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皆是明朝開國元勛,結局為何不同,只因一念之差
原標題:兩人皆是明朝開國元勛,結局為何不同,只因一念之差
文/愛斯講歷史(掀開歷史衣裳,還原真實瞬間)
越王勾踐卧斯嘗膽,大敗吳王麥差,成就復國大業。其中離不開大臣范蠡文種的鼎力相助,作為大功臣的范蠡及時隱退,並勸言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可倦戀權力的文種不捨得,不久就被越王賜死,而范蠡卻成了大富翁。
明朝亦有這樣的兩個人:李善長,劉伯溫 。
李善長與朱元璋是圖同鄉,同為淮西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人,1354年,李善長自投朱元璋時, 建言其向劉邦學習:毅達大度,知人善任,不枉殺人。將來必定可成就帝王之業。朱大喜,由此可見,李善長從一開始就處在權力的中心,1359年朱元璋聽說劉伯溫和宋濂很有才名,就禮聘之,劉伯溫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信任。後參與謀劃平定張士城,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李善長之後常駐在後方為朱元璋的大軍供結軍糧,而劉伯溫則跟隨四處征戰為其出謀劃策。特別是在征討陳發諒時力主以弱擊強,以小博大,利用陳友諒的自大輕敵,不聽勸諫,將其誘而伏之,最終於鄱陽湖水師大戰中擊敗了陳友諒,掃除了收復天下最大的障礙,由此奠定了大明朝的基業。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說:「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於是授其為節左丞相,封韓國公,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伯溫為御史中丞(言官之首)封為誠意伯。
此時,朝廷主要有兩大政治集團,一為以李善長為首的准西集團,二為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暗勸李善長歸隱,李即因病告退,皇帝准之,李去後,朱元璋問劉伯溫誰可接替李善長為相,朱元璋說了三了人:楊究,汪廣洋,胡惟庸。他都一一否決了,朱無章其實想要劉伯溫接替李善長,但劉深知」免死狗烹「「功高震主」的至理名言,腕言拒絕了並請求告老還鄉,帝准之。
李善長本可以就此安享晚年,安心地當個大地主,但他並不甘心於寂寞,長年身處高位,他已經不可慣了,說自了都是源於內心的貪婪與對權力的渴望。歷朝歷代莫不如此。結局已經註定,李善長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夷了三族,劉伯溫則病逝故里,後被證實為胡惟庸下毒致死,但子孫受到了大明王朝的蔭庇。
一念之差,只因對權力的倦戀與貪婪,可悲可嘆。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TAG:愛斯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