,直接而誇張地放大了農村生活的新矛盾,毫不留情地鞭撻了時代大潮中傳統美德淪喪的假、惡、丑。
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現代戲比例逐年增加。梅蘭芳大劇院演出過半,前期筆者所觀9台劇目中現代戲佔7台,婺劇《雞毛飛上天》、評劇《潮白人家》、龍江劇《農民的兒子于海河》與上述《浪漫村莊》《一念之差》《喊一聲媽媽》《兒大女大》一樣,主要圍繞小家庭、小人物展開,劇情內容煙火味兒十足,生活味兒濃郁,尤其抓住了基層人民的關注點,醒脾吸睛,家常貼心。作為自覺的文化傳播者,劇作者們普遍精研生活,長於從生活中提煉出樸素準確的人物語言,萬斛泉源,滔滔汩汩。如《農民的兒子于海河》,于海河下鄉勸說鄉民配合土地發包時的唱段及念白可謂妙語連珠,切中要害。《兒大女大》中大兒子清明在覺察「爺老子」和秀姨的黃昏戀苗頭時,情急之下一句「爺老子,你莫做的各個出醜弄怪的事」脫口而出,令觀眾於捧腹中不覺為老父掬一把辛酸淚。台詞似癯實腴,恰切妥帖,劇作者這樣自覺「放低」姿態的述說與抒情,反而取得了「傾向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是特別地把它指點出來」的良好效果,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對普遍存在的綳著臉作戲、梗著脖子抒情的舞台流弊的有力反肅。
小場面 大角色
受制於演出資金、場地等因素,基層院團演出場面一般不很恢宏,甚至往往是幾個演員撐起一台大戲,《潮白人家》《兒大女大》《喊一聲媽媽》《一念之差》,演戲演人物,看戲看角兒,幾乎沒有龍套,個個都是「大人物」。《兒大女大》是一部傳演了30年、傳承了3代人、演出超過3000場的優秀保留劇目,劇作僅設置了7個角色,善惡有別,美醜分明。《潮白人家》和《喊一聲媽媽》同以「認親」作為主要的故事線索與情節單元,同樣是「媽媽」,《潮白人家》中的「媽媽」由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宋麗飾演,她以評劇獨有的優美唱腔,細膩含情的念白處理,與表演藝術家夏茹紅、剛立民、蘇純飛等帶領「女兒」田夢舒共同完成了一段催人淚下的人間真情故事。《喊一聲媽媽》則由另一朵「梅花」、國家一級演員羅慧琴主演,嗓音亮堂甜美,貴祥、翠花、傻二弟等主要配演呼之欲出,同樣給觀眾帶來極好的藝術享受。兩台評劇都不擺陣仗,有台詞的人物角色不多,紅花綠葉相得益彰。
《馬援伏波》《平城賦》則分別以西秦戲和北路梆子樹立了兩個歷史人物典型。西秦戲《馬援伏波》整劇文、武場次安排錯落,舞台呈現搖曳豐富,尤其劇作者、導演、主演靈犀一點,在某些場次安排上以極具西秦戲特色的表演突出藝術形象,如巧妙化用「轉椅功」呈現了人物左右為難、躊躇不決的心煩意亂與心緒難平,並以拔劍起舞的身段編排展示出人物內心的憤懣不平,一曲長劍舞畢,滿腔壘塊流瀉,為戲曲舞台書寫了一部東漢英雄傳奇。與鐵血英雄相比,《平城賦》則以一個女人的糾結、掙扎、奮戰貫穿於個體與家國情感衝突融合中,立住了一個血肉豐滿、靈魂高尚的女性藝術形象,尤其演員的鐵嗓鋼喉,充分發揮出北路梆子高亢激越的聲腔藝術魅力,令觀眾過足戲癮。
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保持著濃郁醇厚的地方劇種特色,熟悉的優美唱腔、南腔北調的方言念白,吸引了無數「北京家鄉人」的觀劇熱潮,應該說政府買單、人民觀劇的公益低票價是有效助力,而最終吸引首都家鄉人走進劇場的則是那從小被濡養浸潤的文化情懷,是主動趨近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與共鳴。謝幕時陣陣鄉音爆發的真誠叫好,是對基層院團自覺守護傳承文化多樣性的讚譽與支持,也是戲曲百花齊放、各展風姿的由衷吶喊。
小劇團 大志氣
基層院團在戲曲的民間傳承與傳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基層院團中甚至還有一部分作為「天下第一團」肩負著一個劇種的賡續重任,這些從業者多數待遇不高,卻能數十年如一日堅守陣地,不墜青雲志氣。
作為《馬援伏波》的出品演出單位,廣東省海豐縣西秦藝術傳承中心(即海豐縣西秦戲劇團)以「天下第一團」聞名。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第二場演出結束後召開的「一劇一評」專家座談會上,該劇領銜主演、海豐西秦戲劇團團長呂維平介紹,劇團近60名職員中,公益一級編製不到20位,團員待遇不佳,演出報酬微薄。劇目排練之初除了劇本什麼也沒有。排練場地更是因陋就簡,由於劇團排練廳太小,團長只能組織人馬在團部門口搭起帆布頂棚以作舞台,演員、樂隊就在頂棚下排練合成。南方多雨,還曾出現過雨天塌棚的緊急情況。北路梆子客觀生存條件也令人擔憂,演員們(包括主演)下鄉演出還是自帶鋪蓋,每天兩場(下午、晚上),每場演出費每人50元。而據劇團領導反映,即使待遇這樣微薄,職員們也都盼望這種由政府買單扶植的演出場次能更多一些。
儘管面臨著演出市場急劇縮水、專業人才隊伍流失嚴重、劇團業務生產陷入一系列連鎖失衡的窘境,基層院團也都在苦苦堅守。2006年,西秦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身負西秦戲傳承重任的海豐西秦戲劇團沒有放棄「天下第一團」的使命與責任,劇團在堅持演出傳統劇目外,也創排了幾部品質較好的新劇目。自2011年《留取丹心照汗青》、2014年《鳳鳴岐山》獲得廣泛好評,引發對西秦戲的關注之後,2017年劇團最終又完成了《馬援伏波》的排演,2018年入選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北路梆子也在經費不足、人員緊張的情況下創排了《平城賦》等劇目並常年為基層的百姓演出。
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已經連續進行3年,參展院團實力不一,水平參差,演出中也還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雖然劇作者相對熟悉生活,不乏生動準確的人物語言、妙趣橫生的場景設置,但迫於種種壓力或囿於技術、才華,按捺不住急於表達、表明立場的宣教式語言以及走向道德聖化的人為拔高依然屢見不鮮,某些直白的、人為升華的情節與結尾都明顯有損於劇目的藝術性追求;選材最多的英模、村官等類型劇目受制於真實事迹,單擺浮擱,缺乏勾連與層次,矛盾編織相對鬆散、解決相對草率,也因此導致人物塑造缺乏層次感與厚度感等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戲曲如何表現現實題材的技術層面,重點如新表演程式的豐富性創作上沒能實現藝術的逐年積累和有序推進,從而未能突破瓶頸,完成質的飛躍;此外,某些劇團、某些劇目為排場而排場的無意義龍套的運用也建議酌情刪減。
(彭 維)
※邊境起摩擦!美國執法人員攔截加拿大漁船
※相戀4年,24歲女友宣布懷孕,誰知她竟是49歲大媽!更可怕的事還在後面……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