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評:《我不是葯神》

影評:《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這是我寫的第二篇影評。我永遠是最後一個走齣電影院,以前是處於對電影的尊重,總是聽完片尾曲才出來,這一次,是因為,我,哭,傻了,,,

在進影院之前,看了無數影評的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當發現坐在椅子上的我只有一張面紙的時候,我是絕望的。但是淚點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早。剛開始還是很愉悅的,輕快的音樂,搞笑的口音,到位的表演,總是不經意的戳中笑點。但是,到了電影后半段,淚點突如其來,特別是王傳君病重的那一段,撕心裂肺的慘叫和虛弱慘白的微笑,實在讓人痛心。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絕對是值票價的。

我並不覺得徐崢等人的演技有多開掛,反倒是王傳君(飾 呂受益)的演技直逼主角。他對於這個角色的塑造也是煞費苦心。為了給觀眾帶來真實感,狂瘦十幾斤,在病床上的慘白和虛弱絕不僅是靠化妝展現出來的。久病不愈,骨瘦如柴,清創時的哀嚎刺痛人心,這是我的第一個淚點。

呂受益死後,眾多病友前來送別。看著一個個帶著藍口罩飽受折磨的面容,我的心揪著痛。我想,促使他們如此團結、如此重情義的,可能是同樣對這種痛苦的深刻體會和對生命的渴求,同病相憐,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人們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所以全世界都在這裡買葯。」這句台詞,影片還沒正式上映,已經提前火了。窮人吃不起葯,只能等死,像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剖腹水事件,是窮人死之前的掙扎。為一句「誰家還沒個病人?」淚流滿面,一瞬間,外公最後在病床上的那個笑臉,又一次佔據了我的整個大腦。

「只是想活著。」苟且的活著,祈求命運的垂憐。不禁對那些沒病沒災為了口舌之爭和金錢權力而自殺的人多了一絲鄙夷。有人千方百計的想活著,有人卻不自愛。

豆瓣評分高達九分,參與評價達10萬人,就連人民日報都對《我不是葯神》點名表揚。7月5號剛剛公映拿下1.5億票房,這等成績可以說是國產片中十分成功的了。他的成功,一方面來源於演員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對事件的刻畫迎合了大眾。

《我不是葯神》是屬於現實主義題材,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喜劇電影。目前,這類題材的影片被印度韓國所壟斷。《我不是葯神》無疑是國內最精彩的現實主義影片之一。之所以我加了「之一」,是因為國內早就有此類影片且評分很高。如《一念無明》,2017年豆瓣評分第六名,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討論社會底層精神病患者生存狀況,最終票房940萬。如《嘉年華》,2017年豆瓣評分第一名,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提名。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聚焦幼女性侵,最終票房2222萬。很多人把《嘉年華》比作中國版《熔爐》,但是他卻沒能複製《熔爐》引起的效應,沒能改變中國。

同種題材獲得的反響卻大大不同,並不是說拍的不好,而是套路太少。

首先就演員來講,徐崢的票房號召力一直很高,王傳君飾演的關谷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只是經過這部電影的洗禮,當年的光谷已經走了,現在,是演員王傳君。

其次,用喜劇作為講述形式。先笑後哭,哭中帶淚,在歡笑中逐漸引出深刻的主題,這就是《嘉年華》和《一念無明》,品質高、票房低的原因。過於壓抑的影片,對於在快節奏中的人們要求太高,人的內心承受不了,不願直視那些傷痛,從而票房低。

最後,電影中的社會議題波及範圍足夠大。正如影片中所說「誰家還沒個病人?」

這個故事跟每個人都有關。受眾多,引發的討論就大。每次看到那些病人,都會想到自己家裡卧床不起或者已經離我們遠去的親人,心中更是悲痛不已。當劇中人物和觀眾達到共鳴的效果,離這部影片的成功也就不遠了。

召北覺得,這是絕對是至今為止,我所看過的電影中,商業片與文藝片結合的典範。總之,值得一看!

好啦,今天的影評到此結束。有什麼感想都可以在下面評論出來,喜歡的話記得轉發哦~

召北小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召北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召北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