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什麼一定要裁撤湘軍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什麼一定要裁撤湘軍

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一百 請勿轉載

同治三年,曾國藩帶領的湘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搶得了這一大功。曾國藩及湘軍也創下了一個記錄,那就是不使用朝廷正規軍的情況下,以自發組織的鄉勇團練的形勢,平定了如此大規模的叛亂。此時的湘軍聲勢達到了頂點,然而,就在破金陵之後不久,曾國藩便開始著手裁撤湘軍。

金陵是曾國荃在六月十六日夜攻破的,而在四個月後的十月十七日,李鴻章從蘇州來到金陵兩江總督府。本來,朝廷讓曾國藩前往皖、鄂交界地平定捻軍,兩江總督事宜由李鴻章代為管理。所以,這一次來,李鴻章是要與曾國藩商量剿捻之事以及公務交接。然而,就在這一次會面中,曾國藩卻和李鴻章商量做出了一個決定,在曾氏年譜中以寥寥數語概括:

公與商裁退楚軍,進用淮勇。

這樣,一個影響李鴻章以及近代中國政局的決定就這麼做出來了。那麼曾國藩為什麼要在湘軍聲威最隆的時候,做出這樣的選擇呢?結果只有一個,然而原因卻很多。

首先,這是缺錢所造成的。湘軍本來就不是政府軍,屬於「體制外」的軍隊。朝廷對於這支軍隊,並沒有軍餉供應。曾國藩在創建之初,為了鼓舞戰鬥力,就規定湘軍的軍餉要比綠營高出很多。那麼,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錢從哪裡來?

在戰時,朝廷特別允許曾國藩通過兩條途徑籌錢。一是向各地督撫要軍餉,另一個是設立關卡抽取厘錢。這兩條在戰爭年代已經惹的天怒人怨,上上下下無不怨聲載道,和平年代那更會難以實施。所以,裁撤湘軍,減少軍餉支出,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

其次,湘軍的特殊組成成分也是一個原因。湘軍與以往的部隊不同,它的上層和下層處於兩個極端。上層包括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都是知識分子精英階層,他們是一群有理想有操守的書生。雖然這並沒有說他們的道德水平是聖人和完人,但比當時一般人多幾分理想主義和濟世的情懷。

他們之所以投身於剿滅太平天國,除了陞官的正常追求外,還多了一些維護舊有秩序的士大夫精神。然而他們如此,卻不能強求在戰爭第一線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普通士兵也如此。湘軍在招募之初,特地還是選用了那些好勇鬥狠,尋釁滋事的鄉間野夫。這些人好逸惡勞,攻城掠地這是為了滿足財富的佔有慾。

所以,湘軍高層與這些人之間,達成了一個默契,那就是每攻克一座城後,允許大肆劫掠。因此,湘軍即使欠餉幾個月,將士只要聽說有仗打,便兩眼放光,神采奕奕,完全沒有將此當作生死大事。

湘軍的這種行為,在當時已經引起民憤,比如攻克南京後,據說長江上來往穿梭的都是湘軍的貨船,周而復始,滿載而歸長達一年。曾國荃也是因為被人眼紅而不得不告病回鄉。

再次,那就是曾國藩對於歷史經驗的總結。簡單的說,那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害怕落得兔死狗烹的結局。在歷史上,立下大功而不得善終的人比比皆是,比如白起、韓信、檀道濟、岳飛等等。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不僅是功臣的悲劇,同樣也是朝廷的無奈選擇。所以裁撤湘軍,讓清廷放心,也是不二的選擇。

更糟糕的是,曾國藩不像封建王朝那些權臣,死死控制著軍隊。湘軍其實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組織,對於廣義上的湘軍而言,他們只是在這面旗幟之下為著共同目標緊密配合,彼此之間並不隸屬。曾國藩更多的是精神領袖,他幾乎沒有直接控制的軍隊,而嫡系部隊,完全聽命於他的也僅有曾國荃的吉字營、楊岳斌的水師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人認為湘軍可以直搗黃龍,而曾國藩卻遲遲不能下決心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並沒有後人想像的那麼強大,威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就在攻破金陵之後,他曾經的親密戰友左宗棠便與他決裂,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因此,基於以上三個最重要的理由,湘軍不得不裁撤。但是鑒於當時的形勢,湘軍的精英還是保留下來,有一部分隨同曾國藩剿捻,一部分則加入淮軍,這也為淮軍從此壯大奠定了基礎。

喜歡請點擊關注,每天帶給你有趣的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湘軍征戰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敵軍騎兵驍勇,良馬雄壯,守將大喜:趕緊牽五百匹母馬出城
咸豐無奈的說:誰打下南京,封誰為王!隨後又耍了個心眼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