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良不接受劉邦的重賞

張良不接受劉邦的重賞

原標題:張良不接受劉邦的重賞



張良

張良名列「漢初三傑」之一,人們提起他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形象,的確,他極其聰明,才能在一場攸關生死的抉擇中做出最佳選擇,讓自己在重重殺機中保住性命。


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之後,開始封賞功臣,他特意讓張良從齊地選擇三萬戶,結果張良卻說只願受封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就心滿意足,不敢承受三萬戶。


這是什麼原因呢?齊國自古有魚鹽之利,非常富庶,豈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留縣所能比擬?張良為何不要這個厚封?是他犯傻嗎?


其實,張良如果接受了這厚封,恐怕會有生命危險了。面對劉邦的賞賜,生命要緊還是榮華富貴重要呢?

劉邦當時封賞功臣有兩個特點,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賞的也都是早期跟隨他的老將,其中很多都是沛縣人。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劉邦腦子裡就已經有「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沒有完全顯露出來。


不是從沛縣就開始就跟劉邦打拚的老人,是不會得到劉邦內心深處信任的。這些藏在劉邦內心深處的想法,以張良這樣高明的謀略家,可以輕易從一些事情中見出端倪。


劉邦給他三萬戶,看似是給他最高的封賞,實則是對他不信任的表現。劉邦為何不信任張良?原因很多,儘管張良很早就投靠劉邦,但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曾是韓國丞相,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張良為了報仇曾經刺殺過秦始皇,失手以後躲藏起來。


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他也組織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響應,後來因勢單力薄,難以立足,遂率眾投奔駐紮在留縣的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結果半路上遇到劉邦,就依附了他。


後來,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發展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共商大事。

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就對項梁提議:「您現在既然已經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多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因二人之前有舊誼,所以項梁就一口應承了下來,同時還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相當於丞相)。由此可見,張良起初是韓王的人。


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張良只是送了他一程,並沒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業,而是重新回到了韓王身邊。


劉邦當皇帝以後開始誅殺異己,一些手握兵權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尤其是當初項羽陣營中的人,例如臨江王共讙、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等,其中最明顯的當屬韓信。


當年韓信從齊國趕來,參與劉邦和項羽的會戰,用計謀打敗了項羽。不料,項羽剛死,劉邦立刻就將其兵權給奪了回來,還借口他熟悉楚國的情況,將其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就是要讓韓信離開自己的大本營,害怕韓信造反,唯有如此劉邦才能安心。


張良目睹整個過程,對劉邦的心思有深刻的認識。一直到後來韓信被誅殺冤死,張良也沒為他說過一句話。畢竟這天下已經是劉家的天下,劉邦以後考慮的都是如何把這天下長久地留在劉家身邊,所謂的封賞,不過是一種安撫的手段罷了。

既然劉邦已經讓張良挑選封地了,不選也是不行的,那麼張良該選擇何處呢?齊地三萬戶是萬萬不能選的,最佳選擇當屬「留縣」。


留縣是劉邦與張良的相遇之地,同時留縣的名稱又一語雙關——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說,是你劉邦要我留下來的,兩人自然是心照不宣,從此相安無事。


張良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大謀士,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張良能夠發揮極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時期卻毫無用武之地,甚至還會成為統治者所忌憚的對象。


張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自選留侯,再也不建言獻策,國事由蕭何處理,他只能少言避禍,以求保全性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史微言 的精彩文章:

「三十而立」並非成家的意思

TAG:哲史微言 |